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如何推进“头号工程”落实?今年融合步子要迈得更快

两会现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3+4”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展开热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2月06日        版次:QA04    作者:吕婧 刘贤沛 侯玉晓

2月4日至6日,中山进入“两会”时间。中山今年“头号工程”如何落实?制约中山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破解?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连日来,中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3+4”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是今年中山市的“头号工程”,其中“3”指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个核心平台,“4”指中山南部新城、中山科学城、中山北部产业园、中山西部产业园四个组团平台。

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涉及到跨镇街统筹,镇与镇之间如何突破行政边界形成发展合力?重大平台如何引领中山未来发展?两会期间,中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头号工程”展开热议,就如何有效建设重大功能平台建言献策。

   中山市人大代表、民众镇党委书记兼任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李磊坚 

火炬区与民众镇要做“头号工程”排头兵

强化火炬区与民众镇统筹整合发展,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今年的分组讨论安排很用心,把火炬开发区和民众镇共同安排在第一代表团,以往火炬区、民众镇都在分别独立的两个代表团。代表们融合在一起,大家进一步融入,共商未来发展大计。

2020年以来,经艰苦卓绝奋斗,中山取得一定成绩,实属不易。对于火炬区和民众镇来说,在探寻转型之路上,经历了阵痛,也有不俗表现:火炬区的GDP增速2.74%,高于全市平均值,火车头的牵引力不断加强;民众镇的GDP增速排名全市第三。虽然2020年民众镇在各项工作上花了不少心思,数据比较好看,但是民众镇经济总基数较小,因此不能沾沾自喜,也不能靠成绩掩盖住矛盾和问题。

今年,火炬区、民众镇要争做“头号工程”的排头兵。现在两地融合的步调还不够快,还存在一些短板,接下来火炬区和民众镇要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平台共用、资金共享等方面,加强融合。

针对土地、交通等问题,今年要继续努力突破,在城市更新、“工改工”、村居“旧改”、道路基础设施兴建等方面下大力气。距离深中通道开通的时间越来越近,时间不等人,火炬区与民众镇统筹整合的步子也要迈得更快。

   中山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山市委会委员、中山市三乡镇副镇长黎雪林 

面临困难:打造万亩级产业平台地块从哪来?

目前中山7个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边界、核心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导向等尚未明确,与之相对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尚未制定。按照目前市镇财政分成比例,镇街在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成本方面负担过重,积极性不高。7个重大产业平台涉及19个镇街,每个产业平台都跨越2个以上镇街,统筹协调难度大。镇街内部开发能力薄弱,专业管理人才和经验不足,满足不了产业平台发展的需要。

连片土地整合利用难。要解决3个核心平台和4个万亩级产业平台,地从哪里来?中山面临多重困难:一是新增建设用地不足问题突出。中山2035年总规中总建设用地规模增量部分不足20平方公里,在保障市政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刚需后,可用于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增用地十分有限;二是土地“碎片化”严重。中山11373宗现状已建工业用地中,面积小于5亩的占45.64%,大于30亩的仅占15.94%。

三是土地“三规”不符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中山市现有工业用地30.88万亩,占全市已开发建设用地的29.1%。其中纳入省“三旧”改造数据库的低效厂房为5.4万亩,还有12.42万亩旧厂房不符合土规、未能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四是土地批后管理不严。大量的低效利用土地、闲置用地、批而未供用地并存,土地供应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住宅用地严重偏高,挤占产业用地,公共服务配套用地不足。

  对策建议: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

为抢抓湾区发展机遇7大平台需提档加速,制定时间表。同时尽快成立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总指挥部,依托总指挥部,加强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分别成立7个重大产业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市领导负责制,统筹推进平台基础建设、土地整备、项目招商、项目落地等各项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完善议事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定期安排工作例会,了解掌握平台推进情况,收集重大产业平台推进过程中镇街、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探索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用地指标奖励、公共资源倾斜等方式,在产业发展、项目落地、产业转移、环境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促进重大产业平台内各镇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加快编制出台重大产业平台系列规划。加快开展高标准、高水平的重大平台产业发展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形成相互衔接、可推进落实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规划等系列规划。

