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培养是个漫长过程,东莞很有耐心”

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举行,累计1518名研究生来莞培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14日        版次:DA08    作者:梁锦弟

“人才培养,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东莞很有耐心。”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教授李辉点赞东莞的名校研究生培养项目。

昨日,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举行,87名研究生将在东莞培养,走进本土企业,开启为期1-2年的联合培养。截至2020年8月,东莞累计吸引1518名研究生来莞参加培养(实践),为东莞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动力。

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约105项

2017年,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启动,以科技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探索新工科教育模式,创造性地前移招才引智环节。具体来看,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实行“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课程在研究生所属高校完成,高校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在东莞市研究生培养基地完成,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的前沿技术及应用发展。通过“理论+应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来自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数据显示,来莞联合培养(实践)的研究生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8月累计吸引1518名研究生来莞参加培养(实践),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3年年均增长达64.83%。参与培养工作的企业积极性不断增强。目前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企业达265家,发布了657个研发项目和3579个岗位需求,大大超出了在莞研究生数量。

以项目为抓手,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是联合培养的一大亮点。“课题的选择是基于公司正在做的部分产学研项目,还有目前内部存在的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贝特电子研发总监高琳介绍,公司联手电子科技大学,引入两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其中一位研究生选定的课题与公司的实验中心管理系统提升紧密相关,该系统的运行顺利与否对提升公司技术管理至关重要。过去一年,该研究生已经完成了系统的主要部分,而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与公司对双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因而公司有留下该研究生的意向。

再如奥普特公司,2018年开始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至今,共有20名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科研研发,迅速推进了“机器视觉开发包”“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机器视觉开发包”等项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武汉科技大学魏智锋、长江大学田桂通过项目参与企业科研研发,毕业后留企就业,成为企业研发骨干。

据统计,研究生到莞联合培养实践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约105项,促成了一批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

对源头创新的人才供给不断增强

当前,东莞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区域创新体系,拥有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后续还将建设南方光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

而要布局创新全链条,东莞的源头创新端急需人才的支撑。当前在“三区叠加”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下,东莞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东莞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优化研发人才梯队建设。结合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东莞通过企业科研课题的技术研发,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入研发团队,向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输送了23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省内高校等培养单位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了半导体材料表面界面及器件应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多功能智能纳米涂料等研发项目。加大源头创新载体人才供给,将是东莞创新驱动接下来的重要工作。

李辉是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教授。他介绍,他自身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跟企业合作的,过程当中他切切实实地得到了成长。他强调,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在人才培养这件事情上,要有人才观,就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需要不断培养,通过沉淀,而地区通过培育人才,也才慢慢有了人才高地这个成果。

“我觉得东莞很有耐心”。李辉表示,从东莞的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可以看到东莞的布局,而它作为老师,乐意把优秀的学生送到东莞,进入到优秀企业,通过产业平台和教育资源的结合,“共同为人才培养,为湾区的建设,为东莞市的产业做出我们高校的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