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境内疫情多日呈现零星散发态势,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数已超过本土,我国仍面临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双重风险,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严防疫情输入逐渐成为各方共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已经不太可能,秋天以后国际大概率会发生第二波疫情。中国需管控住输入性病例,避免发生第二波疫情。张文宏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保持警惕,防控措施要紧,但是方向与第一阶段有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就是指控制境外疫情输入。钟南山院士近日也表示,在全球疫情暴发的背景下,为防止第二波高峰,仍应保持现有的防控措施,同时严格外防输入。
专家意见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疫情防控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防反弹”,一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相对好理解,过去一段时间国内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而“外防输入”则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对其的理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近一段时间北上广等大城市面临非常大的疫情输入压力,大量人员入境,疫情防控部门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方面在机场等重要场所对入境人员进行集中检测,及时发现并医治输入病例;另一方面强化隔离医学观察,各大城市先后收紧了隔离措施,目前对入境人员均采取集中隔离14天的防控措施。
上述措施可谓严厉,对于疫情输入压力也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但这些严厉的措施是否就足以做到“外防输入”?现实中恐怕不会这么简单,目前已经有几处地方出现了疫情输入的关联病例,这说明,即便第一道防线做得足够好,也不能百分之百杜绝疫情输入。病毒本身的不确定性,比如潜伏期、无症状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防控过程出现纰漏,即便入境人员在口岸检测时没有发现问题,也不能确保没有疫情传播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外防输入”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口岸这一道防线,要做好“外防输入”,还需要多几道防线。
大量境外人员来到国内,一旦他们开始正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视角也需要相应调整。对此张文宏认为,“中国需管控住输入性病例,避免发生第二波疫情。除了普通人群做好保持社交距离、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之外,国内应重点管控好海关、社区、医院三大防线。”3月2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也表示,要全面筑牢社区防控网底,巩固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完善从境外到国门、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防控策略,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专家都认为“外防输入”涉及多个环节,事实上,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全链条防控的重要性。以广州为例,截至4月6日24时,累计发现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11例,其中,口岸排查发现57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发现39例,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发现6例,社区排查发现6例,发热门诊排查3例。可见社区、医院等防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对于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是一个启示——“外防输入”与“内防反弹”不是彼此割裂的两项工作,要全面打通各个防控环节,“外防输入”偏向口岸而忽视社区的防控思路必须尽快调整。
避免发生第二波疫情是眼下防控工作的重点,“外防输入”如何展开,其与“内防反弹”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相信答案已经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