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子归来·祖国在心

13位归侨讲述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13日        版次:MA01    作者:曾育军

秋冬之际,暖阳和煦,一行白鹭徐徐穿越海边连绵的红树林,雪白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它们在蓝天下盘旋,底下是一片五彩斑斓的房屋。这里是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每逢节假日、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迷恋于这里的东南亚异国风情。

为什么这个位于南海之滨的中国小村充满异国情调?这还得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华侨青年学生自愿回国深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60年2月,新中国租派“美上美号”“大宝康号”等商船接运2000多名华侨回国。至1961年秋,共接回6万余华侨。我国在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地扩建和新建国营华侨农场,集中安置归侨。

据资料介绍,我国先后建有84个华侨农场,其中41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侨而设立的,有43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为安置越南归侨而设立。广东省建有23个华侨农场,其中江门有3个,分别是台山市海华侨农场、鹤山市合成华侨农场、恩平市大槐华侨农场。

海宴华侨农场位于台山市西南沿海,总面积17.64平方公里,设有三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总人口53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3000多人,归侨分别来自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13个东南亚国家,素有“小联合国”之称。2016年6月,设立台山市海侨经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与海宴镇人民政府合署办公。

海宴华侨农场数千归侨和当地村民同心合力,艰苦拼搏,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围堤垦荒,把盐碱地改造成糖仓。半个多世纪过去,原海华侨农场的各村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村。

南都记者走访了13位“侨一代”“侨二代”,听他们讲述往事。沧海桑田,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云烟,当年的青年华侨如今已是古稀、耄耋之年,他们感慨当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之不易,又为今天幸福生活倍感欣慰,更感怀“祖国是华侨坚强的后盾”! □ 曾育军

02-07版

统筹:南都记者 谭伟山 曾育军

采写:南都记者 罗忠明 曾育军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陈辉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