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东医疗队的荆州不了情

有人曾在此求学求职,有人火线支援故乡,有人的故事从22年前说起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04日        版次:GA10    作者:敖银雪 詹晨枫 余毅菁 黄小殷

张小平(左二)与先生给医疗队送去物资。

王艳丽(右)。

孙华锋。

谢双莉。

庚子冬春,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来自广东全省各地的医疗队迅速集结,奔赴湖北荆州抗疫一线。两地虽相隔上千公里,但在这支队伍中不少人与荆州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有人成长成才于此,有人求学求职于此,有人的故事要从22年前说起。一场战“疫”,让他们与荆楚大地久别重逢。

  乡情 “代表荆州父老乡亲感谢大家”

“远远望去,变化很大,我知道学校就在那里,但是周边已经变得不熟悉。”2月11日,抵达荆州的第一晚,潮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孙华锋随广东潮州医疗队,在距高中母校荆州中学不远处的酒店落脚。

孙华锋在荆州度过了难忘的青春时光——他是荆州洪湖人,15岁考入荆州中学读高中。

随后他到武汉念大学,毕业后南下广东深造、求职、安家,离家越来越远。尽管每年休假时都会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但并不能保证过年都能回到家乡。

没料到,今年没出正月,他以潮州医疗队员的身份回到了家乡。

“我是荆州人,是回家帮忙的,我必须来。”他义无反顾。

来不及去高中母校和熟悉的荆州城走走看看,停留一晚后,孙华锋便和同事们直奔荆州石首市。

作为领队,孙华锋在动员会上感慨不已:“我是荆州人,我来是合情合理的,但你们不一样,我作为潮州队领队,代表荆州父老乡亲感谢大家。”

抵达石首后,潮州医疗队和来自广东湛江、河源、江门等地的医疗队联手接管石首市中医医院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这里集中了这个县级市里的所有确诊病例。

荆州县级医疗能力有限,基本没有重症救治条件。他们接管的石首市中医医院没有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危重症患者都被暂时收治在一楼某病区。

紧急改造出合格的感染科ICU刻不容缓,这成为摆在广东医疗队面前的第一道考题。

2月13日、14日,几支医疗队多次开会、考察医院,重点商讨如何制定改造方案、如何快速修建ICU等,还要考虑到病房空间的防护流程和功能结构等细节。

“刚来的时候,这里的疫情十分严峻,我看到自己生长的地方变成这个样子真的非常着急。”他说。

ICU尚在搭建时,他和同事再次面临挑战。

2月14日,一名63岁的男性患者早已被告病危,其CT显示“大白肺”状态,当时还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命危在旦夕。

专家会诊之后发现,这名患者的情况还可以争取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抢救。

“不转运只能等死。”孙华锋回忆,当时,荆州唯一的ECMO远在169公里外的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通道尚未建立。

为了抓住患者活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孙华锋和同事们向广东医疗队前方指挥部紧急申请转运病人获批,前方指挥部还从广东征调ECMO专家和设备赶赴石首。然而,当时患者血小板低,专家研判不适合立即使用ECMO。

情况陷入两难:留在医疗基础相对薄弱的石首,患者几乎没有救治希望;转运途中仅靠呼吸机没有ECMO支持,随时可能因呼吸衰竭死亡。

经家属同意,孙华锋和同事们迅速安排转运,2月19日凌晨4时12分,彻夜未眠的孙华锋等到随车的同事发来的消息:“安全到达!”

紧急改造ICU、打通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绿色通道……到达石首的大半个月里,孙华锋一直在思考,作为荆州人,自己是不是为家乡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还能再做点什么。

“我的身份,一方面是潮州医疗队的领队,另一方面也是荆州的东道主,这些身份让我觉得我有责任担起更大的担子。”他说,回到家乡不需要过多适应,“来了就干活”。

  乡音 “就像是娘家遇到问题了,婆家去帮它”

在石首救援一线,孙华锋耳边尽是熟悉的语调,“普通话夹杂着荆州方言,我听着倒是很亲切。”

离开荆州太久,让他有些遗憾的是家乡话听得懂却不会说了,但乡音深深扎根在他的记忆里。

有了小孩以后,每次带孩子回洪湖老家,孙华锋都会讲讲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认识故乡。

同为荆州人,广东护士谢双莉也曾积极报名参加医疗队前往家乡抗疫,因名额有限未被选中的她为奔赴一线的同事紧急制作了荆州方言对照表,拉近了家乡与广东医疗队的距离。

得知医院要派医护人员前往家乡湖北荆州抗疫一线,32岁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科护士谢双莉马上报名,但由于名额有限没有去成。

