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共守童心、乐创未来”,课程改革先行示范新样本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30日        版次:FT28    作者:黄璐 林巧 邓秋平

  共乐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馆。

  唐佳静老师指导学生科学实验。

  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

  学生表演情景剧《李白》。

  日前,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教师黄丽捧回全国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讲诗比赛一等奖。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载誉归来,更是一所学校在诗教领域数年精耕细作之后的开花结果。究竟是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课改探索,让这所地处城中村的老学校熠熠生辉,在一众小学之中脱颖而出,践行出理想的个性校园?

  立时代潮头 传共乐文化,见证特区教育发展

  共乐小学见证了深圳城市与教育的发展。1968年,在原宝安县伶仃洋的滩涂边,5位老师借用村子里的宝莲庵教书育人,这个破旧庵堂就成了共乐小学的第一代校舍;1995年,共乐小学成为宝安第一所区一级村办小学;20世纪90年代,特色教育开始崭露头角,童声合唱团连续5年在市比赛中荣获第一,体育成绩在区内也名列前茅;2008年后,共乐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宝安区开展篮球特色、国画特色教育,收获颇丰;2016年9月,现任校长、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李赠华履新,五年来,学校教育教学硕果累累:获评广东省水墨美术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中华诗教深圳先行示范项目试点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与深圳宝安区人民政府共建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学校课程发展”项目实验学校、深圳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创新”实验学校等……

  就这样,五十余载,风雨兼程,共乐小学一直勇立潮头,主动对接时代的方向;五十余载,薪火相传,从共乐走出了朱东山、黄彩霞、罗富昌、陈宇田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这一切得益于共乐小学办学理念的与时俱进。上世纪80、90年代,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孩子”;千禧年起,“共同成长,共享快乐”指引着学校的发展,并沿用了20余年;去年,适逢十四五规划开局,学校重新梳理办学思路:传承“共”“乐”文化,立足“共守童心、乐创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共处、共情、共进,乐知、乐思、乐行”为课程核心价值,融合信息技术,赋能课程内容,拓宽课程空间,深化课程内涵,培育有思想、有个性、有魅力的教师团队,培育身心自强、言行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立、生命自信的共乐学子。

  厚植底色,“文化”引领 打造课程改革“共乐样本”

  共乐小学成绩斐然的背后是共乐教师对教育的永葆热情、对教学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据李赠华校长介绍,近年来,共乐主动对接深圳“双区”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改革主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课程改革,并初步打磨出特有的“共乐”样本。

  温柔敦厚,诗教也。早在2007年,共乐小学就已经着手诗教教育,如今,更是成为第一批“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试点学校”。在这里,诗歌不仅是吟诵的文本,更成为诗化的空间与诗情的生活。统编教材中的116首诗词被制作成图文并茂的作品一一上墙;“梅兰竹菊,长亭明月”等诗词意象点缀其间;“二十四节气”主题探究学习与教室文化展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人的生存、生活智慧。此外,诗教主题课程,诗词大会、诗词小达人评选等“诗化”校园活动,以及《声律启蒙》《百家姓》《千字文》等熏听诵读,都在潜移默化培养“腹有诗歌气自华”的学生群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种思想和信念必须让所有学生知晓、牢记。为此,共乐小学将红色基因、革命薪火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之中。去年寒假,各班家校联动以革命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的亲子社群活动。六(1)班的学生以《以狼牙山五壮士》为剧本改编演绎,拍摄微电影,在区评选中喜获一等奖。此外,学校还以导师制、项目制开展“行走的共乐”研学活动,形成了“基于党建+团建+队建、基于区域资源”的研学实践活动体系,带着学生走进“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纪念馆等深圳红色教育基地,将德育与游学相结合,知行合一,从中感受伟大的建党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是创新与改革的成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共乐整合各方教学资源,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三年级下册《有趣的推理》数学课上,老师引入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的案例,创设独特情境,渗透航天知识,培养文化自信;《优化》一课,旨在让学生学习时间统筹,老师从沏茶流程切入,再从茶与一带一路文化、华罗庚“统筹法”在国防科技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拓展,传承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基于社会主义特色未来学校的小学英语changes in our life》教学案例研究以及《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等课程案例,注重培养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打开校门,走进社区。李赠华校长这样鼓励全体教师。于是,“未来家,未来+”读城记项目化课程应运而生。全校学生以社区自然、社会环境、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六个年级分别围绕路、衣、食、行、住、创六个主题,关注当下,关注身边。同年级所有师生集中3天左右时间,全天候全学科一起学习。去年11月,四年级全体师生围绕“共乐社区的建筑样式是如何体现社会历史的变迁”这一驱动性问题,通过实际调查、访问,测量、计算,打造了一个共乐社区的沙盘模型,让孩子全方位认识周边的环境,亦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

  立足童心,面向未来 争创新一轮课程改革标杆学校

  今年下半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对此,共乐小学在十四五规划中有了自己的规划:立足发展“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课程培养总目标,“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和“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努力实现学校从传统学校向未来学校转型,教师从“教会”向“教慧”“慧教”提升,学生从“学会”“会学”向“慧学”提升。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就是强调“五育并举”,充分突出劳动教育。李赠华校长认为,劳动育人最关键处在于学生必须成为劳动的主人。为此,学校赋予劳动教育以诗意、智慧之内涵,积极探索有限空间下的劳动教育机制。学校鼓励学生认养校园植物,从诗词意象与生物学知识双重维度,与植物产生“心灵的交互”。如三(2)班的彭娅馨认养了校园内的一棵芭蕉,她经常去照看她的芭蕉,还录制视频向同学们介绍“芭蕉叶大,可用于题字,别有一番情致,岑参有‘题诗芭蕉滑,封酒棕花香’之句……”学校还将校园还给儿童,邀儿童设计校园,向学生和家长发起了“梦想空间大改造”征集活动,小小建筑师们可以给“三角地”“拐角地”等校园角落空间进行设计。四(1)班姜睿熙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多功能书箱,摆放在楼梯底下,方便同学们课间、放学后阅读、休憩。他还提议:“现在不是大数据、AI时代嘛,我们的书箱还应该有科技含量才行。”

  如何让劳动教育驱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李赠华校长结合其教科研专家工作室“苏轼文学作品创造性转化”的课题,指导科学组开展了“从苏堤到海堤”STEM主题活动,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搜集苏堤材料,提炼苏堤成功经验,将“堤坝的稳固结构与生态价值”迁移应用到“海堤”的模型设计建造中。

  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实现质的突破,归根到底还是在课堂!共乐教师团队坚信这一观点。同时,他们认为,新时代的高效课堂建设,唯有精准才能高效,唯有高效才能换得课程的深度与宽度。为此,共乐小学立足技术与数据,打造智慧课堂,落实精准教学,努力实现“共乐课堂与个性学习”同频共轨。如李俊方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基于前测数据分析,复习课变得“参差而有秩”,学生各有所学。林巧老师利用测试数据、学科阶段目标对各小题的讲解优先级做排序,并通过小题间能力关联与学生得分率之间的关系,明确各层级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指向,以实现动态锁定最近发展区的精准教学效果,切实为学生减负。林老师最大的感触是,这种分析让学生特别“吃惊”,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总能挠到我的痒处呢!”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五十风雨兼程,一路自信走来的共乐小学,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依然会“共乐”声自远。

  

  文:黄璐 林巧 邓秋平  图:邓秋平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