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深港合作研讨会

“北部都会区标志着深港合作进入4.0版本”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30日        版次:NA01    作者:张一鎏

  航拍回归以来香港的大型建筑之深圳湾大桥(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南都讯 记者张一鎏 6月2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CDI)举办《大湾区建设与深港合作四十年》新书发布会暨深港合作研讨会。CDI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介绍了《大湾区建设与深港合作四十年》一书的相关情况,并就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做了主题发言。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

  据了解,CDI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团队过去三年来持续跟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港合作等重点问题。在2017年课题组开始撰写《大湾区建设与深港合作四十年》一书,于2022年6月正式公开出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在进行新书介绍时,谈及深港研究中的基本判断。“香港依旧是国家稀缺、宝贵的资源,香港在改革开放之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未来国家战略仍然担当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再看深港关系,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彼此之间互为内生变量,互补性强。”他说,“深圳和香港共处大湾区“黄金内湾”,经济体量和外溢带动能力无愧大湾区发展最大的核心引擎,一定程度上决定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河套深港合作区面临“四新”机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就“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新机遇”发言。他提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和深港合作前沿阵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已经取得的重大的进展。

  在这里,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已有超过140个高端科研项目;深港协同不断深化,河套深港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不断完善。新皇岗口岸预计于2023年投入使用,采用“一地两检”便利通关模式。河套深港合作区“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人才房、教育医疗配套等不断完善。

  在他看来,在“双区”建设、北部都会区等新形势下,河套深港合作区科技创新发展面临“四新”机遇。

  一是空间新机遇。北部都会区提出“双城三圈”跨境空间设想,未来深港两地、河套深港合作区将在空间上跨越深圳河,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是产业新机遇。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新田科技城,面积11平方公里,以及洪水桥等其他科研、制造区域。未来河套深港合作区将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先进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深港两地优势,进一步巩固“深圳-香港”创新集群和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与深圳“20+8”产业集群无缝衔接、共同发展。

  三是口岸新机遇。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可以通俗理解为“深港科技口岸”。这将区别于传统的货物通关口岸,通过“白名单”“负面清单”等做法,实现科研物资、人员、资金、数据等要素在河套深港合作区自由流动,打造“科技特区”和“科技自由港”。

  四是深港合作体制机制新机制。《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成立高层次的政府专责机构,全面统筹和执行规划与发展事务,牵头与深圳合作,制定政策和监察实施,制订十年建设进度计划。在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主动作为新背景下,深圳与香港可谋划建立共商共建共管新机制,推动河套深港合作区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北部都会区将改变深港合作格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就“北部都会区与深港融合发展新机遇”发言。他认为,北部都会区将改变深港合作格局,其中的“双城三圈”概念将有力推动未来香港与深圳全面对接。更重要的是,北部都会区标志着深港合作进入4.0版本。“深港合作从1980-2000年‘前店后厂’模式的1.0版,到2000-2017年‘香港服务、深圳科技’的2.0版;到2017-2021年‘香港研发,深圳转化’的3.0版,如今北部都会区以及‘双城三圈’概念的提出与践行,将标志着深港合作从2022年起迈入4.0版本。”他说。

  郭万达提到,北部都会区与深港融合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新机遇。一是促进香港“再工业化”,深港“厂店一体化”、“厂研一体化”,发展战新产业集群,以深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香港“再工业化”;二是提升香港在国家产业链安全体系作用,与深圳共建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体系;三是提升香港创新生态环境的新机遇,与深圳共建一体化的开放创新体系,形成深港创新生态链;四是促进深港口岸融合发展,探索深港一体化通关新模式;五是提升深港合作机制,与深圳共建实体型开发促进机构。他还提出成立北部都会区深港科创合作区管理局等多条具体政策建议。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