“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做点什么。”

回忆起曾经在荆州当地医院的实习经历,她突然意识到,听不懂荆州方言,可能会成为广东医疗队的一个障碍。

“搞么子:干什么”“哪里不须服:哪里不舒服”“蛮热乎:很暖和”……留在后方,荆州监利籍的谢双莉决定为广东医疗队的同事编写一份荆州方言对照表。

对照监利与荆州市区的方言区别、搜集到的资料,用了一个多小时,她将常用的称谓、身体部位、日常交流语等几十个词句汇编在一起,快速完成了一份对照表。

“急诊科护士谢双莉为前往荆州的队员梳理的家乡话对照表~”一名同事在朋友圈晒出谢双莉做的这张表,随后引发了大量关注。

“打个比方,荆州和广州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是娘家,一个是婆家。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广州是很开放的城市,我在这里见识更广,但对家乡的情怀是永远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谢双莉说,当时的情况就像是,“我的娘家遇到问题了,我的婆家去帮助它”。

久未听到乡音,这次做方言对照表也勾起她的回忆:在荆州医院实习时的青涩、与同学绕着家乡古城墙骑单车时的快意、街巷楼宇间的亲切,即使过去很久也不会忘记。

今年,她专门空出了时间,本来打算大年初四回荆州老家。但是归家的行程被疫情打乱,医护人员集体取消休假,她也留在了广州抗疫一线。

她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是广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之一,医院急诊科负责广州市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转运。

谢双莉说,她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奔赴荆州老家抗疫的同事们最大的期望,便是他们平安凯旋。

延续 “即使不是雪中送炭,也一定要互相取暖”

谢双莉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与荆州还有着更深的渊源。

1998年,洪水席卷荆州多地,作为南方医科大学前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曾专门派出医疗队奔赴荆州洪湖,进行灾后防疫。

彼时,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的张小平作为学校的先遣队回到洪湖勘探情况,其丈夫也作为第一军医大学医疗队一员赶赴洪湖调研、指导及治疗。巧合的是,夫妻两人都是洪湖人,曾是高中同窗。

张小平回忆,当年是人工挡堤,“人站在大堤上,水已经漫过了头顶。”

洪水退去后,为欢送解放军胜利回师,洪湖人用竹子和泥巴搭起“凯旋门”。自发的送行队伍中就有张小平当年八十岁的母亲,“她每天提水、带饼干到大堤上给战士们吃,特别感谢他们。”

身为洪湖人,张小平向第一军医大学政治部反映,希望向洪湖捐赠一些物资。随后,学校组织下属南方医院与珠江医院,共捐赠价值127.3万元的药品支援洪湖——在当时那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带着物资,张小平和其他两位同事作为先遣部队,来到洪湖灾区联络了解情况。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张小平与同事们都流下了眼泪。

此后,第一军医大学再派医疗队赶赴洪湖,进行灾后传染病调研和治疗。张小平的先生作为医疗队成员,也随医疗队回到洪湖家乡。夫妻两人在洪湖一线待了数十天。

“当年抢险的军民真是用血肉之躯挡住洪水。”回忆当年,张小平说:“九八抗洪,第一军医大学对洪湖的无偿支援是医药、医疗、教育三位一体的帮扶。”

如今,22年前的家国情怀又在当下延续。

2020年初,新冠肺炎蔓延至荆州洪湖。这里一度成为荆州市8个县区市中疫情形势最严峻的地方:重症、危重症患者较多,治疗任务重、压力大,当地卫生资源薄弱、疾控力量薄弱,当时洪湖市还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严重掣肘疫情防控工作开展。

2月10日19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疗队85名医务人员在该院党委书记朱宏带队下连夜飞往荆州,这也是广东首批援助荆州的医疗队。随后,86名南方医院医务人员成建制派驻洪湖,在一线开展救治工作。

2月15日,洪湖飘起了大雪。因过年早已从广州返回家乡的张小平看着窗外雪花,想起从广州星夜驰援家乡的同事们,她只想起四个字,“雪中送炭”。

一边是故乡,一边是同仁。“我和先生说,我们要去看看医疗队。”

第二天,在南方医院医疗队驻地外的路口,夫妻两人见到了朱宏。那天,夫妻俩自己掏了五千元,为医疗队同事们添置了一些水果、点心。

张小平感慨:“洪湖下大雪了,很少见。我心里想到两句话,这次来,如果谈不上雪中送炭,也一定要互相取暖。”

