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医疗保险行业论坛举办,专家热议惠民保发展难点

探索发展“智慧医疗+商业保险”模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17日        版次:NA04    作者:卢亮 罗曼瑜

  4月12日,由腾讯微保、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普惠医疗保险行业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以“普惠于民 行业共赢——探索普惠医疗保险行业发展新契机”为主题,围绕惠民保业务发展的痛点问题,推动“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形成合力,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探索普惠保障高质量发展路径。

  如何构建惠民保生态链?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会上获悉,按照不完全统计,截至到去年底,全国的惠民保有320亿保费,参保人数有2.98亿,涉及到29个省份,150多个地区,参保率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占到19.3%,这意味着“惠民保”整体参保率不足,续保率不高。

  实际上,普惠医疗保险已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那么,如何构建惠民保生态链?论坛上,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表示,惠民保是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服务创新,也是城市定制商业医疗保险,促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商业保险的产品创新。我国有必要继续大力发展普惠保险,让保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总体的保障水平。

  周延礼还表示,惠民保的未来发展,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提升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保不仅需要找到产品成本、服务质量、可持续能力间的平衡点,还需提升数字化、特药服务、健康咨询等能力,发展“智慧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像腾讯微保等科技平台方,应充分发挥便捷高效的线上化运营能力、提升用户获得感和信任感的全周期服务能力,助力普惠保险找到高质量发展路径。

  惠民保如何平衡普惠性与商业性?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惠民保是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之上的普惠型城市定制保险。以深圳为例,这种普惠保险自2020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惠民保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多,如何在普惠性和商业性之间平衡,是业界一直思考的话题。

  现场,有业内提出,目前惠民保一直备受担忧——到底是走向规模发展的正循环,还是赔付成本升高的负循环?普惠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惠民保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孙洁表示,改善惠民保参保率、提升普惠性是实现惠民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渗透率,孙洁表示,按病组支付模式的惠民保产品形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参保率,按医保“以收定支”的原则稳定赔付率,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运营。按病组支付模式的惠民保对于各方利益不受损失情况下均有改善和提升。尤其是对于参保人来说,按病组支付能够有效缓解基金分配不均和过度医疗的问题,同时能够将更多病组纳入赔付,使年轻群体和健康群体更有获得感,从而提升参保率。

  “未来,惠民保应在主流险种之上,进一步实现人群细分和险种创新。”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解决惠民保地区差异显著,以惠民保为基础,开发细分市场满足多元化需求或是惠民保发展的大趋势。

  在赔付增长压力下 需积极引入保险科技

  而在如何持续提高参保率的问题上,多位参会嘉宾认为,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筹资可持续和支付可持续,产品价格、政府参与、客户体验、平台服务是影响参保的关键因素,在赔付增长压力下,需积极引入保险科技。

  站在主办方立场,腾讯集团高级顾问任汇川表示,普惠医疗保险的初心,与腾讯“科技向善”的理念不谋而合。在保险领域,腾讯微保充分发挥了腾讯的数字化优势,支持地方部门、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普惠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公开数据,截至2022年末,腾讯微保已为近60个城市的惠民保项目提供服务。

  聚焦

  A 什么是惠民保

  惠民保主要是指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指导或主导、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第三方服务商参与运营、居民自愿参保的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惠民保于2015年在深圳首创,自2020年开始在全国多地呈现井喷式发展。2021年,惠民保被正式定名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各地“惠民保”产品发现,此类产品多数不限年龄、职业,无需体检、无等待期等,凡是当地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正常参保缴费的参保人均可投保。保额在几百万元不等,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之间。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指出,惠民保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创新性普惠产品,已被行业视为普惠保险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升行业“创新性”和“普惠性”具有重要探索价值和前瞻意义。

  作为普惠性质的商业健康险,惠民保凭借投保门槛低、保额高、价格亲民优势,以星火燎原之势覆盖全国百余个城市。圆心惠保CEO彭煊认为,惠民保是商业健康保险中覆盖人数增长最快的险种。

  据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联合圆心惠保于近日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共上线246款惠民保产品,累计保费规模约320亿元,总参保人次已达2.98亿,覆盖了全国29个省份,150多个地区。

  彭煊则指出,当前,各城市惠民保由“一城多险”向“一城一险”统筹、产品保额标准提高、政府参与持续深入等发展趋势,总体逐渐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成长轨迹;建议惠民保应以切实降低参保人群医疗负担为目的,提高产品赔付率,真正起到“惠民利民”的作用,让普惠健康更加可及。

  B “广州惠民保”去年投保人数达383.7万人

  2022年11月起,广东多地逐步开放2023年惠民保的投保通道。

  以“广州惠民保”来看,2023年“广州惠民保”设置了基础版和PLUS版两大版本,其投保通道于去年11月15日开放。据了解,2023年“广州惠民保”对特药目录的18种高额特定药品进行了更新优化。

  其中,基础版保费为49元/年·人,年赔付金额最高200万元,保障范围覆盖医保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和18种高额药品费用。

  PLUS版保费89元/年·人,年赔付金额最高300万元,保障范围覆盖医保范围内住院及特定门诊医疗费用、医保范围外住院及特定门诊医疗费用,高额特定药品数量从去年的38种增加至45种,恶性肿瘤、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负担将进一步减轻。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广州“穗岁康”自2020年12月开始试点以来,2021年、2022年投保人数分别达367万人、383.7万人。截至2022年10月末,“广州惠民保”累计赔付3972笔,单笔最高赔付金额38万元。

  C 深圳今年推出“惠民保” 代替“重疾险”

  近日,深圳公布《深圳市医疗保障局关于支持购买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及其起草说明。深圳拟将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深圳惠民保”,不再开展“重疾险”。

  据了解,深圳市自2015年起,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简称“重疾险”),其特点是政府主导、商保承办。主要包括基本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高额医疗费用以及部分自费药品费用的保障。据统计,“重疾险”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参保人数达到832万人。

  《征求意见稿》强调,“深圳惠民保”是“重疾险”的升级版。

  那么,与“重疾险”相比,“深圳惠民保”存在哪些相同及不同之处?

  首先,在保障范围上,“深圳惠民保”拓宽了“重疾险”原有保障范围。“深圳惠民保”产品由承保商业保险机构提供,重点突出对医保目录外高额医疗费用的保障,同时将高价自费罕见病特效药品、“港澳药械通”的部分药械纳入保障范围,每人每年保障额度最高390万元。

  其次,在购买方式上,“深圳惠民保”允许参保人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为本人及直系亲属购买。但与原“重疾险”相比,个人账户支付“深圳惠民保”保费不设置使用门槛,同时可为直系亲属购买。

  此外,在对特殊群体的保费资助上,“深圳惠民保”延续原“重疾险”的做法,对特殊群体实行资助购买“深圳惠民保”,原负责部门、保费支出渠道不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罗曼瑜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