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区同龄人:四十不惑,深圳永远年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04日        版次:LS12    作者:李莹莹

京基100。罗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由左至右依次为卓卓、姚志亮、韩奕宁。

特区同龄人:四十不惑,深圳永远年轻!

  地标名片

京基100,原名“京基金融中心”,是深圳最高建筑地标之一,亦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综合体之一,是中国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新体现。京基100坐拥超5A甲级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其中大楼的6至73层为办公区域,这里涵盖了全市74%的银行机构、80%的保险机构和40%的证券机构,是世界500强企业竞相入驻的宝地。

  人物档案

深圳市翠北实验小学副校长 卓卓

出生年月:1980年8月

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桂园派出所教导员 姚志亮

出生年月:1980年8月

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街道办龙湖社区居委会专职文员韩奕宁

出生年月:1980年5月

  城市情结

6岁来到深圳,自此与罗湖结下不解之缘,读书、毕业到成家,卓卓笑称自己“几乎没离开过深圳,基本都扎根在罗湖”。比卓卓晚11年来深的韩奕宁,亲眼见证京基100平地起高楼,深圳早已成为她的第二个家,“在深圳扎根这么多年,有太多割舍不下的东西”。来自惠州的姚志亮也深有同感。曾经觉得深圳“节奏快、压力大”,如今他早已摒弃这种刻板印象,去到其他城市还会觉得不适应,“生活在深圳,每一天都很有成就感”。

  读诗感悟

“10岁那年,我参加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文艺汇演,如今特区40年,我又有机会向这座城市读诗表白,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真的特别开心。”

——卓卓

“这些年跟特区共成长,见证深圳飞速发展,待得越久越有归属感。这次有机会以‘特区同龄人’的身份参与地标读诗活动,是我收获的一份小幸运。”

——韩奕宁

“我还记得拍摄那天天气非常晴朗,站在湖边秋风凉爽,京基100倒映湖面,看着面前高楼矗立,透过诗歌感受深圳的发展变化,内心很自豪、很骄傲。”

——姚志亮

你眼中的深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一百个人或许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很多时候人们的形容会在不同时空发生奇妙的重叠——即便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操着不同口音甚至有着不同肤色,他们的“深圳印象”都极为默契:年轻、创新、活力、包容。

这座城市始终充满热情,包罗万象又和而不同,每一个梦想都能收获尊重,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深圳梦”。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无数青春和韶华在这里绽放、茂盛,若把目光投向特区同龄人,他们又将书写怎样的“深圳故事”?

  卓卓:四十不惑,现在正是一个全新起点

1986年,国贸大厦建成的第二年,卓卓跟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小时候,东门的西华宫和麦当劳是她和朋友的秘密基地,“那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有很多好吃的,物美价廉还能砍价。”她以前住在春风路一带,碰着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根本没地方下脚。“当时住在一楼,雨大的时候水都能淹到家里来,还见过有人划船出行。”印象中,从春风路去蔡屋围要等很久的车,去大梅沙更要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

转眼34年过去,罗湖始终是卓卓不变的坐标。“我刚到罗湖就在北斗小学读书,它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昔日海南军营里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一名活跃在罗湖校园的教育工作者:在北斗小学工作12年后,2015年,她成功考取深圳市翠北实验小学副校长。

漫步翠北实验小学,楼道里的童趣插画,教学楼墙上的巨型拼图,走廊展出的原创小诗,课间舒缓的轻音乐,命名“悄悄”和“舒斋”的深圳市十大“最美校园图书馆”,处处透着温馨。2017年,被称作“老猫校长”的李巍调任翠北实验小学校长,她的到来让这所创办于1986年的老牌学校焕发新貌。卓卓说:“老猫校长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她提出‘温暖’的教育关键词,希望凝聚一批有温度的人,办一所有童心、美好的、儿童友好型的学校,让每一个进来的人都能感到幸福。”

这份温暖无处不在。课堂之外,翠北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着力打造三张品牌:灯火通明的父母夜校,永不落幕的读书月,天天都是体育节。以“父母夜校”为例,众多专家大咖现场授课,家长变身“学生”听课,起初很多家长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参加,后面效果出奇的好,几乎场场爆满,“300多人的座位往往都是秒空”。参与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三年多以来,孩子和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近,点滴变化在卓卓看来都是惊喜。

投身教育行业14年,问及印象深刻的瞬间,卓卓腆然笑道:“也没什么特别的,下课后孩子们过来抱着你说一句‘老师,我好喜欢你’,这种天真的直白的爱意就很暖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卓卓都很关注温度的存在,这也正是她选择留在深圳的原因。“跟其他城市比起来,深圳的城市氛围更加平等开放、轻松有爱,市民素质也很高,是一个非常幸福非常宜居的城市。”迈入四十岁,她对自己和深圳的未来都充满希望,“四十不惑,现在正是一个全新起点。”

