吕文良在雷神山医院留影。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吕文良
吕文良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从事中医研究、诊疗25年。他也是此次首批支援湖北国家中医医疗队的专家组成员。1月26日开始,他带领医疗队入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除救治患者外,他还要负责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过年前一天,吕文良还在和同事讨论要不要回老家过年,不久后,他们就收到通知,可自愿报名支援武汉。大年初一,由他们组成的第一批支援湖北国家中医医疗队踏上了武汉之旅。
吕文良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中西医共同参与治疗,共同思考问题,为两种医学团结起来治疗疾病奠定了一个好方向。
他也坦言,当下中医有被神话、妖魔化的趋势,要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看待中医,要以科学的方法发展中医。他建议,国家层面系统研究各药方,通过严格的临床研究和观察,拿出成熟的药方与有效的方案。
谈新冠肺炎治疗
结合理论、文献、实践摸索出治疗方案
南都:通过对治愈、死亡病例的回顾,临床上发现了一些治疗初期的疏忽,也发现一些药物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中医在这方面有哪些新认识?
吕文良: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病毒,初期中医和西医都有盲点,很难明确哪种药物是有效的、哪种药物是无效的。就中医来说,我们也是在不断总结文献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论认知,在临床上摸索,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药方和治疗方案。
初期,我们对患者病情的认知也有盲点。例如,我们不知道患者被传染的确切时间,患者自己的回忆可能存在偏差。有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肺部已经有很严重的病变,几乎失去功能。
刚开始,大家不知道会存在这种情况。现在来看,有一部分患者的肺部损伤程度和外在表现并不一致,没有规律可循。
南都:让中医在早期就介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有哪些益处?
吕文良:目前对新冠肺炎尚无特效药,中医早介入可延缓病情发展,很快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病毒对心、肝、肺等人体组织的损害,有利于受损器官的恢复。
例如,患者有发热症状时,发热时间越短对器官的损伤越小。再比如,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见症状是咳嗽,若不及时止咳,长时间后对肺脏、横膈肌、胸大肌等造成损伤。
南都:新冠肺炎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复),患者的抵抗力在应对病毒时十分关键。中医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在治疗患者时如何体现这点?
吕文良:我们现在对“正气”的理解,其就是对疾病的抵抗力。当人每个细胞都充满“正气”,其抗病毒的能力是很强的。从西医的角度,白血球对应的就是“正气”。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非常难。这是一个治疗原则,能实现到什么程度要因人而异。在治疗时,我们也会通过患者的声音、精神、体力等外在表现判断患者的情况。
谈中西医结合
国家为中西医结合抗疫提供很大的政策支持
南都:中西医结合被写入诊疗方案,你如何评价?
吕文良: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个很好的迹象,国家为中西医结合“抗疫”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中医和西医一起并肩作战,让西医看到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优势。以后遇见类似的疾病,大家也会共同思考中医和西医如何团结“抗疫”。
我也希望西医工作者能抽出时间了解中医,与中医沟通、交流,不要带着成见认识中医。长此以往,我相信未来会有好的结果。
南都:在中西医结合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中医和西医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吕文良:中医和西医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患者,要研究每种药物的疗效,需要做严格的临床实验,用数据来证明。
谈疫情经验
希望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医传染病队伍
南都:和非典时期对比,中医在这次疫情中有哪些新认知?
吕文良:非典患者相比这次少很多,所以当时中医的参与度比较有限。中医是一种全科医学,面对新发传染病时,大家共同总结文献,再结合医生的经验来救治患者。
这次疫情开始后,各省份以及国家层面都形成了不同的药方和治疗方案。目前各个团队在分析每种方案的疗效,这需要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科研数据说明效果。
通过解剖学的认知,我们也了解到新冠病毒不仅攻击患者肺部,也会损害肝脏、脾脏、肾脏、心脏等脏器。而中医在治疗患者时讲究整体观,也就是多靶点的治疗。从这点上讲,我对中医更加有信心了。
下一步我们应当反复总结、验证、优化,以此筛选出效果较理想的方剂,来针对这类冠状病毒,我相信中医药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此外,据我所知目前全国没有中医的传染病医院。所以,我们应当考虑以后在国家层面组建一支专业的中医传染病队伍,平时不断筛选药物,积累治疗经验,以应对下一种病毒来袭。
南都:你之前曾表示,中医被妖魔化或被神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吕文良:有一些人把中医过度神话之后,大家的期望值也会提高,一旦人们失望就会立马妖魔化中医。
我常说,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人尚待努力。中医人应当客观地对待中医,我们能解决多少问题,就把话说到相应程度。当有一大批真正掌握中医知识的人,按照中医的规律治病救人时,中医自然不会被神话,也不会被妖魔化。
南都:目前新冠肺炎已经进入全球大流行,是否要让中医走出去,参与各国“抗疫”?
吕文良:我觉得中医走出去是可行的,但应当是在具备良好的临床数据、有成熟治疗方案后。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真正认识、接受中医。
目前看来,全世界都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而经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验证,我们总结优化出的“三方三药”对新冠肺炎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注:“三方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关键时期,与全世界共享中医药的成果和经验,就是为全人类健康事业福祉作出贡献。
关注
谈药物“毒性”:
呼吁国家系统开展中药研究
南都:一些中药因为毒副作用而引起争议,如一些药物的肝毒性、肾毒性可能造成患者肝、肾损伤。对于这些争议你怎么看?如何避免药物对患者造成损伤?
吕文良:中医几千年发展过来,我认为主要靠药物的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来治病。正向作用类似补药,对人体无害,例如人参、大枣等。随着科学发展,大家越来越重视对“毒药”的运用,也就是利用药物的反作用去治病。
例如,我们会用大黄,帮助长期便秘的人通便,这就是利用了它的反向作用。当然,临床中也发现一些药材有肝毒性或肾毒性,慢慢地大家把这些副作用夸张了。
我认为这是医学界和学术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我们要研究清楚,这些药物的“毒性”究竟到什么程度?经过适当的配伍和炮制后是否还有毒?对于不同患者,使用剂量如何增减?
治疗新冠肺炎时,我们也用到了药物的“反向作用”。例如“化湿败毒颗粒”中的麻黄、“清肺排毒汤”中的细辛等。过去有句话叫,“细辛不过钱”,也就是要精准把控细辛的用量,在临床治疗中,我们根据实际需求,精确调整了细辛用量。
从事实上讲,没有这些“反向作用”药物,很难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我们因为药物存在副作用就不用了,相当于人本来用两条腿走路,而现在放弃了一条腿,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是这些年中医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研究透彻药物的效果。
南都:开展中药研究有哪些难点?
吕文良:我们一直没有做大规模研究来把控药物的副作用。研究一种药物要花很大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多种药物的成本更高。目前需要国家层面系统开展研究,逐一研究各个药方。
这虽然很难,但是必须要做。因为中医只有通过严格的临床设计与研究,再通过临床观察得到验证,才能拿出成熟的药方与有效的方案,并得到大家的认同。
策划:南都北京新闻中心
统筹:王佳 程姝雯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实习生 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