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9月,王泽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座谈会上发言。
2. 王泽霖存着以往学生的照片。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退休教授王泽霖向学校捐款8208万元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1月7日晚间,河南农大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当日下午,学校召开专题会议,授予王泽霖“厚生丰民楷模”称号,这是该校的最高荣誉。校方对南都记者介绍,“厚生丰民”是河南农业大学118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代表农大人的初心和使命。
本次座谈会上,还宣读了校方《关于开展向王泽霖教授学习的通知》,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见贤思齐,学习王泽霖的事迹和精神;与会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等也纷纷发言,表达了对王泽霖的敬意。面对表彰和赞誉,王泽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该校宣传部工作人员周红飞告诉南都记者,王泽霖工作以来多次向学校捐赠大笔款项,但从未对外宣扬。此次捐出毕生科研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其实在2019年就已经转到学校账上。
据介绍,学校将根据王泽霖的意愿,用这笔款项建设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目前,已着手启动相关工作。
“亿万身家”来自
禽病防疫科研转化
南都记者了解到,王泽霖此次捐出的8208万元,并非科研项目经费,而是将自身科研成果授权给企业,从而获得的回报。
据校方介绍,王泽霖自1984年调入河南农大之后,便开始从事禽病防疫的相关科学研究,而且很早就与企业合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服务生产所取得的收益投入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集约化养殖业兴起,但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病等禽病频发,种鸡场、蛋鸡场使用的疫苗主要依赖进口。王泽霖却在没有向国家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主持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和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彻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同时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曾于201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由于他的技术创新都紧跟产业发展需要,成果的产业转化率达到了100%,先后被国内20多家生物制品厂用于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85年至1995年间,当“万元户”都稀见时,王泽霖就通过办培训班、为养殖户做禽病诊疗、化验等形式,逐步积累了400多万元;2005年,他研发的5个兽药证书一次性获企业转让经费500万元,在学校内外引起轰动。2014年,得知王泽霖团队要研发新疫苗,有4家企业立即提出资助1950万元,以期获得该项成果的优先使用权。
据统计,35年来,王泽霖及其创办的独立法人实体获得的成果转让费和合作到账经费累计近亿元。按照高校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规定,这些盈余中的80%应由王泽霖决定如何分配,这也正是其“亿万身家”的由来。
“抠门老人”多次
向学校捐赠大笔善款
尽管曾以科研发明创收近亿元,王泽霖本人却异常简朴。周红飞告诉南都记者,他至今仍住在几十年前建成的旧楼中,生活中甚至经常被形容为“抠门”,例如能步行就不坐车,能坐公交就绝不叫出租车;出差在外,住宿、吃饭,差几十块钱都要跟人计较。
然而,如果是教学科研需要经费,王泽霖却“挥金如土”。他用1985年至1995年间赚到的400万元,为学校盖了两座实验楼,逐步购置了当时省内高校最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低速大容量离心机、浓缩机、冻干机等先进仪器设备,供科研、教学和生产使用。据王泽霖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生、现任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的闫诺潜回忆,当年河南农大教师的月工资仅有数十元,但为了让他好好做试验,王泽霖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台价值1.6万元的PCR仪供学生使用,这也是整个学校的第一台。
2005年,王泽霖一次性转让5个兽药证书得到500万元,按照规定,王泽霖个人及其创办的禽病研究所可以分得345万元。这笔钱款到账后,他转手将其中的230万元交给研究所用于实验室建设,剩余的部分后来也全部捐出,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用于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禽病防疫事业。
2015年,王泽霖有两个新药证书被两家上市公司收购,按照相关协议,公司需要将每年销售额的8%作为专利使用费,连续支付12年,这又是一笔千万级别的收益。但他主动将其中分给自己的部分全部捐出,在学院设立了青年科研创新基金。
这一次,王泽霖干脆将毕生科研转化所得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希望建设高水平的P3无菌实验室,让学校有能力独立研究和生产疫苗。周红飞向南都记者表示,要建一个这样的实验室需要1个多亿,王泽霖的慷慨捐赠,一下就解决了其中的很大部分。
称9000元退休金花不完,
仍在提供咨询服务
在不少外人眼中,这位老教授对待金钱近乎“两极分化”,有些不可理解,但王泽霖始终“我行我素”,对人们的劝说报以一笑。
据校方介绍,王泽霖1942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虽是“市民”,但从小生活困苦,受亲人影响养成了节俭、刻苦的习惯。1967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至山西临汾的兽医院做兽医,改革开放后考取研究生,其后进入河南农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对于捐出毕生的创业所得,王泽霖在1月7日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这样表示,自己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看到祖国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喜气洋洋,发自内心地希望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如今,他认为自己和爱人的退休工资足够生活,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事业,而随着国家对科研试验相关管理和条件的要求逐步提高,他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试验条件,就不能搞生物制品的研究,这成为学校相关科研的瓶颈。此时捐出自己科研收益,用到科研工作中去,就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这项事业,为它的发展壮大尽心尽力。
周红飞对南都记者介绍,因为王泽霖是国家二级教授,又有社会兼职,他一直工作到2015年才正式退休。目前,他已经无需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但仍然经常为合作企业提供咨询,热心解决技术转让后的相关问题,相当于继续提供“售后服务”。
不久前周红飞前去探望时,发现王泽霖因为患有糖尿病等疾病消瘦了不少,但他非常乐观,表示自己的生活很好,每个月有9000多元退休金,爱人也有5000多元,这笔钱对老两口来说花不完。
他说:“我整体认为我还很健康。我还准备多活几年,多做一些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