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上午9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湖北省委常委王贺胜等介绍在湖北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情况。
这是国新办发布会首次移到防控一线的武汉举行,也是王贺胜调任湖北省委常委以来首次以新身份公开亮相,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舆论的强烈关注。
此外,本次发布会首次采用5G直播,同时为了防控的需要,记者首次采用了视频远程提问。发布会时间不长,情况介绍和答记者问都是用数据说话。
发布会形式的更新其实是对“战时状态”概念的生动阐释。什么是战时状态?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容不下按部就班,更不论因循守旧。新闻发布会移到防控一线召开,便于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信息,向社会报告防控进展,以稳定人心。
而人们关注王贺胜职位调整后的首次亮相,对其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纷纷表达期望,背后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民意:湖北和武汉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切断传染源、努力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确保不出现第二个武汉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承担这样的重任,是对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全面考验,必须有新的作为和新的气象。
根据本次发布会披露的情况,前一阶段的防控措施可以认为取得了成效。目前除湖北以外,全国其他省份的新增确诊病例数从2月3日的800多例近900例,下降到了2月13日的300例以下,实现了“十一连降”,其中山西、内蒙古等8个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已经连续三天少于5例。这些无疑都是好的迹象。
但毫无疑问,现在还不是断言“拐点”已经出现的时候。在除武汉以外的湖北一些地区,输入性疫情、家庭聚集性疫情不断发生,特别是孝感、黄冈等地发病的水平依然较高。而在病例数最高的武汉,其相对于其他城市比较突出的病死率则分外让人揪心。在这样一个最吃劲的关头,盲目乐观要不得,相反更应该有一种临深履薄的心态,这样才能谋定后动、好谋而成。
诚如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发布会上所言,对武汉市这些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要继续坚持现行的各项措施,“关键是抓落实”。
只要落实得好,“网格化”工作真正能够下沉到乡镇、社区、家庭乃至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个人,做好全面排查和“四类人员”管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现“应收尽收”,就一定能够切断疫情的传播途径,降低人群的感染率;只要落实得好,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这样的“四集中”原则,努力将更优质的资源用于重症救治,建立有针对性的疑难病例讨论、专家会诊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症患者的诊疗方案,就一定能够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下来。
和省会城市武汉比,湖北省其他地方的基础医疗条件相差甚大,随着疫情的变化,如何打好湖北省除武汉以外地市的战疫,越来越为全国人民所关心。“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机制的启动,为湖北各地打赢抗疫战争奠定了人力基础和物质基础。而要将这种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要使从全国汇聚而来的各种资源用得恰到好处,仍然需要高明的统筹、科学的部署和决断的魄力。
王贺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防控到了最关键阶段,湖北武汉仍然是主战场,目前工作已经下沉至社区,确保不出现第二个武汉。”作为首次亮相,在外界看来,这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承诺。
呼应期待,顺应民心,这是一个新开端,而效用如何必须用事实来证明,那就是力挽狂澜,战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