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客家移民与当今世界移民的关系 看这十二位艺术家的思考

“围屋之变”5月份将参加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之前亮相雅昌艺术中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28日        版次:NA08    作者:谢湘南

策展人王林现场导览,介绍应天齐的参展作品《鱼与渔》。

观众在看应天齐与安海峰的装置作品《弈》。

现场观众观看李向明装置作品《抱团取暖》。

对空间观念的艺术探索,对客家围屋的深度挖掘。1月22日,“围屋之变”——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悄然开幕,因疫情原因展览没有举办开幕式,但仍旧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1月26日,展览团队在雅昌艺术中心举办了小型的在深媒体见面会,龙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晶一行,及策展人王林、艺术总监应天齐、深圳雅昌艺术中心总经理肖伟文出席了见面会。

“围屋之变”因高度契合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而入选,又因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而改期,将于今年5月重磅亮相威尼斯。此次在深圳雅昌的前展,是12位艺术家在完成参展作品后,在启运意大利威尼斯之前,国内首次集中亮相。深圳展期将持续至2月28日。5月23日至11月21日(为期6个月),该展将在意大利威尼斯参加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当代艺术家关于

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

在策展人王林看来,此次展览是“当代艺术家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他介绍,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世界,不得不从2020年延期到2021年举办。在新冠疫情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时,哈姆雷特的追问将无处不在:“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不仅非常及时、紧急,而且变得非常尖锐。

王林说:“在展览策划之初,新冠疫情尚未暴发。我和意大利策展人安吉洛先生一道推动《‘围屋之变——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当代艺术展》,选择龙南围屋作为创作起点,旨在思考中国客家移民与当今世界移民的关系,体验每个家庭及家族在面临历史危机时的生活抉择与生存智慧。在参展作品制作完成以后,我们征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同意,在中国深圳雅昌美术馆举办作品启运威尼斯前展。按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安排,如期于2021年运抵威尼斯,完成本次展览,向海内外公众开放。展览结束后,所有作品会运回中国,由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专门为本展建立‘围屋之变——当代艺术专题博物馆’,完整保留威尼斯展出风貌并在当地永久陈列。”

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应天齐表示,“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预言般地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如此的巧合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恍如箴言。与此同时,我们遭遇了龙南客家围屋,这一中国传统移民建筑客体,于是“围屋之变”的创作母题应运而生。艺术家们在策展人王林教授的选择和召集下多次深入龙南实地考察,结合历史溯源对龙南客家围屋从社会学、人类学的层面进行探究。在此期间,猝然与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不期而遇。这一切使得艺术家的创作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社会现实、哲学思辨以及问题意识之中,在反复的追究探寻和思考之下,作品越来越走向更广阔的思想层面,体现出更深刻的思想深度。

应天齐提到,展示在这里的12件以龙南客家围屋作为载体的当代艺术作品,是经过艺术家们多次推敲反复修改几易其稿而创作完成的。疫情给展览带来的不确定性反而让大家有更充足的时间准备作品,艺术家们都反复深入龙南考察,最多的去了四五趟。

“传统客家建筑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

激发客家文化的新活力”

展览邀请了12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包括朱成、何多苓、应天齐、李向明、师进滇、顾雄、傅中望、叶放、李枪、焦兴涛、李川、安海峰等知名艺术家。

应天齐的参展作品《鱼与渔》以龙南燕翼围为原型,放大模型尺度做成的透明实体。然后安装微型录像设备,注入清水,变为鱼缸,将静态建筑形态和小鱼游动的动态影像集于一体,让自在之物与监视观看、实体作品与在场观众相互介入。不仅引发了内外观看、虚实互动的极大兴趣,而且消解传统围屋的封闭性。

何多苓和师进滇是一对长期相处的老朋友和老哥们,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深谙人生与艺术中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坦然用以轻为重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此次二人合作的作品《围》,直击主题,但艺术语言却曲径通幽,以抽象性而非具象性的方式,化实为虚,用白色镀锌铁丝网作为基本材料,编织密集线条组成的模块。

叶放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精通材料功效的当代装置艺术家。其作品以炮楼和茶亭为基本建筑形态,取其拐角围墙延伸为半围合空间,上为设防之备,下乃待客之道,作品其实就是一处朋友之间相聚茶饮的行为现场。李向明作品形似八阵图,八门八卦,四方开合,八面进出。这是中国太极文化的精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机动性很大,灵活性极强。

傅中望作为中国成就卓越的雕塑家,更是一个媒介艺术家。其作品来自他对于龙南围屋的深入观察和灵性体悟,以其特有的榫卯结构方式,创造出体量感强悍的装置木雕作品。

龙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晶认为,此次展览具有展览级别高、创作班底强、客家文化元素多等特点。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各位艺术家以龙南传统客家围屋为创作主体,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创作,形成“围屋之变——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当代艺术作品,将传统的客家建筑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合,重新探索打造艺术精品,提高客家文化的精神高度,激发客家文化的新活力。

在谈及此次展览会对客家的围屋带来怎样的影响时,罗晶不仅提及展览将对客家文化、围屋文化的推进作用,更特别指出:“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龙南有很多的人在深圳过春节,我们希望展览能够给予留深过年的龙南人一种来自家乡的思念。”

“展览提示出国际交流与人口流动

对国家、民族与家庭的改变”

应天齐表示:“我们对客家围屋有深度的挖掘,建筑是时代文明的缩影,关注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看到有人生活过的温度和痕迹,民居是感受时代变迁的一个坐标。我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在人类生存境遇、个体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围合与开放、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自由与非自由的悖论、对历史的凝视与未来的眺望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命题下,引发思考产生警醒。整个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围屋之变》当代艺术展的出现,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在对古老围屋发掘中,得以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智慧、古老生存方式的生活内涵、传统建筑艺术的现代审美,因当代艺术作品的诠释而再度闪耀出新的人文光芒。”

王林表示,龙南围屋的特点,是在围合防卫与内构外向的依存关系中,育成家庭与家族聚居的组织方式、伦理建构和地域人文。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祖宗崇拜与耕读传家的历史信仰,如果加上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改变,显然可以为后疫情时代提供一个与建筑历史演变有关的社会参照。而威双建筑展,是一个关于空间意识和空间观念如何创新的当代艺术展,与威双艺术展各有侧重,并驾齐驱。“围屋之变”这个展览作为一种象征,提示出国际交流与人口流动对国家、民族与家庭的影响和改变。”

肖伟文表示,12位艺术家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把古老的中国智慧又一次进行了升华,通过这次展览传播到世界。

  声音

《围屋之变》当代艺术展的出现,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在对古老围屋发掘中,得以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智慧、古老生存方式的生活内涵、传统建筑艺术的现代审美,因当代艺术作品的诠释而再度闪耀出新的人文光芒。  ——展览艺术总监应天齐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