朱宏则对她说,雪后天晴,老哥老姐来了,太阳都出来了。

一线的各项工作都在紧张进行,张小平也没有闲下来,她开始帮忙协调医疗队的生活物资,包括保暖内衣、剪刀、洗浴用品、本地特产等。这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2月29日,张小平协调、联络的一批价值221.08万元的名贵中药从广州抵达洪湖,将捐给抗疫一线,这是迄今她协调到数额最大的一批物资。

默默在后方为广东医疗队筹谋物资、药品,张小平把这份关心的分量拿捏得恰到好处——她计划去医疗队驻地探望三次,她说,去多了会打扰医疗队开展工作,“疫情严峻,要敬畏生命”。

跨越22年,这支来自广州的医疗队再次回到荆州洪湖,张小平用“缘分”形容此次重逢。

“当年洪湖遭遇大水,缺医缺药;我正好在第一军医大学,为家乡奔走呼吁,争取到药品。22年过去,再次抗疫,我们学校的医疗队又来了。坐在电视机前,我就跟先生说,真是缘分。”

  重逢 “11年后,这个城市选择了我”

有些重逢更令人意外。肇庆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艳丽没想到,自己第二次回到荆州是以医疗队成员的身份为这里抗疫助力。

11年前,湖北宜昌人王艳丽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毕业在即,正是找工作的当口,家在荆州的师妹告诉她,荆州市中医院要开设重症监护室——这份工作与她专业对口,她决定前往荆州试一试。

2009年3月中旬,王艳丽在荆州市中医院“试工”半个多月,人生地不熟,她总跟着师妹在荆州城到处逛。最终王艳丽与荆州还是错过了。在广东求学多年,她已更适应南方温暖天气,收到肇庆市中医院的入职通知后,她重回广东生活。

“想起当年,真觉得对荆州有点抱歉。”

今年3月,王艳丽第二次回到荆州,从当年求职的学生妹变成了奔赴荆州抗疫的广东医疗队医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王艳丽始终牵挂湖北的疫情,得知广东将召集医护人员赴湖北抗疫后,她主动请缨到一线去,没想到更有缘的是,她被派往了荆州。

2月11日,王艳丽与同事们赶赴荆州,几天后正式上岗。她被安排在重症组,负责救治ICU的危重症病人。

重症组的一线工作中危险如影随形。

第一天上岗,夜里一位病人血氧突然下降,情况紧急,需要立即抢救。王艳丽立即决定给病人先球囊面罩辅助通气,同时让护士准备好无创呼吸机。她托起病人下颌帮其仰头开放气道,突然,周围的护士惊呼提醒,她还没有戴上面屏。

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只戴了护目镜和口罩,如果病人突然咳嗽飞沫四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她可能会非常危险。

无暇顾及,王艳丽始终保持着双手托起的动作,所幸护士迅速为她戴上了面屏。

“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天,当时没有想到这么快遇上如此紧急的情况,发现病人血氧掉了,我就飞快冲过去了,当时真的没有注意到。”王艳丽回忆。

2月17日晚上,又是险象环生的一晚。一名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的病人突然出现血压下降,王艳丽紧急使用升压药,并与病人家属沟通病情。随后,病人出现室颤,她立即判断后予以除颤,并为其做胸外按压。王艳丽的神经随时高度紧绷着,整晚奔波不停。

在重症科室,王艳丽见过太多生死,她常与同事讨论并自省,自己究竟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有病人离开,她时常觉得自责且无助,“我学了这么多东西,但还是不能救起每一个人,有时会有无助感。”

当病人转危为安,她的喜悦不亚于家属,“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当初选择重症,就觉得这里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地方”。

赶赴荆州的前一天,王艳丽还在和荆州的师妹联系,没想到第二天自己就到了荆州。

与故地重逢,王艳丽十分感慨,“我觉得这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安排我回到了这里。好像在告诉我,11年前我没有选择这里,但11年后,这个城市选择了我。仿佛是给我一个机会,运用自己的专业,在这个城市战斗。”

与王艳丽于同一天重返荆州的,还有一名潮州医疗队中曾在荆州求学的医生。

2010年7月,卫佳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对他来说,荆州的一切都依旧熟悉。

出发前,卫佳想:如果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以后一定会后悔。他想担起医务人员的责任,更想回报在这座城市里三年的求学时光。

抵达荆州后,昔日师友都发来消息,道一声欢迎或留几句叮嘱。卫佳说,等这场战疫过去,他要回到母校,重温校园时光,尝尝后街的美食。

王艳丽也说,“待疫情过去,我想与多年未见的师妹见见,将来有机会,我会再回到这个城市,好好走走。”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卫佳为化名)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詹晨枫 余毅菁 黄小殷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