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保持定力,中山如何打赢经济翻身仗?

后疫情时代要“重振虎威”,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为中山经济转型支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28日        版次:QA04    作者:综合

罗绮冬

梁士伦

肖伟平

蔡先全

熊小薇

发言嘉宾

中山市人大代表、东凤镇党委书记 罗绮冬

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 梁士伦

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院长 肖伟平

中山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山市委会委员 蔡先全

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凯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熊小薇

在全国两会上,“六稳”和“六保”成为重点,要求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今年的中山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把2020年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设定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此前,中山错失转型机遇,GDP等数据跌到低谷,在这一背景下中山提出“重振虎威”的口号,发展经济成为头等大事。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中山经济复苏增添一抹灰色。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山如何实现转型,打赢经济翻身仗,南都记者连线多位代表委员,听听他们对中山如何实现经济转型支招。

1

后疫情时代,中山政府应这样帮助企业

南都:受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不少外贸企业受到冲击,您认为政府如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熊小薇:为了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中山推出了“稳企安商20条”,都是很实在的办法。比如2-6月员工社保中企业需负担部分,政府减免了大部分。对企业来说确实是减负了。这是短期的,还应该看长远的,就是要把总体税赋降下来,公平征税、严格查税。相比社保等成本开支,税赋对企业来说压力更大。政府如果把税赋降下来一点,让企业手里有闲钱,他们就更容易渡过难关,也就愿意招人,从而能保障就业。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严格查税,公平征税。从整体来看,税收增长应该跟经济增长同步。

肖伟平:行政方面我个人觉得中山已经做得不错,行政的办事效率和对企业的管理都不错。现在的确有待改善的,第一是资金和贷款方面,这些虽然不是市政府说了算,也与金融政策有关,但是整体来说还不够,而且这些政策感觉上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度也有所欠缺。即使政策要求银行帮助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甚至有比例要求,但在真正操作时对小微企业还有比较大的难度,银行有烂账之类的担忧,这就要政府好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

第二,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功能来减轻负担。中山一直致力于发展专业镇,但这么多年来,除了古镇以外,目前力度还不够。譬如,产品检测、技术支持、技术攻关等仅凭一个小企业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他养不起这么多技术人员,不是他不想做,是做得不太好。另外是技术方面的支持,比如说和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个人觉得还不够。

第三个是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些商会、协会等组织,到目前为止虽然算多了,政府也比以前重视了,但是我觉得还不够。他们应该能产生更大的效果,这个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或者支持,才能做得起来。据我了解,这类协会基本依靠会员交费,虽然经过政府评定的企业有一定的扶持,但是力度不大。

2

打破行政藩篱,中山要做好协同统筹一盘棋

南都:中山多次提到要推动产业创新,实现升级转型。您认为中山的产业优化应该怎么走?

梁士伦:中山的传统经济产业对中山的经济影响不够,无论是它的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的培养还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处在专业镇的模式中,严重影响了优势传统产业集群,虽然出现了新的增量,但规模小、档次不高、引领性不够,支撑点不足,导致中山这些年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相比东莞、顺德等其他城市较慢,处于相对落后态势。

要想打破僵局,第一,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举措,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第二,还是要致力于打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相信中山的未来、看好中山的未来;第三,政府只是一个泛概念,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或者某个专业镇的单打独斗,在整个市场面前个体力量远远不够,疫情期间面对空前挑战,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打破行政上的障碍。

无论是政策的制定、执行,产业链的合作等,要想真正破局,根本上是进行行政优化。多年来中山一直提及行政格局优化、怎样打破束缚的问题,提了很多年但一直没能突破。大家都认识到镇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土地资源枯竭的中山了,那么必须下定决心来改变这一点。一方面,在产业发展方面,全市要形成一盘棋,来执行相关的规划,尤其是产业集群链,如灯饰、家电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借疫情时期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解救一些难以为继的小微企业。他们生存下来的同时,通过这些方式使得有实力的企业迅速扩张规模,做大做强,这样“星星”才可能变成“月亮”。

