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探索出一条水环境提升之路“六水共治”的龙华经验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30日        版次:TK241    作者:吴春熠 刘庚怀

  龙华区水务局实施”六水共治”以来,始终强调一体谋划、统筹兼顾、系统治理,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构筑起一道水务安全屏障,打造水务高质量发展高地。

  龙华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典范。

  六月初夏,漫步在观澜河畔,眼前是一副生机盎然的美景图。只见芦苇茂盛、白鹭飞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环境好不好,河水质量如何,人说了不算,河中的罗非鱼、白鹭这些‘原住民’这些主人说了才算!它们的到来,在这里幸福安家,便是观澜河这些年巨变的最好说明。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水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水环境优美了,水生态改善了,老百姓亲水乐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切实获得了实惠。

“十三五”以来,深圳市龙华区举全区之力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实现了观澜河企坪断面从劣V类水质,提升至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支流23条黑臭水体实现了从2016年普遍黑臭,到2019年全面消黑,再到2020年消除劣V类的三大跨越,推动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好转、水资源格局持续优化、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龙华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典范,龙华区用一个个具体的实践和行动,探索出一条六水共治、协同发展水环境提升之路的龙华经验,龙华示范,龙华表达,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优化配置“水资源” 集约节约促升级

  

  水库精细化管理实现新跨越。通过健全9大类70项水库管理制度,不仅完善小流域管理和河库联合调度体系,还打造“水库管理有权属、物资储备有场所、工作经费有保障、日常管护有人员、运行调度有平台、绩效评价有考核”,以及“运行管理标准化、日常管护精细化、安全管理规范化、巡查管控数字化、联动调度一体化、全民参与共享化”的“六有六化”新模式,得到省水利厅通报表扬,成功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理改革样板县(区)。

  城市供水品质得到新提升。扩建红木山水厂二期,完成红木山水厂、观澜茜坑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形成“七横三纵”的供水动脉格局,配水管网基本全覆盖,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实施“社改”、“优饮”工程。推进社区给水管网改造、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惠及超200万居民。

  节水优先迈出新步伐。“十三五”以来龙华区万元GDP用水量降幅达21.4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达11.57%,全区用水节水效率显著提升,成功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县域节水型创建名录。

  

多措保障“水安全” 刚柔并重增韧性

  

  初步构建滞、蓄、排相统筹,工程防御和柔性避灾相结合,并与全区相适应的立体防洪排涝治理体系。对泵站、管网、河道、水库等防汛设施进行统一管养、治理和调度的同时,还结合管网提质增效,按照3-10年一遇及以上标准,新改扩建雨水管网2.5公里,防洪排涝设施韧性持续提升。

  全面提升河道防洪标准,完成高峰水等15条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干流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支流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全面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针对横亘观澜河干流多年的东环二路碍洪管线桥,日夜兼程开展攻坚,历时80个昼夜,在主汛期前将其成功拆除,提前7个月完成整治任务,打通河道“肠梗阻”。

  大力推进内涝积水点治理。主要积水点从2016年的59个减少到3个。全面落实“一点一策”“一点一专班”“一点一设备”要求,防洪排涝应急响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龙华区水务局创新推行“查安全隐患,包整改落实;查水质异常,包溯源治理;查现场问题,包协调解决;查项目进度,包督导跟进;查违法行为,包严肃处理;查群众投诉,包反馈答复”的“六查六包”工作机制,通过分区、分片、分人实施责任包干,确保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涝、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全面提升“水环境” 清污分离突成效

  

  水环境治理是六水共治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期间,在观澜河流域龙华片区累计新建市政雨污分流管网988公里,修复存量管网93公里,实现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随着排水管网系统不断完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效能稳步提高,一条条“臭水河”华丽转身,成为让群众满意的“幸福河”、“连心河”。

  近年来,观澜河企坪断面从劣V类水质,提升至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支流23条黑臭水体实现了从2016年普遍黑臭,到2019年全面消黑,再到2020年消除劣V类的三大跨越,全区大踏步迈入“恢复功能性水体”时代。

