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深莞CP新格局

从产业圈到都市圈,东莞争当对接深圳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28日        版次:DA01    作者:梁锦弟 黄馨莹 黄慧萍 莫晓东

东莞在大湾区内积极承接深圳经济溢出,发挥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路上飞奔向前。

深圳企业布局东莞、住在东莞到深圳上班……对于不少东莞人而言,已是司空见惯。东莞毗邻深圳,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承接着深圳的经济溢出。尤其是近年来,深圳企业布局东莞脚步加快,紧随产业而来的还有交通建设、人口腾挪、配套完善。

东莞从初期的被动承接产业落地,转为主动对接,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并反哺深圳,双方协同发展,助力深圳大步向前,组成了大众眼中的深莞CP,彼此需要。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梳理近年来深莞两市的合作,看看深莞这一组CP未来会有哪些新惊喜,共促发展。

  A

  临深产业园60%企业来自深圳

在深圳企业布局东莞的路线图上,临深镇街凤岗是首选之地,它位于东莞东南端,直接深入深圳核心,东、南、西三面均被深圳包围,比坪山、光明等区域,更近深圳的“心脏”。

“早上8点从深圳龙岗中心城出发,走龙凤隧道不堵车的情况下15分钟就到公司了。”深圳市知用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用电子”)总经理樊小明每天都通勤在深圳、东莞两地。知用电子在2018年5月落户东莞凤岗天安数码城。樊小明介绍,当时企业处于扩大发展阶段,加上属于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好的生产、研发的办公环境,同时又希望成本低一点,经过选择,东莞凤岗成为落脚地。

樊小明试分析了两地的优势,樊小明认为东莞的优势在于用工成本低、环境好;深圳的优势在于产业发展成熟,有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以及高端人才。基于此,知用公司将继续在深圳进行高端的研发以及市场营销,将相当一部分的研发和制造搬到凤岗。“两个地方的优势互补,我们的企业会成长更快一点。”樊小明说。

近一两年深圳企业布局到东莞的现象明显,在凤岗天安数码城引进了450家企业,其中60%是深圳过来的企业。东莞市凤岗天安数码城副总经理周艳青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深圳企业向外扩张、转移,东莞是很好的选择。”周艳青表示,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强,深圳的企业发展、扩张速度也特别快,但深圳土地空间有限,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空间需求;而东莞作为离深圳最近的区域,同时具有特别强的产业基础,能够顺理成章地承接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需求。

  B

  华为为东莞聚集各类高端人才超5万

如果按照时间来梳理,深企进入东莞大致可分为3个时间点: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提出“打基础、上台阶”的发展思路,尽量少引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香港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绕过深圳,转移到离香港较近的地方——东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东莞逐渐形成了加工贸易订单式的发展模式。2006年左右,东莞就提出了发展转型、优化升级的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东莞要求转型的需求更显迫切,尤其在2013年以后,深圳土地等成本明显提升,大批技术型企业密集入莞,如蓝思等。

如果说深企布局凤岗是低调的,循序渐进的,那么华为的到来则加快了进程,且因华为自带流量,也成为至今最高调的深企布局事件。2018年,华为溪流背坡村启用,华为部分业务搬迁到松山湖,2019年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召开,接下来9月新一届华为开发者大会同样选择在东莞举行。

就在8月25日,华为中国生态之行2020·东莞数字峰会举行。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任树录表示,自2009年华为南方工厂在松山湖正式投产,到2017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华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智慧城市等领域展开合作,再到2019年东莞市政府选定华为公司开展“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华为公司已经广泛服务于东莞各个行业。

东莞市副市长罗晃浩致辞时表示,华为公司作为通讯行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佼佼者,多年来一直深深扎根东莞,先后在东莞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终端、华为大学、华为小镇、华为云数据中心等项目,为东莞引进聚集各类高端人才超过5万人,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然除了华为,还有华为的生态圈。从凤岗天安数码城出发,沿着莞深高速、甬莞高速行驶,约1小时到达松山湖,这里是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东莞的另一个重要区域,这里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布局有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省级实验室,华为的到来,让这里更热闹了。

2016年,光大We谷建园,借与华为南方基地一路之隔的“东风”,紧紧围绕着整个华为生态去搭建服务体系。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光大We谷已经引进了一批诸如中航国际、软通动力、易宝等华为生态系企业,并且让其落地生根。

