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中山小康密码:和美幸福发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26日        版次:QA03    作者:吕婧

中山走上“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

出门十几分钟就能到达附近公园散心,闲暇时光可以坐在玻璃书屋里安静阅读,准备创业能迅速获得行政审批,定居下来能获得基本民生保障……在中山,这些点滴是你、我、他的生活日常。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山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初步走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

从这几方面来反观中山,或许能梳理出中山迈入小康生活的独特路径。

  经济发达

  国内首批跨入小康水平城市之一

林聪今年3月份从广州总部调往中山分公司上班,“街道干净整洁,交通文明有序,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在这里生活感到特别舒服”。林聪对中山的印象,也是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定居中山的原因。

中山,最早被公众记住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它被称为“广东四小虎”。随后几十年里,“工业强市”作为中山的城市符号,不断被强化。小榄五金、古镇灯饰……一批“百强”镇街的知名度,甚至高于石岐这样的中山老城区。经济发达,是对外界中山的基本认识。1989年中山市人均GDP就已超过800美元,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国内首批36个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主干道路从4车道到8车道,综合商业体迅猛增长……中山像其他许多沿海城市一样,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但是不止于此。

来中山走一走会发现,这里个体民营经济发达,典型的藏富于民。从市场里的水果档,到镇街上的牛仔厂、家具厂;从街头新开的网红食店,到藏身老城区多年的老字号……截至今年7月份,中山市的市场主体已经达到44万多家。即便有年初疫情的影响,但是在一系列稳企安商措施的助力下,从今年4月份到7月份,中山市市场主体不降反增,增长2万多家。

这里的乡村环境秀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工业走向兴盛的过程中,中山不断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在南朗左步村的田野边,经常能看见不少游客悠然散步,整洁通达的道路拉近了这里与城市的距离,村里的左步书屋还成为中山热门的旅游打卡点之一。数据显示,2019年,中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2元,远高于广东省的163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6年的1.62缩小到近年的1.49,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最低。

这里外来人口保持稳定增长,只要是为中山发展奋力打拼的人,都受到这座城市的欢迎。1996年6月,外来员工古文平增补为工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在全国首创外来员工任政协委员;2010年8月30日,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农村的谢红芬从中山市公安局领到户口簿,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将户口成功转入中山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项开全国先河的政策,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看到进城的希望。

  社会文明

  连续六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今年11月份,中山又迎来历史性的一刻: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第六次捧回这块颇有含金量的牌匾。2005年10月26日,中山市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15年来,从城市风貌到市民素养,从生活环境到营商环境,从宜居小城到湾区枢纽……中山经济建设不断进步,创文要求也不断提高。

文明中山,“好人”不断涌现。9月5日,在清晨的一场暴雨中,中山一名公交司机冲下车,为女辅警送伞的视频冲上热搜。近年来,中山“好人方阵”日渐扩大,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英雄,有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有战“疫”期间奔赴一线的医生。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7月以来,已有566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50人登上“广东好人榜”,42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文明中山,城市秩序井然。汽车总站前,以往插队无序接客的现象一去不返,改造后的总站功能分区清晰,人车分流,进出车辆运转高效。上下班高峰时期,即便道路上车排长龙,但是只要斑马线前遇到行人,不少司机都会主动停下,让行人优先通过。在流动摊贩集中的市场、小区附近,中山不少镇街专门辟出空地,让小贩集中在一起文明摆摊。老旧小区的外墙、楼梯间是城市“牛皮癣”滋生的地方,中山在大力清扫的同时,开辟小区宣传栏,让涉及邻里的生活信息有渠道发布。

文明中山,政务服务便捷。李天生作为人才引进落户中山,档案还没到中山,眼看孩子要开学了,没法落户怎么办?在政务网站上,工作人员指引他到现单位开一份证明。办妥后,居委会很快告诉他如何办理入学。“整个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非常有效率”,李天生为此点赞。

当前,中山正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镇、村、家”四级政务服务全覆盖。现在,有2300个事项“最多跑一次”,1844个事项“一次不用跑”,网办率达到97%。

