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发展源头活水,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典范 治水“南山模式”给出深圳答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30日        版次:NA04    作者:陈紫嫣

大沙河生态长廊已经成为靓丽的“生态名片”。

南山区水务局通过落实“河湖长制”实现全流程的管理链条。 刘艳兰 刘畅

穿越南山区全境的大沙河全长13.7公里,沿岸的大沙河生态长廊是广东万里碧道中靓丽的“生态名片”,从严重污染到如今的碧水青山,流淌的大沙河水不仅见证了特区40周年的沧桑巨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格局也成为南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探索水环境综合治理、守护发展源头活水的缩影与典范。今年5月,大沙河生态长廊荣登央视《新闻30分》和《云游中国》栏目,被冠以“网红”生态长廊称号等,展现了南山这座滨海中心城区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质与魅力。

  40年探索一条产业高度集聚城市中心区治水之路

城市,因水而建、逐水而兴。

对于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滨海城区的南山而言,水贯穿着这座城区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也见证了这座城居变迁的每个瞬间。气候变化、人口集聚和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河、湾污染,水资源保护阻碍增加,水一度成为制约南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治水也成为推进这座现代化城区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

“纵观特区四十年历史,南山的治水之路大致可以以20年为一个节点,前20年的治水支撑了后20年的发展。前20年,南山的水务工作以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等基础工程为主,比如饮用水安全、河道的防洪处理;后20年,以水环境、水污染治理为导向,解决经济发展带来污染问题,并开始建立一个完整治水系统,从单向的治水投入逐步转向有产出的过程,实现产城融合。”在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市政工程院院长李柱看来,南山区20年的治水模式与治水理念,特别是2016年以来的策略,对于同类型的城市而言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000年开始,南山的治水先历经了以解决局部污染的点截污阶段转向了“流域统筹,综合治理”的过程,自2016年启动治水提质大会战以来,南山区采取“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的全流域系统治水模式,实施流域水环境和近海岸域综合治理。通过全面雨污分流,逐个歼灭8个黑臭水体,并将大沙河打造成为深圳治水标杆,通过构建治水治城相融合,生活生态相协调,重塑山-湖(库)-河-湾-城生态系统,实现大沙河生态长廊、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滨水赛艇文化的有机串接,打造出“治水、活水、利水、保水、亲水”五水一体的城市生态景观和“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绿道、绿色的产业廊道、独特的文化驿道”五道一体的滨水空间。

如今的大沙河畔莺飞草长,游客行人络绎不绝;深圳湾内碧波荡漾,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濒危物种频繁亮相;西丽湖边,一座凝聚全球顶尖实力的科教名城正在兴起......近年来,得益于南山区上下统筹协调、共治共管,飞速发展的经济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齐头并进,也让南山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产业高度集聚城市中心区。

“南山区采用了流域系统治水的先进模式,探索出一条城市密集建成区水环境治理的成功之路。全力投入、系统治理、反哺民生,是南山区治水带给国内同类经济发达城市的重要启示。”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领域专家、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春苗表示,南山区在治水方面投入巨大,可以说是拿着金山银山去换回了绿水青山。但这不仅仅是为历史的污染埋单,也是在为城市长远的发展投资,而市民也是良好水环境最直接的获益者,“大沙河上游就从我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校园流过,我切身感受到治理后的大沙河给校园带来的盎然生机。”

  创新南山水资源格局观,打破困境实现产城结合先行示范

只有长治才能久清,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守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2019年,南山区GDP实现6103.69亿元,连续7年稳居广东区(县)经济第一区。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以深圳湾超总基地为中心铺开建设“三轴两带多中心”中的西部、中部轴线,以及横向发展带,前海、后海、蛇口、深圳湾、高新北、留仙洞六大重点片区的建设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南山”。有限的土地资源,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污染排放的压力还在继续上行,如何在未来发展情景下守住治水提质的成果,是南山,也是深圳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为了巩固治水成果,近年来,南山大力推进水务工作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以管促建”转变,全面加快水务改革,通过强化落实“河湖长制”、“小散乱污”综合整治、工地泥浆水监管、排水管理进小区等工作举措,严厉推行“大排查、大整治、大监管”三大措施,持续对涉水污染源保持高压态势,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辖区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

为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转变,南山区水务局积极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将治水目标“从动脉血管进一步衍生到毛细血管”,通过落实“河湖长制”实现全流程的管理链条,并同步做好水务基础设施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绘画,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智慧化、精细化、实时化、具备预见能力的水务管理。

土地资源紧缺是当前南山发展,也是国内一线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在“让保护更严格,让发展更充分”理念指导下,南山大力推进白芒河、大磡河、麻磡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开挖丽水河和燕清溪将雨水引流至水库流域外,大幅降低西丽水库入库污染、以“铁桶式”保护守好300万深圳人的大水缸,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落地提供了有力空间支撑。

“为了解决西丽水库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南山建立了一套新的‘水资源格局观’,把水务设施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水统筹发展。”李柱认为,近几年来,南山区治水效果是显著的,“水务建设对经济更有弹性支撑,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企业与人才,比如大沙河环境的提升带来了生态旅游、体育赛事的入驻,也丰富了辖区的业态,南山的治水之路,是创新,是深圳探索实现治水提质先行示范所递交的答案,也是中国治水融城的一个典范。”

文/图:陈紫嫣

制版:柴华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