肖伟平:就统筹的效果来说,目前中山并不理想,但各个专业镇自己干也存在局限,层面、高度不一样,最理想是结合起来。政府部门应该有一些协同创新,一个是部门和部门之间要协同,另一个是部门和镇区之间要协同。以古镇的灯饰来说,它的创业规划,古镇政府肯定要参与,还要跟工信局、发改局、商务局都结合起来做规划方案,市里面和镇里有什么条件,甚至还要说中山本地的学校给出相应的专业怎么提供支持,这些都应该结合起来。现在很多政府部门的协同都是不够的,比如说同一个项目可以说成技术攻关也可以说工业攻关,实质内容差不多,但在不同部门批下来能相差一两年,如果部门之间能够沟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专业镇想做大做强,不是光靠一个镇政府能决定的,也不是靠主管局办能做出来,是要靠大家结合起来做才能做好做强。

3

不放弃传统优势产业,在创新升级中以点带面

南都:在探讨中山经济如何发展中,制造业被屡屡提及。中山一直提出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您认为中山传统制造业如何走出困局实现升级?

罗绮冬:处于西北片区,东凤镇应该抓住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去谋划。譬如说,小家电产业占了东凤全镇GDP的80%。小家电产业有着很大的特点——第一是它门槛低;第二,是东凤的小家电整个产业链条很完整,即便是找一个配件螺丝都能找到;第三,小家电产业虽然属于传统产业,但是要打造产业集群,小家电肯定是需要创新驱动来发展,所以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重振虎威,提出了“5321”的发展战略,其中打造一个5000亿的集群智能家居产业集群,东凤正是处在中国家电的黄金走廊。

肖伟平:拿大湾区来说,从现代化发展上来看,就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在哪里?政府层面应该意识到,我们有特色的优势,或者说相对优势,找到这些产业点,再把这些点集中精力来做突破。在湾区整个大层面上,这些产业也许是中游的,但是在某个点,我们有基础优势,在大湾区,我们就是领头羊——这种点慢慢多了,整个经济效益就出来了。

这些点,在哪里找?肯定是在传统的、有优势的地方找,这样概率更大。也就是说,把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实际上是一脉相承,并不矛盾。在传统优势范围内找一些,去引导培养一些,只要在大湾区范围内,我们有一些相对优势的、或者有特色的产业点,就把它做大做强,做成领头羊。总的来说,不要去盲目跟风,想着把每个都当成热点。例如以前的机器人产业,大家觉得不错,都去跟,但得你这个地方有基础才行,而中山的定位是有基础的。

我知道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就是中山的电梯行业。中山的电梯行业有国家级的企业,而且他的门类很齐全,包括垂直电梯、手扶电梯等。在电梯这个行业,它的优势资质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是相对完善的,尤其现在而言,例如旧楼加装电梯、家用电梯等,中山的电梯行业都有发展基础,而且在某些方面来说,在行业内都算是领头羊。

还有就是它派生出来的东西也是值得注意的。在全球来说,电梯行业的技工是紧缺的,中山在电梯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也是领先的,这样可以把这一点做大——不是说一个学校做一个专业,而是作为一个产业来做,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都是可以变成产品拿出去卖。这些东西不光是在粤港澳地区,而是在整个国内行业里面,都是属于领先的。

还有家用电梯方面,譬如说三菱、日立这些巨头企业,虽然产业很大,但是对整个家用电梯产业领域没有去关注。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更多放在了高楼大厦这样的商用领域。

而中国的国情是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村宅基地也很多。而过往宅基地没有加装电梯是因为电梯太贵了。开发一个低成本的农村使用的家用电梯,巨头企业很少关注,中山在这个方面的技术储备已经有一个基本雏形。在这些方面,中山是完全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做成老大,这就是巨大的市场。

总的来说,就是抓住基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由点变面。

蔡先全:中山一直提及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等,虽然这些对中山来说是机会,但这目前来看中山把握得不是特别好,具体的方向不够明确。而我们关注到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结合所带来的中山智造实现可能性更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风口。

一般提起5G技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5G手机,关注的主要是手机传输速度、视频大小这些角度。但实际上5G技术能够用在80%以上的工业应用场景上。举个例子,因为5G传输的速度非常快,若运用在工厂生产线上,可以实施真正的全自动化,不需要任何人手,采取远程监控的模式,实现无损检测。以往没有5G技术前这些工厂即便设置自动生产线,还是需要人工检测、操作,人会犯错误,但机器、互联网不会。而且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提前可以看到5G技术应用的工业场景。