加快连片土地整备。加强土地整备,推动土地利用从闲置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建议学习深圳市,设立市土地整备局,指导全市土地整备、征(收)地等工作。把土地整备作为闲置土地处理、碎片化整合、大规模开发、功能置换、土地位置调整、平衡各方利益、节约集约利用、压减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手段。

   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重大功能平台建设破解区域协同发展

“市管镇”的行政体制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中山一直看得很清。但是从组团效果来看,中山一直没有真正落实。市一级的担当不够,镇一级主要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加大市级统筹意味着市直相关部门要增加责任,做更多具体工作;镇一级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动翠亨新区与南朗、火炬开发区与民众镇统筹整合发展”。为什么在这两个地方先探索?中山现在对接深圳“西协”战略推进环湾布局、向东发展。从经济发展来看,火炬开发区与民众、翠亨新区与南朗都能形成很有效的互补。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不少国家级高新区都在扩容,火炬开发区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吃紧的问题;而一河之隔的民众镇成片土地资源则相对丰富,但是从综合实力、招商能力上看,远远不及火炬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第一步可以把经济发展职能统一起来。在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7个重大产业平台中,火炬开发区平台涉及火炬开发区和民众镇、翠亨新区平台涉及翠亨新区和南朗镇,那么有关经济发展的部门比如发改、工信、科技、规划等机构能不能先统筹起来?

实际上产业平台的打造涉及到几个方面,除了统筹土地空间资源、产业发展,还包括优化交通组织、均衡公共服务配套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这些事项都能逐一落实,那么再谈行政区划的调整就水到渠成。

这么多年来,中山组团发展之路之所以难,确实因为这项工作很复杂的,涉及到人事、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困扰。这次“3+4”重大功能平台的推进如果能取得实效,利用几大平台的建设促进行政体制改革,那么就能真正破解中山的“土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交通瓶颈之困、队伍建设之困”,这是考验政府智慧和勇气的时候。

  提案建议

政协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设置“委员通道”环节,2月4日上午8:30在市会议中心举行。政协委员刘新霞、钟国平、薛焕彬、陈朝阳、韩子天、魏亚敏走上委员通道,接受记者提问。

  建议东区中学搬迁二中扩建

市人大代表陈旭成:提交了两份有关教育工作的建议:扩建中山市二中和将中山市东区中学择址搬迁。中山市普通高中学位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2020年中山市共有初三毕业生36000多人,普高就读人数占毕业生人数不足45%。东区中学是普通高中,位于主城区东区的中心,规模小且学生宿舍严重不足,没有扩大规模的空间。而东区是市中心城区,2020年单是初一公办学位缺口在300个以上。建议将东区中学择址搬迁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普高学位,同时在东区中学现在的校址办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中山市第二中学位于黄圃镇,是北片区黄圃、南头、东凤、三角、阜沙五镇中唯一的普通高中,远不能满足群需求。该校原有的一块约126亩的农场处于闲置状态,可以用作中山二中扩建,增设30个教学班,可新增1500个高中学位。

  让服装产业变身时尚产业

市人大代表徐成彬:“休闲服装看沙溪”,如今,沙溪将采取系列措施,让服装产业变身时尚产业,把传统产业提升为高科技产业。

中山市提出将推进外贸示范试点建设,做强包括沙溪休闲服装在内的多个国家和省外贸转型基地。这无疑是沙溪传统优势项目的转型升极的重大契机。应该把沙溪服装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制造化、平台化的方向推进。要培育一系列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在沙溪及周边,布局一系列的卫星工厂,形成沙溪自己的完整产业体系。沙溪正在探讨“智能制造”、“智慧云仓”、“高端厂房”、“智慧物流”等工业产业项目的落地及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高端电子城”+“时尚服装城”的产业格局,重塑沙溪时尚魅力。

