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冷湖,永不褪色的石油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01日        版次:GA08    作者:陈军

1. 青海油田冷湖五号地中四井纪念碑和磕头机。

2. 2019年12月27日,戈壁中的冷湖5号石油基地废墟,沉寂、荒凉。

3. 笔直的道路在开阔地一直向前延伸,沿途是白色的雪山、黄色的荒漠、蓝色的湖水、黑色的公路。

4. 冷湖5号石油基地,墙体上的标语还在。

5. 飞跃祁连山,天空下广阔苍莽的西域风光。

冷湖往昔 戈壁滩建起了医院、学校、幼儿园,人们在这里安营扎寨。

人们用茅草自己动手盖窑洞房。

1959年,会战时沸腾的冷湖,戈壁滩上,红旗招展,机声隆隆,亘古沉寂的荒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欢腾。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同时,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开始运往西藏,供应边防部队。

1958年9月13日,在冷湖钻井的1219钻井队在钻地中四井至650米后发生井涌,继而出现井喷,喷势异常猛烈,原油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由此发现冷湖油田,揭开了冷湖油田开发、发展的新篇章。

冷湖,早期中国石油西部重镇。新中国石油摇篮之一,因湖水冷冽而得名。

南昆仑,北祁连

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风吹石头满地跑,氧气吃不饱

人们常用这样的歌谣形容柴达木盆地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探究这片土地更久远的历史,地质演变的观点认为: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柴达木盆地所在的位置是一个海洋。亿万年前,苍茫大海退去,昆仑崛起。

而冷湖,就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望昆仑,北依祁连,千里洪荒,人迹罕至。

1954年,新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踏入这片地貌如荒凉月球的神秘土地,发现了石油之后,有志青年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在这蛮荒之地书写冷湖石油激情燃烧的岁月,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开始建设。1959年,冷湖市设立,后因石油资源枯竭,于1964年降格为镇。再后来,这里石油被开发殆尽,基地搬迁,留下一片空城。

冷湖最辉煌的时候生活着五六万人。上世纪60年代冷湖人还奔赴大庆、胜利等地支援建设,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说法。

“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苍凉壮美的诗句是对玉门关外柴达木盆地戈壁的真实写照。

2019年12月底,南都记者飞越祁连山雪域,再驱车、冒严寒,迎着强烈的西北风,翻过当金山,横穿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从甘肃到青海,终于踏上冷湖油田遗址时,忽然有种时空更迭之感。

那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第四大油田城市,如今却已人去屋空。

冷湖够冷,但在如此极端恶劣环境中,以一腔热血,奉献青春,为新中国建设找油挖油、提供“工业血液”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愈发显得可歌可泣;矗立在戈壁中的工业遗址和纪念碑,显得尤其伟岸、高大。

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进沙漠。从早期勘探、冷湖会战开始形成,“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柴达木石油精神,不断传承、发展,已经是几代青海石油人的宝贵财富。每当柴达木人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精神让他们战无不胜、勇往直前。

图/文:南都记者 陈军

(黑白老照片除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