中山拥有众多中小微产业企业,这些传统的企业面临技术改造,5G技术就是一个不错的助力选项,有比较广阔的空间。一旦做好了,对于中山来说这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虽然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有其先进性,中山传统产业也亟需创新破局,但是目前看来,中山和广州、佛山、深圳相比,还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第一,与企业相关的。建设5G产业园区示范区,全方位展示5G应用的工业场景,如佛山的美的智慧工厂;其次,企业对5G技术改造需要破除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一定的扶持资金外,政府应该想办法帮助企业调动银行的贷款,这些贷款会产生两个作用——提升企业的工业改造水平及拉动工业投资。在今年的总结大会上也提及中山的工业投资不太理想,这个思路可以破解投资难题。

第二是5G的相关人才培养。如果说中山想在这方面储备足够优质的应用人才,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培养这样的人才。其实中山可以借鉴深圳广州的做法,通过一些短期的培训、灵活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属于中山的5G应用人才。

第三就是供需双方的对接。中山目前本土的5G改造服务商比较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邀请深圳广州的服务商实现供需对接,实现双赢,让更多的5G公共技术服务服务于传统工业制造。

熊小薇:中山有18个省级专业镇,原来都很牛,但是我觉得现在,专业镇都不那么专业了,很多镇除了主导产业,都发展了很多其它产业,政府也转而求其它。

中山的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占大多数,这类企业要转型升级没那么容易。比如沙溪镇很多都是小工厂、小作坊,他们自己很难实现升级,沙溪的服装企业,就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沙溪品牌的服装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和没有准确定位,同类产品无序竞争,没有形成足够的特色。比如要做平价货,就像优衣库一样,做到物美价廉;要做品牌,除了产品优质,还要有一套营销策略,沉淀出品牌价值。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和培训,找准市场需求。

传统制造业是绝对的根基,中山一定要把握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的发展很重要,但在初期,对经济的带动并不明显,也需要花时间慢慢来培育。

4

主动担当更重要,执行是根本

南都:目前,中山需要在经济破局,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主动担当”,政府应该如何做到?

梁士伦:可以说中山目前是全方位落后,错过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机遇,但是过去的就过去了,如今更重要的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破解问题。

周边城市和中山在基础、发展模式有很多相似问题的情况下,思想敏锐,有战略意识同时敢于突破、敢于担当,而中山现在最主要的是士气不足、担当不足,不是没有水平能力,而是在敢作敢为方面,中山过于注重短期发展。这是需要突破,要打赢经济翻身仗,必须要着眼于长远,全市上下认识到位,主动作为。做不到的话就难以落实相关的政策,走老路子。

在政府的主动问题上,中山经济陷入空前低谷的情况下,政府各级领导更应该主动作为,而不是不担当不作为。要认识到中山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影响企业,更影响中山的未来。不担当不作为无法使中山重振虎威。政策再好,若不去执行,就没有作用。

肖伟平:根本上来说,整个政府需要营造好好服务、积极解决难题的思维,各级政府同样要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不是表面样子,很多东西就有办法解决了。要做到这点,除了有好服务,还要将部门的短期既得利益能放弃,这点是改革的一个重难点,学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好学,但真正要学的是实质性的东西,包括内在的做事方法。

5

盘活土地,突破行政统筹难

南都: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山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掣肘中山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土地碎片化的现状,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梁士伦:中山土地过度开发和碎片化开发这两个问题并重,说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较大。在政府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两个“6000亩”,即年内处置闲置土地6000亩、盘活批而未供用地6000亩。另外,镇区规划权全部上收,实现了实际的统筹,但仅仅实现规划统筹远远不够,还应该推动行政区的优化调整,对重点区优先实行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从体制上寻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

例如,火炬开发区是少有的一个没有扩区反而减小的开发区。全国开发区都在扩充规模,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在报告上提得很清楚,火炬区是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然而受制于土地规模减少,这作用在弱化,这些年火炬区并没有发挥好引领作用。未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加运用好自身优势,带动高新产业创新。而实现更大范围的统筹,体制问题不解决是难以解决的。解决体制问题后,才能力求将有限的资源的发挥到极致。

熊小薇:现在土地问题是制约中山发展的一大瓶颈,土地碎片化,大项目落地难。比如一个项目要落地,需要连片土地,但是周围有很多土地已经办了证,在私人手里,政府想收购与社会资本相比没有价格优势,这样就很难合理发展。要突破这些问题,有难度,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