  C

  反哺深圳经济发展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加工贸易发达,但抗冲击能力较弱,2006年推出“科技东莞”计划,年扶持资金为10亿元,随后不断加码,2018年甚至高达30亿元,主动走上转型升级之路,还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其间,深圳企业的到来同样为东莞产业升级带来了原始动力,东莞的转型离不开深圳。

“东莞不少本地企业缺少国际化的资源。深圳企业的到来,给东莞本地企业很好的资源对接。”周艳青认为。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光大We谷总经理魏华文,深圳人的创新意识很强,这个对东莞企业有很大的启示。当然近年来,也有发展壮大的莞企到深圳设置机构,如手机品牌OPPO、vivo等,而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也有不少企业在深圳设研发机构。

深企密集入莞,东莞和深圳有哪些变化?2013年东莞GDP5490.0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到了2019年,全市GDP达9482.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珠三角第一。多项经济指标多年来最优,在区域发展中也位列前茅。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9年底为止,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4.2%、42.2%。而制造业升级,跟随而来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帮助制造业企业品牌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格局。

企业基于城市特点布局,通过市场化原则选择,东莞获益,同时深圳获得反哺,城市能级提升。这一时期,深圳在创新之都的路上飞奔,紧随而至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质量的提高,2019年深圳GDP26927.0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8.8%。

  D

  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近年来,深莞两地的合作从产业向更多维度合作,如今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巍峨山是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共享绿核,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位于巍峨山以北,未来或有3个大科学装置,深圳光明科学城位于巍峨山以南,首期确定落户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科技大山”。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概念成型需要具体的项目和举措来支撑,这要等国家规划出台后才能确定。目前,深莞已经就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达成共识,但是如何共建、共建哪些项目还在沟通中。

双方将如何竞合发展?从两个科学城的功能规划来看,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材料科学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而光明科学城则重点围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布局发展,两个科学城的科学功能基本形成错位布局,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将发挥“1+1>2”的作用。

“竞争是有,但是合作更强烈。”多位熟悉深莞发展的专业人士对南都记者说,深莞合作的需求远远大于竞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东莞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深莞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能夯实深圳科研落地的基础,还能打破东莞制造业的瓶颈,更有利于推进深莞同城化和一体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的时候谈及科学城的建设进展。梁维东表示,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有关科技设施和平台等建设内容已基本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建设方案》。当前,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携手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并被赋予“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高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战略定位。

  E

  轨道建设实现产业圈到都市圈

与产业互动同时推进的还有两地的交通,路网联通,轨道建设,让深莞两城的更多互动成为可能,从产业重组到人口腾挪,双城协同发展脚步加快,从经济圈拓展到都市圈。

时间回到2011年12月,广深港高铁广深线正式通车,东莞交通跨入高铁时代。广深港高铁通车后,东莞到广州、深圳和香港的时间都控制在30分钟内。广深港高铁虎门站的通车,给东莞带来了高速交通优势,城市资源重新得到评估,更为直观的是通勤于深莞两市的人更方便了。

今年6月29日,保利以66亿元斩获虎门高铁核心区约20万平方米TOD地块,未来这里将建成高铁站房、TID换乘中心、城市平台,打造成站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社区。项目预计在2024年8月前竣工。

虎门高铁站TOD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是东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标志性项目,对于东莞积极打造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城市客厅,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互通互联路上的交通枢纽、综合枢纽具有重要意义。大湾区建设加快,轨道建设再提速。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近期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其中,东莞将新增4条铁路。其中,与深圳有着直接联系的就有2条,分别是塘厦至龙岗城际、常平至龙华城际。

以交通距离为半径,东莞主动融入深圳发展的步伐。2020年的东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连续三年每年综合投入20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综合交通“六大体系”建设。2020年3月,东莞启动的15个重大交通项目中,也不乏连接莞深两地的重大交通项目。其中,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备受瞩目。项目建成后,将把松山湖、环莞快速沿线各镇与深圳串联起来,有效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增强松山湖片区对外联通能力。

  F

  争当对接深圳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谈及东莞与周边城市互动时曾表示,东莞的发展离不开广州、深圳、香港这些国际化大城市的帮助与支持。东莞与这些大湾区的“超级老大哥”之间的互补性非常强,东莞拥有制造业和产业集群优势,在产业配套服务和成本上也都具有优势。现在东莞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已进入加速期,相信未来合作将更加紧密,合作效果更加丰硕。