  龙华区水污染治理中心主任罗慧谋认为,当前龙华区已经迈入精细化治水的新时代,工作重心逐渐从晴天达标转向削减雨天污染强度。必须按照“全要素统筹管控、全过程统筹监督、全流域统筹治理”的思路,聚焦雨天溢流排口,用好“干管完善、源头分流、清污分离”关键三招,落实落细“三化四制”排水精细化管理,加快创建全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区。

  

全域改善“水生态” 多源并济淌清波

  观澜河干支流多为雨源型河流,具有流域面积小,汇流时间短,河道比降大等特点。河流水量受降雨影响较大,调蓄能力差、纳污自净能力低。

  为解决雨源型河流基流不足等问题,龙华区将黑臭水体生态补水管道建设工程作为区重点项目高效推进,以可持续、低成本为原则,充分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拟构建再生水补水为主,湖库补水为辅的多源补水系统,对辖区内所有一级支流河道进行常态化补水,补水总规模预计达到47.9万方/天。

  目前,已建成清湖水、樟坑径河、横坑仔河、长坑水、丹坑水5条河流补水系统,补水量约14万方/天。正在铺设补水管道54.97公里,拟对龙华河、油松河、坂田河等16条支流进行补水,补水规模34.9万方/天,预计2023年中全面竣工。

  通过生态补水,河道径流量明显增加,水动力、流动性、水体自净能力不断增强,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条完整性也显著提升。观澜河干流可观察到鱼类达到11种,交错带植物多达28种,优质的水环境也吸引来国家二等野生动物黑鸢以及白鹭、小白腰雨燕等20种鸟类栖息回归,成为深圳水生态修复的生动样本。

  

深耕细作“水文化” 产城共融谋发展

  

  围绕“一圈一区三廊”发展战略,龙华区在初步打通全流域补水网络体系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避免过度人工化为原则,全力推进碧道建设。

  新增环西南水库型碧道16公里,成为百里环翠的“城市绿肺”、大力推进总长度约8.15公里的龙华河碧道建设,有机串联两岸“生态、民俗、商贸”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工法恢复和营造总长度约4.8公里的油松河碧道,构筑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等。其中,观澜河干流古墟段碧道,将结合观澜古墟夜游照明项目一体设计,塑造客家文化特色滨水景观,而牛湖水碧道建成后将串联观澜文化小镇内多个文化产业节点,助力打造国际特色文化小镇。

  以水为脉,统筹衔接河流、岸线、景观、历史遗迹、城市设施,采用“水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古村落保护”全新的城中村综合治理模式,依托区域丰富的水网资源,将水网贯通和水系治理、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相结合。观澜版画基地、上围古村分别以牛湖水、樟坑径河为河流廊道载体,推进旧城改造,营造文化休闲与艺术体验空间,打造出“村-城突围”水文化创意典范。

  

着力培育“水经济” 幸福河湖展新貌

  

  生态环境好了,经济自然也跟上来了,“人水和谐,水城相融,,产城共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龙华目前正在举全区之力,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发展新篇章,龙华产业空间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各种数字经济企业纷纷落户,龙华区如何大幅提升全区生态环境与空间品质,吸引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创新人才进驻?做活做强“水经济”文章!

  通过推进龙华河、油松河等碧道建设,转化提升赖屋山水库等一批湖库型碧道,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样本。通过整治“散乱污”企业2746家,切实将治水的“投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出”,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与人口结构优化。

  高标准开展智慧水务建设。完成智慧环水一期、二期工程,建设100余处水情监测点、20处水质监测站、350处工情监测点、800路视频监控点,初步实现对“厂、网、河、湖、库、泵、闸”等全要素的智能监管。搭建“智慧供水”信息系统,建成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直观管控对外供水服务保障工作,实现智能运营、综合展示、应急指挥等核心功能。

  通过水环境治理及景观提升工程,为龙华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城中村改造及“散乱污”企业淘汰,为高新产业建设拓展了空间。生态产业的治理成效,实现了互利共赢。通过观澜河等几条主要河流的治理和景观提升,开发了运动休闲旅游功能。

文:吴春熠 刘庚怀 制版:李斌 刘艳兰 刘畅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