  城市美丽

  囊括国内城市建设领域5项荣誉

每天早上6点多,住在竹秀园社区的张女士就会搭乘公交车到树木园,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练习太极拳。几乎同一时段,马拉松爱好者詹先生也会绕着金钟水库晨跑,或者跟一群跑步爱好者,到烟墩山登顶。五桂山相依,岐江水环绕,城中有飞鸟,这样处处可见的鲜活景致,让行走的路人仿佛置身画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山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997年,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随后,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所有荣誉: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获国家气候标志的地级市。

美丽中山,是一座森林之城。金钟水库、田心公园、翠亨湿地公园,加上各组团的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在中山行走的每一步,总能被绿色环绕。不只是公园,居民家门口、街道巷口都是绿树掩映、凉阴遍地。2016年,中山提出建设“绿染宜居水乡、林荫和美中山”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经过近3年努力,中山新造林面积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1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8.62平方米,中山已经是国家森林城市一员。

美丽中山,是一座宜居之城。9月16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0年1-8月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中山排名全国第7,6项指标均达国家二级标准,其中5月份排名全国第5,6月份排名全国第2。事实上,中山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珍惜环境、重视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沙溪凤凰山以前有很多养猪户,垃圾随处倾倒,2016年经过沙溪镇政府全面整治,现在这里已经重新成为“城市之肺”,凤凰山公园与狮滘河以及其沿岸滨河公园、田园风光相互呼应。

美丽中山,是一座人文之城。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珊洲村,过去是出了名的偏僻贫穷。一首民谣唱到“有女勿嫁山洲坑,石仔零仃路难行,过完一坑又一坑……”如今,从航拍的照片可见,“金钟”状的珊洲村周边道路四通八达,不过村庄仍然被一片墨绿的山脉所包围。珊洲村修路时,有一个细节值得回味:村口有一棵百年古树,树冠覆盖超过一百平方米,为保护这棵树,当地政府修筑环茂路时,不惜花费巨资绕树筑路。

2013年,作为火炬区“秀美村庄”重点项目,珊洲生态园开始动工建设,现在,这里呈现出一派缱绻山色,走入闹市中的田园,满眼都是鸟语花香;历代村民悉心保护的旧日民居、精美雕花、古老石阶,风韵犹存。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更要因地制宜保护其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这是中山对城市的人文关照。

  生活幸福

  为民生托底去年民生支出占比七成

要实现小康社会,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大民生投入提升,为民生托底,这正是中山一直在致力而为的事。2019年,中山市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9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70%。

保障房小区祈安苑自2011年交付使用以来,至今已经建成五期,共有2780户住户。现在小区的配套越来越齐全,邻里文化家、图书室、舞蹈室、健身设施、羽毛球馆一应俱全,还有免费露天电影、书法家进社区等多种活动,社工机构也进驻小区提供便民服务。近年来,中山市的住房保障政策不断革新,越来越灵活与便民。

2011年,中山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主要解决本地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人群以及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至今,中山市公租房已经达到2万套。去年,中山开始探索解决特殊行业的阶段性住房问题,比如公交司机、环卫工人,为了体现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关注,中山每年分批次给他们发放住房补贴,3年内将实现全覆盖。

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2018年,中山市民政局开展调研,发现90%以上的困难家庭都是因病致贫。据统计,当时中山困难群众每年住院医疗费用经政策减免后,个人仍需负担600万元(其中自付费用约300万元,自费费用约300万元)。为破解困难群众的看病难题,中山市筹建了“大病困难帮扶中心”,现在可以实现困难群众大病住院限额范围内报销95%以上。

在实现基本的民生保障后,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体现出城市底蕴,丰富市民生活。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不断。就在11月23日,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中山市小榄镇开幕,2020年小榄菊花会同期举办。在这场国家级大型文艺交流中,来自全国的34个高水平民间文艺队伍,将进行第十五届“山花奖 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初评,附近镇街居民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数据统计,2015-2016年,中山市每年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是6000-8000场,到了2019年,中山开展的文化活动已经达到了2.2万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数百年来产生了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及民俗技艺,为了让这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中山市的文化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普查,目前已有3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及省、市的非遗文化资源。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