深企入莞有多少?当前并没有官方数据透露,此前南都记者获得的一组公开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6年,东莞全市共引进深圳企业项目604宗”。另一组参考数据,在2019年一季度,东莞便引进深圳投资项目57宗,协议投资额153.28亿元,占境内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的27%。之后就没有更多官方数据释放,因为深莞临近,城市特征鲜明,因此每一个动作都引发市场关注,这也导致官方在对外中,保持谨慎态度,不过实际行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临深镇街成立专门招商部门,对深圳精准招商。

随着大湾区的互联互通,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深圳城市不断升级,深圳向外辐射的产业也越来越高级,可选择的合作对象也很多,如成都、苏州。与此同时,东莞与深圳地理相近的优势越来越弱化,尤其是在东西两岸打通的情况下,这对东莞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在这一点上,东莞的认知是清晰的。去年8月,深圳获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去年11月29日,东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广东使命、深圳所需、东莞所能”,以发展规划共通、科技产业共建、基础设施共联、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为重点领域,全力支持、全面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格局,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奋力争当对接深圳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今年6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深圳都市圈发展,首次提出范围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随后东莞召开的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动对接广深‘双核’,大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做好政策、产业、规划对接,更好地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上半年,东莞将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纳入《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配合深圳市开展《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协助深圳市筹备深莞惠(3+2)经济圈第十二次联席会议。

如今走上“高速公路”的东莞,开始自省并专注于高效发展。今年年初,《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出炉,“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成为东莞中长期战略目标。东莞提出以西部高端高新产业带、中部创新创造产业带、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带串联六大片区,融入湾区协同发展格局。产业带主动对接深圳,如西部高端高新产业带,向南加强与深圳大空港地区、深圳前海自贸区等平台和港澳地区的深度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互延伸。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东莞在大湾区内积极承接深圳经济溢出,发挥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主动对接到深圳的高速发展中,同时与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质东莞的建设,提高城市价值和竞争力,在发展路上飞奔向前。

  专家观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 莞深协同发展东莞不能被动

“东莞需要深圳,深圳同时也需要东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说,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深圳西部、南部滨海,北部和东部分别与东莞惠州相接,地理面积有限。而深圳经济要发展,就要依靠腹地,东莞无疑成为深圳拓宽发展空间一个不错的选择。林江还称,以前莞深虽有园区、示范区之类的合作,但远远没有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

“如今的大湾区,更强调深度协同。”林江说。比如说要发展人工智能,就不能只是从东莞33个镇街(园区)来考虑,要把深圳也考虑进来。如果深圳有相关的资源可以为东莞所用,那么从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合作。深圳要考虑发展现代服务业之类的,也要将东莞作为一个腹地考虑进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好。

林江认为,如今东莞与深圳的融合,是方方面面的融合,因此需要各方面的联动,这就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但协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先尝试部分区域的协同,再实现东莞与深圳的整体协同。“如果协同发展得好,就是为整个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提供样本。”在面对兄弟城市你追我赶,深圳选择更加多样的情况下,东莞要有危机感。要想实现莞深协同发展,东莞不能被动。林江认为,“东莞要主动靠拢深圳,与其等深圳上门,不如主动出击。”

“滨海湾新区发展总规”编制主持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博士:

  两城共同打造临海高地、产业高地

“滨海湾新区发展总规”编制主持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博士则表示,深圳经济特区肯定不会是一花独放的,应该从都市圈的角度来看深圳的发展。在谈及接下来莞深两城如何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携手发展时,他表示,在软件方面,可以先实现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甚至是科研资源、科技资源的共享。

在硬件方面,深圳临海的这一片,北边是东莞的滨海湾新区,南边就是深圳的海洋新城。两城可以共同打造临海高地、产业高地,或是打造一个宜居的新区,又或是综合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高地,这些都可以去做去尝试。再者就是位于深莞交界处的巍峨山,北面有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南面有深圳光明科学城,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高科技集群、高科技区。依靠巍峨山这座“科技大山”,可以为莞深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打好基础。最后,就是依靠华为。华为“搬”到松山湖之后,两地就形成了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胡振宇认为,依托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就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城的、同城化的信息产业集群。

01-05、08版统筹:南都记者 申鹏 何永华 梁锦弟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黄馨莹 黄慧萍 莫晓东 刘辉龙 田玲玲

黄芳芳 韩成良 通讯员 张耀庭  实习生 汪曼 潘雪仪

摄影:南都记者 陈辉 刘媚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