  加大青年企业家培养力度

市人大代表王显韬:目前中山大型基建都在有序推进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从70.8%下降到40.6%了,证明中山的工业投入都在不停的增加,是利于中山持续性发展的一块基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人才输入。对人才培养,要从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方面来去着手,不单是从小的教育培养,也要针对高级技能人才进行培养,包括车间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同时也要建立更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引进更多具有示范性的领头羊项目,对某一个产业进行高维度的培养。青年企业家会给产业带来一些新的活力,政府的培育培养,可以让青年企业家走得更快,有助于产业的提升。

课外培训机构应明确怎么管

政协委员魏亚敏:课外培训机构如何落实有效监管?一是明确“谁来管”。文化教育类的由教育部门主管,0-3岁托育机构由卫健局主管,早教和托管还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建议研究出台《中山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管责任。二是理顺“怎么管”,完善办学过程的监管,解决好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引导鼓励培训机构安装视频监控,让家长参与共同监督办学过程。

校内托管应该鼓励学校探索符合学校特色、学生欢迎、家长放心、教师安心的托管形式。合理定制托管收费标准和教师酬劳标准。选取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试点,通过家委会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有偿开设体育、艺术、书法、阅读、科普类等学生社团活动。

  建议打造智慧灯杆千亿产业集群 

政协委员杜姬芳:在《关于加强5G网络建设,打造智慧灯杆千亿产业集群的建议》提案中表示,未来两年智慧灯杆将迎来行业的爆发期,千亿市场已经开启。中山照明作为全世界的照明产业基地,灯具灯杆企业数百家,打造智慧灯杆产业基地非常有优势。建议传统灯饰产业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设立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联合突破具有产业集群行业共性的关键性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集中资源进行重点产业打造。加强统筹指导智慧灯杆产业,编制中山智慧灯杆的行动规划方案。结合在道路改造、城市更新等重大基建项目上优先应用,加快推进多功能智慧灯杆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推动中山站周边交通环境改造

政协委员班华森:目前中山市城际车站,只有中山站具备办理跨省高铁业务。中山站日均到发客流约15000人,车流及人流较大,附近机动车考场严重影响人流车流疏导,停车场至进出站口无隔阳雨棚等服务设施,这些都影响到老百姓出行,中山站周边交通及站场环境急需改造。

班华森表示,中山站附近机动车考场,已经不适合在该路段,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落实选址迁移。“私家汽车目前无法到达进出站口,从停车场需步行100多米,无隔阳雨棚等服务设施。雨天一身湿,热天一身汗”,班华森呼吁推进中山站站场环境的改造,加快站场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通道的合理设置以及停车场到进出站口人行路段雨棚设置,让老百姓出行更加舒适便捷。

  建议中山撤镇设区

政协委员钟国平:中山目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湾区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议撤镇设区全市统筹发展。他提出,“双区”驱动背景下中山全域统筹发展的思路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力推“两统筹、一合并”,推动火炬区统筹民众镇,翠亨新区统筹南朗镇,全面拓展火炬区和翠亨新区的发展空间;小榄镇与东升镇合并,设立新的小榄镇。第二步尽快成立平台管理机构,赋予其管理经济和统筹平台事务的权限,统筹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等工作;各个镇转设为街道办,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社会事务,受市政府及平台管理机构双重管辖。第三步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支持,全面撤镇设区,全市设立5-6个县级区。

建议学校成立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

政协委员刘新霞:根据中山2016-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显示,47.90%(80/167)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校园,其中93.75%(75/80)为传染病,6.25%(5/80)为食物中毒。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成为中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风险场所。

目前中山的预警信息追踪、处置的流程机制,学区传染病疫情风险态势评估等有待完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督促学校成立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工作。

建议支持本地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壮大

政协委员韩子天: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山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计169家,其中第一类医疗器械企业68家,第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企业101家,与生物医药产业其他板块相比,中山市医疗器械产业的体量相对较小,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他建议中山市政府组织大湾区一流专家团队借鉴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平移拓展到医疗器械产业,专项制定《2021-2030年中山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精准规划,为中山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支持中山医疗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同时建议在中山市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中给予本地研发生产的创新优质医疗器械政策支持,优先中标及采购,支持本地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壮大。

04-05版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刘贤沛 侯玉晓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