  姚志亮: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回到2006年以前,姚志亮还是老家惠州的一名普通刑警,当时深圳在他看来“节奏快、压力大”,远不如老家亲切舒适。后因夫妻异地工作的缘故,他招调到深圳市公安局,自此在这里扎下了根。14年过去,如今再谈起深圳,他的想法截然不同:“深圳始终有一股催人向上的宝贵激情。刚来的确会有压力,但是当你把节奏、思维、血液、脉搏调整到跟这个城市同样步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活力。”

高中毕业后,出于年少时的英雄情怀和对军警的向往,姚志亮毅然报考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现为广东警官学院)。“当时想的很简单,要么考警察,要么去当兵,反正就冲着这两个目标去。”然而,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仅凭着英雄的想象和年少的激情远远不够,艰辛危险往往更为真实刻骨。姚志亮用了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辛苦、牺牲和荣誉。

刚工作那几年适逢广东省展开打击“双抢”专项斗争,辛苦自不必说,最忙的时候他整整5天只睡了7个小时,“站着感觉地板都在飘浮,一走就要摔跤,坐下来又控制不住地想闭眼”。谈及“牺牲”,姚志亮难掩对家人的歉疚:妻子怀二孩的时候他没陪去做过一次产检,直到孩子出生才得空去医院;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一个原本不会开车的人硬生生学会了开车,带着孩子四处游玩;两个年幼的孩子每次看到他回家都是开心又担心,担心爸爸很快又要出门工作。

有了家人的支持作为坚实后盾,姚志亮在岗位上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大到数额惊人的经侦案件,小到村子里的摄像头,只要群众有需要,他都义不容辞。“被人需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他笃定道:“对我们来说,顺利侦破案件,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认可,这就是最大的荣誉。”

来深从警14年,姚志亮对深圳治安的进步改善感同身受。以前住在城中村里,一到晚上他就嘱咐妻子不要出门,如今全然没有这种担忧。“往浅了说,街头犯罪率大大降低,全市治安实现整体好转,往深了看,关键是群众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养普遍提高。只有老百姓真正懂得守法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维护城市安定。”

从排斥到深爱,对姚志亮来说,深圳就像小时候看的武侠小说,永远猜不到下一次会有怎样的惊喜“招数”,这是一座梦想之城,是一片创造奇迹的热土,“40年能有这么辉煌的成就,这座城市不但在创造奇迹,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韩奕宁:扎根23年,深圳早已是“第二家乡”

如果用一条不规则线串连起韩奕宁的生活轨迹,起点是黑龙江,终点就是深圳。一南一北两个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文风情和气候特征,韩奕宁回忆起第一次在深圳过冬时的场景,“黑龙江到了冬天基本上是光秃秃一片,地面全是白的,深圳这边的树居然还能开花,真是太神奇了。”

定居罗湖23年,韩奕宁喜欢的不仅仅是深圳的气候,还有这座城市的热情和温度。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办,成为一代深圳人的城市记忆。如果说U站是大运会给深圳留下的看得见的遗产,那千千万万因志愿者经历而改变的人们则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韩奕宁便是其中一个。

大运会期间,韩奕宁和丈夫报名成为志愿者,大运会结束后,两人依旧穿着红马甲,交通劝导、地铁义工、探访孤残儿童、无偿献血宣传……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帮忙。韩奕宁曾先后荣获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罗湖义工“长春藤金质徽章”、清水河街道“优秀义工”等荣誉称号,志愿服务时长超1500个小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早早返回社区投身一线,几个月连轴转不停歇。

受父母的影响,韩奕宁的儿子从小就开始做义工。2018年,韩奕宁一家参加《第四届深圳市民健康素养知识大赛》,获得罗湖区(决赛)一等奖,深圳市(总决赛)二等奖。谈及那次比赛,韩奕宁分享了一个感人细节:市总决赛当天,将近30个罗湖义工自发组成拉拉队现场为他们加油打气,台上一家人表演罗湖原创《洗手歌》,台下拉拉队也站起来跟着做。“当时真的很感动。”韩奕宁动容地说:“他们全都是自学的,来不及彩排,但是效果很好。”

对韩奕宁来说,这些朋友是多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额外馈赠。“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做着同样的事,每个人的心态都很积极乐观,彼此关心互相扶持,凭着满腔热情为城市做奉献。”走在深圳街头,U站和红马甲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彰显着城市温度,又体现了深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遇到困难有人能及时伸出援手,这是一种很温暖的力量。”

在深圳,做义工的老年人很多,他们步伐矫健精神矍铄,有着不输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城市的活力基因印刻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城市飞快向前奔跑,韩奕宁亲眼见证京基100从无到有,成为深圳地铁的首批体验者,走过初建成时空荡荡的会展中心,深圳已然成为她的“第二家乡”。“去过很多城市,最终还是决定留在深圳,这里有一种充实繁忙的美,五光十色。”

文:李莹莹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