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坚克难 担当作为

高新区(江海区)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27日        版次:MA06    作者:严亮

1. 德昌电机产业城项目总投资30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1—9月已完成4.7亿元,超进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2. 利和兴智能检测检验设备及智能机器人项目一期已投产,二期顺利推进。

3. 今年第三季度投产的摩尔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在项目主体建设期已提前实现产能转移。

2020年,高新区(江海区)集中动工(投产)103个项目,总投资212亿元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连续5年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实现争先进位。

今年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抵挡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推动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较三季度提升0.9个点,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同比增速均高于省、市水平,其中工业投资连续10个月双位数增长并排名全市第一。

2020年,高新区(江海区)集中动工(投产)103个项目,总投资21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58个,总投资超150亿元,新引进亿元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额近100亿元;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推动4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改造旧厂房面积约27万平方米。

立足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新区(江海区)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加强与深圳、香港等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目前已形成以德昌电机、汉宇集团为代表的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优美科、科恒实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以建滔集团、崇达电路为重点企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亿元。  

今年以来,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招商、云招商、暖企安商促投资等措施,成功引进了金多多、乐的美光电研发制造基地等23个超亿元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近100亿元。引入的项目投资强度平均达800万元/亩,年创税收达50万元/亩,投资规模平均超4亿元,容积率达2.5。

高新区(江海区)通过“云签约”和线上审批等方式,开展“先承诺后审、边建边批、容缺审批”的管理新模式,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时间,以最短时间实现破土动工。今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集中动工(投产)103个项目,总投资212亿元。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不停工、竣工即投产”。其中金多多创意糖果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启动建设仅用24小时,再现“高新速度”,全力推进高新区(江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江海区)深化暖企机制,建立领导联系挂钩制度,以网格化方式全面覆盖区内工商业企业,靠前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狠抓项目供地、开工、投产、达产关键环节,深化落实“投资承诺制”“代办制”,组建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企业服务、项目落地、重大项目推进等五支专责小组,对重大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一体化跟踪、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登记、涉税事宜在港澳离岸远程办理;率先实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二十八证合一”商事登记,实现19个职能部门的涉企证照一窗办理,新开办企业商事登记当天办结率100%,实现立等可取。

推动扩容增效,

强化产业发展载体支撑

高新区(江海区)积极推进小微双创基地建设,精准对焦园区经济体需求,广泛吸纳国内外发达地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落地、落实。

目前高新区(江海区)拥有国家级双创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60家,市级科技型小微企业近1000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比例近30%。不断拓展制造业创新发展空间,建成高新创智城、产业加速园等创新载体约50万平方米,打造信息产业港、智能智造港、科技综合体等新型产业载体,着力构建“产业+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产业科技金融平台”的全方位产业服务体系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科技园—专业园区”产业培育体系,高新区(江海区)现有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近20个,企业省级创新平台超90家,市级创新平台超240家。

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功申报省产业集聚发展区拓宽省产业园政策覆盖范围超2300公顷;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再开发、产权分割等方式盘活闲置厂房及用地,2017年以来累计盘活低效土地近千亩、低效厂房超32万平方米。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产出效果,深化与香港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省科学院对接,充分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实现与江门高新区本地企业的技术转移转化全面合作。

高新区(江海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5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商业体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夜经济,不断丰富商圈业态,推动商圈连片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码头、污水处理设施和交通路网等“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对标最好最优,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教育、医疗等区域功能,加快产城融合进程。

以村级工业园为突破口,

为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

10月28日,高新区(江海区)启动南山村、武东村、联星三大村级工业园试点改造,探索3种具有高新(江海)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创新升级改造模式。据统计,3个试点园区面积近29公顷,改造旧厂房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5亿元,预计改造后新增创税超2亿元/年。

“坚持创新发展、高标准改造,我们力争打造功能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高品质产业园区标杆,并以村级工业园为突破口,改革机制、升级产业、再塑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说。

即使是村级工业园,高新区(江海区)对未来试点园区内招引项目也提出了与区域性招商引资同样的要求:“以亩产论英雄”,以此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工业上楼”,向空中要地成为必然选择。目前该区已制定村级工业园规划建设标准,要求新建厂房容积率不低于2.0,层数不低于4层;严把村级工业园项目准入关,划定3年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1000元/平方米,连续10年,每年创税率不低于150元/平方米的项目准入红线,切实保证园区经济产出效益。

立足全区产业发展布局,高新区(江海区)将引导村级工业园按照自身产业发展特色,集聚发展高端智能机电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将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拒之门外,主动瞄准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项目开展精准招商。

积极落实激励政策,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摩尔电子、康普盾项目边建边生产,提前释放产能,再次刷新“高新速度”;德昌电机产业城、优美科两大龙头项目如期投产;发动三菱重工、巴斯夫等一批优质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积极落实省产业共建、珠西装备、小微企业培育和市产值倍增计划、总部经济等激励政策,定制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加快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近3年新升规工业企业数量累计增长超50%。

高新区(江海区)实施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培育行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1家、本土上市企业8家;强化政策扶持。疫情期间出台“黄金六条”等区级扶持政策,年内兑现产业共建、技改、装备、总部经济等上级专项扶持资金超7000万元;区金融中心建成启用且入驻超30家金融机构,为园区内中小企业授信额度超200亿元。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食品、药品行业向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LED绿色光源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年内实施技改备案项目超70个,总投资超12亿元。加快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区内共有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22家,机器人应用近800台;累计投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约2亿元,建成5G基站超500个。

文:严亮 江海区委宣传部

图:江海区委宣传部

制版:易福红 李思萌 刘艳兰 刘蔡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