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影像展现深圳百年变迁

甄选近200幅(组)影像作品,新书《影像–历史–城市》出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15日        版次:NA08    作者:黄璐

  日前,由肖剑、陈东著,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一书面世。该书甄选近200幅(组)作品,包括首次公开出版的数十幅马格南图片社及国外优秀摄影师委托作品,也包括39位曾经以深圳为题材创作的艺术家、摄影师及导演作品。该书的前奏曾是“影像-历史-城市:深圳1891-2020”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在作者肖剑和陈东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后,并融合了展览和前期的积累出版了本书。

  关于深圳的历史记忆与艺术书写

  

  如书名《影像-历史-城市:1891年以来深圳的变迁与重塑》,该书以深圳为坐标,通过近200幅(组)影像作品表现自1891年以来的深圳这座城市的百年变迁史。与通常的影像书籍多为老照片形态不同的是,该书体现出浓郁的理论色彩与历史研究的专业态度、与跨学科的开阔视野,从城市的形貌与情绪、西方的凝视、迁移与回归、故土与异乡、梦的构筑与流产五个章节,架构读者与图片、与城市、与历史之间的共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香港回归、“中轴线”与“二线关”、“城中村”、消费主义等当代人亲历的照片会让我们重温那段刚过去不久的历史。

  著名策展人董冰峰在书籍序言中表示,本书的研究起点为1891年,其时,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正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但与此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的新希望,比如:深圳作为西方与晚清政府的“冲突区”和交汇地带,在此时孕育而生。而2020年,其作为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研究计划的临时终点,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更显得富有一种特定的时代意涵。可以说,本书既是关于深圳的历史记忆与艺术书写,也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反思。

  “《影像-历史-城市》的研究起点,无疑受到明星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与哈佛大学团队于20世纪末在珠三角完成的《大跃进》(GreatLeapForward)的启发。那就是将深圳放在中国和世界不断变化的现场与网络之中,从历史、图像、政经和人文活动等多角度来展开对深圳历史的多维度的认知,并由此对深圳的未来开启更具想象力的可能性空间。这同样也是本书尝试探索的课题核心与实验方向。”董冰峰说。

  本书两位作者,其一肖剑是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青云文社研究计划学术主持,“艺术与媒介”(AMF)国际论坛发起人,在她看来,影像之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是精神的载体,还成为让各种文化不断叠加、生猛成长和高密度流行的媒介。“这本书是在谈影像,却又不止于影像;是在谈历史,却又不止于历史。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摄影师,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告诉我们:那些固态的形式,不是痕迹,而是真实的存在,可以与虚拟的世界抗衡,可以与未来的无尽可能连接。一幅接一幅的影像,一段接一段的话语,让我们深觉‘宏大’就是时间敲击下的连续的感知力。”

  

  以艺术实践为窗口观察深圳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陈东,是深圳本土策展人,大乾艺术创建者、青云文社研究计划负责人。2014笔架山国际公共艺术周、2014—2020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IUIF)、2016—2018“马格南在中国”计划发起人、顺德美食博物馆以及龙舟博物馆策展人,曾主持与央视国际频道合作拍摄《技忆中国非遗》系列纪录片等。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珠三角艺术机构与个人的影像实践,回顾从20世纪80年代《现代摄影》到马格南在中国,以及包括国际城区影像节、“独立动画双年展”等在内的深圳本土的一系列影像实践。

  陈东表示,书中所采内容均是多年来亲历的艺术实践,所以诸多感慨。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既是“自观”也是“他观”,融入了对深圳这座城市的个人情感和回忆,是怀旧的,更是新鲜的,同时也是在和众多老朋友做非正式的闲聊或正式的访谈,在对过去的重叙和想象中进行整理和反思。更重要的是,本书虽是对历史的回首,却让我们更能领会“当代”一词的力量和意义。

  在董冰峰看来,以当代艺术的视角来观察,对改革开放以来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深圳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或者艺术实验场。“可以说,本书中的艺术部分,是将当代艺术视为一种动态的思想实验,它通过艺术家、评论家、艺术机构的活力和在地实践来不断地形塑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在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走势。”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