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最近,中央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意义、原则、目标、内涵、措施和保障等方面对加强劳动教育进行系统阐述。其时代背景是: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导向下,劳动被遗忘和忽略,劳动得不到认同,家长、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劳动,学生普遍缺乏劳动锻炼与劳作实践,很多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们只是考试及考证机器。大学生们呆在城市里,却鲜有机会参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谈不上是城市真正的“主人”。还有部分学生倚仗父母及家人提供的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坐享其成,终日无所事事,沦为公主病或巨婴症患者。
可见,不劳动或远离劳动的危害不仅在于学生们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还在于他们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脱轨,与丰富的社会实践脱嵌,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脱节。
怎么办?解铃还须系铃人,回归“劳动”才是正道。
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生不仅要关注理论与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各种劳动实践;将各类劳动实践课程纳入学年及升学考核的必修课,让懂得劳动、热爱劳动成为新时期学生们的基本素养与技能。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让劳动有价值、劳动者光荣、吃苦耐劳等成为全社会重要的价值取向。
增强城乡学生的生活常识与生存能力。除了学习与摄取书本知识外,学生还需要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与生存技能,如家里的灯坏了如何换灯泡,电闸跳了如何换保险丝,水龙头漏水怎么修,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遇到突发状况如何顺利逃生,如何洗衣服、打扫卫生、洗碗和做简单的饭菜,等。
强化乡村学生的自然与环境教育。定期组织乡村学生上山下地,亲密接触乡村自然环境,深度了解和认识各种动植物,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根植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热爱乡村等思想。
加强乡村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带领乡村学生走村串户,请年长的篾匠、铁匠、木匠、砌匠、郎中、接生婆、老中医等给他们系统讲述乡村已经或濒临失传的各种技艺,让厨艺精湛的厨师们教授学生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弘扬乡村美食文化。各学校开辟特定空间作为乡村文化展示区,用于展示乡村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愁”触手可及。
提升城市学生对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参与度。让城里的学生们广泛参与城市公共卫生与环境整治、交通疏导及城市管理等,让他们熟悉城市治理过程,理解城市治理逻辑,成为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与见证人,进而培养责任心,提升公民意识,增强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
推动城乡互动实践体验。为减少城乡对立与分割,增进城乡互动与融合,鼓励城市和乡村学校开展“结对子”活动,让城里的学生深度参与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感受传统乡村魅力;让乡村的学生走进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工厂与企业,体验现代都市文明。
将“劳作课”列为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借鉴台湾东海大学的做法,把“劳作课”作为所有大学的必修课,校长和书记、站岗的门卫、全校师生每学期都要履行清洁宿舍教室与图书馆、整理校园环境卫生、打扫厕所的义务。此举既可大幅节约校园环卫开支,也可极大程度增进师生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劳动的本质是将学习与劳动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行,治学与做人并举,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节俭勤劳的美德,在“劳作”中修己善群、服务社会、健全人格。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