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成9人医疗队驰援武汉。
1月24日下午3点,刘丽芳的手机亮了,随即响起不间断的消息提示音。午休片刻,她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心里清楚,时间到了。
彼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科室主任们,同时收到了一条消息。“刚接到广东省卫健委紧急通知,广东要派出医疗队支援湖北,我们医院要抽调9人……今天就出发。”
下午3点12分接到通知,3点30分左右9人召集完毕。刘丽芳起身,一个个记下这9位志愿队员名字,“我知道,得送他们去战场了。”
20分钟,谁走谁留?
20分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队的名单定了。
时间很紧,刘丽芳来不及多想。她负责医院宣传科工作,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太多,还有更多准备根本做不了,她心里沉了一分。
但科室主任的微信大群始终在响。“3点多发的消息,有10分钟吗?大概就5分钟,护理部的名单就报上来了。”四位女同事的名字,先出现在群里。
“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救治,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单妙航,报上了自己的名字。昨天还在医院的隔离病房中值班,都是救人,她觉得至少自己的前线经验会更充足些吧,“收到了很多同事的短信和慰问,很温暖,很感动”。
随即,感染科、院感办科、重症医学科,陆陆续续报名完毕。
呼吸内科谁去?作为此次支援的重要科室,呼吸科要上前线铁定缺不了人。蔡兴东副主任心里清楚得很,他执意要报名。“蔡兴东不能去。”名单报了上去,又被驳了回来。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蔡兴东一直守在医院的急诊上,看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自己也出现了发热症状。“疑似感染,还不能确定,蔡兴东不能去,要为自己的身体着想啊。”经过院领导的讨论和个人意见的征集,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义、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陈丽出征作战。
1998年,吴义曾随广东医疗队奔赴武汉参加抗洪救灾,他和同事坐了三天三夜的救护车从广州赶到湖北,作为医生在黄冈投入抗洪救灾工作。
接到消息,他算了算,这是自己21年后再次奔武汉。54岁的吴义原打算这个春节,无论如何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回老家好好陪陪刚出院的母亲,结果行程一变再变。本是留守广州,现在是要开拔武汉。“出于责任,出于医生的理想,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不管什么时候,救人是第一位的。”
吴义把微信视频拨通,跟妻子和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希望一切都顺利,所有人都能平安。”吴义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往同事家里去。出征前肯定没时间做饭了,他要第一次在同事家中蹭一顿年夜饭。
于是,一行9人,吴义任队长,陈祖辉任临时党支部书记。20分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队的名单定了。
一道门,两个世界了
几个相熟的同事,挨个穿上沉重的防护服,戴好全套的防护设备,一转身,隔离病房的门,便快速地关上了。
刘丽芳看着这份名单,不少熟悉的同事赫然在列。“要送他们上战场了……”
她早知道会有这一天,院里上上下下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为应对疫情,院里早早建起了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的队也是排得够长,他们看在眼里,心里都明白。肃然的气氛一日浓过一日。
腊月廿九,刘丽芳值班,她看着几个相熟的同事,挨个穿上沉重的防护服,戴好全套的防护设备,就冲她挥了挥手,一转身,隔离病房的门,便快速地关上了。
“真的,一道门,就是两个世界。”刘丽芳停顿了片刻,“冲在前线的是他们,我守在门口,就看着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记得整理报名信息的时候,她看到一个同事这样留言:
“我还需要去签协议吗?口头承诺可以吗?还想问一下,大概什么时候出发,我想要交代一下事情。不过我对自己有信心,我家有兄弟,传宗接代的事不用我担心,而且我现在未婚。最重要的是,我是血透专业的,这方面的人是非常紧缺的。所以如果真的可以让我去,我会觉得很庆幸,因为我错过太多了。救死扶伤是使命,我恳求院领导,请派我去,谢谢。”
看完这封请战书,刘丽芳和同事说不出话了。“他太冷静了。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啊,却有人随时随地,准备好去拼命。”
吃不上团年饭,就喝一杯壮行酒
“来,我们只要你们平安凯旋!”全场起立,举杯一碰,一饮而尽。
想到这,她心里又沉了一分。下午5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她重新定了定神。
作为全市最后一个接到支援通知的医院,定好志愿队名单,给大家一点时间回家准备,把到武汉要用的物资全打包好……做好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留给刘丽芳和同事们的时间不多了。设备科科长欧伟光便一头扎进医院的仓库里备物资装箱。
肯定是来不及买鲜花了,也来不及统一服装、打印加油鼓劲的横幅。刘丽芳拿出一叠A3大小的打印纸。每一张打印两个字,一共7张,连成一句话:武汉我们来了,我和你们一起扛!
9个人站成一排,白纸黑字,一起念出这句话。刘丽芳录了下来,没想到竟成了24日晚上在朋友圈传播甚广的一段视频,一时感动无数人。
“还是遗憾,还是内疚,我们还有没准备好的,但他们就要出发了。”刘丽芳感慨。
晚上8点半,距离出发前往机场还有半个小时。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安定赶回来,还想给临出发的9位同事再叮嘱几句。“今天年三十,我们都是一家人,吃不上团年饭,要喝一杯壮行酒!”院长徐安定,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瓶酒,给在场的所有同事,每人倒上一杯。
“来,我们只要你们平安凯旋!”全场起立,举杯一碰,一饮而尽。
半夜12点的烟花,很美
新年新岁,刘丽芳隔着车窗,看到了有人在放烟花。满天的烟花,真的很美。
晚上9点半,广州白云机场不同往日。入夜,航班少,气温不算高。出征队员到来之前,机场的人也不算多。
大年三十团圆夜,白云机场点缀着过年气氛。写着“金鼠送福”的红门廊一个连一个,一盆一盆翁源兰花开得正旺盛——年花是广东人过年的讲究,图个喜庆,求来年平安,万事顺意。机场偶有航班提醒的广播,赶着除夕夜航班回家的人们,三两个坐着,并不说什么。
直到128名广东医护人员陆续抵达机场。叮嘱声、口号声、小声的抽泣声,一台台行李车轱辘碾着地面的声音,它们正被快速推行着,成箱的方便面和行李箱垒得老高。
各样的声音接踵而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亲人朋友们挥手告别,看看还有时间,再检查检查背包的拉链,凑在耳边多念叨几句,能多交代一句就是一句。
夜里10点,飞机场喧闹起来了,此刻距离今晚最后一班武汉航班起飞不到一小时。
他们备了13个大箱子,装着医院为医疗队员准备的物资。
候机大厅,一面红底白字的大横幅悄然拉了起来:广东赴武汉抗新冠医疗队,大家站定,默数321,百人团一起喊出了临行的口号,“武汉加油!”随即登机。
“每天都要发消息,每天都要报平安。我们用最美的花,最醇的酒,迎接你们回来。”刘丽芳给每个人留了言。“知道了。同志们,守好家。”
子夜11点,飞机起飞。半夜12点整,新年新岁,刘丽芳隔着车窗,看到了有人在放烟花。“我记得那个时候,满天的烟花,真的很美。”
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1点45分,128名广东医护人员顺利到达武汉。
飞机落地,队员们重新打开手机,收到群里发来的一张图片。
那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顺利接生的第一名“鼠宝宝”——6斤6两,是个壮小伙。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