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自今年以来,南都深圳金融创新观察课题组对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金融创新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和走访调研

金融科技、平台创新……深圳金融赋能经济创新,助力深企升级转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24日        版次:NA02    作者:卢亮 程洋 黄良东

  探路

今年深圳金融机构重要“作业”:

降费让利“做减法”,提速增效“做加法”

日前,中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求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因此,降费让利“做减法”与提速增效“做加法”,是今年以来深圳金融机构重要“作业”。

一家主营硅基微显型技术开发的光学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刚刚获得某深圳银行的500万元信用贷,而通过深圳市级政府和区级政府贴息之后,实际利率降低到两个点左右。而从申请到放款,不到一个星期时间。

这家科技企业,成为这道“算术作业题”的最好注解。

南都课题组了解到,深圳各大主流银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下调贷款利率,组合运用宽限期、延期、调整结息周期、无本续贷等差异化帮扶政策来为市场主体减负,在一定程度承担部分费用,降低融资利率。

按照不完全统计与梳理,不包括贴息,今年深圳银行针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一般可以做到低于5个点,比去年普遍下降。整体上看,综合融资成本率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在提速增效方面,今年来“秒批”越来越多。据观察,一些银行率先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改造,实现“智能AI自动审批+资金配置秒到账”,使得小微企业获贷审批再提速,效率进一步提升。不少深圳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在一周到两周左右可以完成从审核到放款,而80万以下的信用贷也可以做到两天内“秒批”。

速度效率还在加码。由于银行引入了智能AI,有的企业从融资客户平台注册到融资到账整个环节,最快仅一天时间。

拓宽免抵押信贷的边界、降低门槛:

重报表、重流水、重抵押三大“魔咒”的破解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表面上看是三个问题,究其核心痛点在于“缺信息、缺信用”,随之伴生的风险高造成了“难”,“贵”和“慢”则是具体表现。传统信贷模式下,银行授信重报表、重流水、重抵押,与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缺资产的特征有着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陷入“难”的困境。破解之道既需要信贷思维的深刻转变,更需要技术手段的升级加持。

课题组注意到,深圳一些大型银行机构已经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术刀”,来纾解免抵押信贷模式的传统“顽疾”。深圳有海量的轻资产的科创型初创企业。拓宽免抵押的信贷的边界,降低门槛,对于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有着现实意义。

创新大数据审查模型,精准画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破解小微信贷难题的关键密码之一。至于“办贷流程长”的新难题,据观察,深圳传统信贷模式各环节均需客户经理参与推进,单个客户经理办理20多笔小微企业贷款已达到极限,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而在集约经营机制下,小微企业贷款办理效率是传统模式下平均1个月周期的1/15。

深圳一家国有大行的管理层表示,对科技企业有了全新的评估体系和标准,特别注重从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认可度与创投认可度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注重科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高成长,这意味着银行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点关注企业财务数据的模式。换句话说,企业的创始团队背景好,技术牛,专注度高,或者获得大订单,或者有创投投资,都是获得信贷的“绝对加分项”。

而对于“效率低”问题,课题组看到,深圳金融机构推进线上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微信小程序支持客户自主在线测额及意向登记,创新商机流转系统无缝衔接客户申贷、意向、实时分配商机、定时跟踪进度,提升商机落地转化成效,并与深圳不动产登记中心数据直连,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支持客户随时随地办理抵押登记,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一些金融机构也借力区块链、大数据科技引擎,以“普惠+供应链”、“普惠+科创”和“普惠+大数据”持续提升信用贷款覆盖率和可得性,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这些努力,让深圳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的笔数和金额,愈发密集起来。

Y公司是一家拥有超过80项国家发明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金融机构为其创新设计融资方案,基于其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向该公司提供了授信额度500万的信贷,帮助企业盘活了核心的无形资产,这个路径值得更多深圳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企业参照。

而在不少银行的共识中,高成长、硬核科技是他们可以获得信用贷款的最好“护城河”。课题组在一些银行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信用贷与首贷的占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信贷产品场景化丰富性大大增强,更适配企业需求。

课题组还发现,越是硬核科技的企业,在这次疫情中越容易脱颖而出,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模式的青睐。比如核酸检测技术、移动光学技术、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

帮助企业纾困有效“稳外贸”

金融科技加持,创新跨境金融护航外贸重镇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深圳外贸虽于三季度在全国前五大外贸城市中率先实现止跌回升,但外贸企业仍面临复杂严峻形势。课题组走访了解到,深圳外贸中小企业除了与全行业企业存在共性问题之外,外贸企业的商贸洽谈活动部分延期或取消,国际物流班轮减少导致检疫成本和运费上涨,运输时间拉长;另外,供应链变得不稳定,进口物资价格上涨10%-50%,大部分企业预测2020年订单规模、出口额较2019年将下降。

外向型企业面临困难,金融如何帮助企业纾困有效“稳外贸”?“扩投放、降成本、促便利”成为深圳主要银行机构的普遍做法。不过,课题组注意到,金融创新不仅在具体业务模式上,更需要金融科技的助力与服务模式的革新,更能契合深圳外贸经济的实际需求,更好护航“稳外贸”方略。

在“常规动作”之外,创新跨境金融是深圳“稳外贸”的一个看点。创新外汇避险工具守好外贸企业“钱袋子”,同样是金融业的必修课。

按照业界共识,外贸企业进行汇率避险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银行机构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避险。课题组走访注意到,深圳有银行建立了“避险专家团队”,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定制贴合企业需求的外汇套保策略和产品组合。

深圳金融业还另辟蹊径,通过协同联动,支持外贸出口转内销。课题组注意到,这类银行的主要做法是扩大信保保单覆盖范围,加强与深圳市商务局、中信保公司的协同合作,在出口信保融资基础上创新内贸险保单融资服务,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同时,利用银行境内网点多、客群广的优势,针对已拿到订单的内销企业给予便利化的结算和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官方政策同样有章可循。按照10月出炉的《实施方案》,深圳要从金融业对外开放、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水平、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举措,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持。

覆盖经济创新的诉求

构筑平台生态圈层,金融服务仍是“硬核”

在平台化时代,常规的金融服务显然不足以覆盖经济创新的诉求。最近一两年,深圳不少金融机构搭建政企银协同的生态圈,构筑平台中的平台,倡导创新对接加速协同发展,发挥各自优势而又各有侧重发力点。

作为总部在深圳的平安银行,就在发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平安银行2019年承办了由深圳人行发起、数研所统筹规划的“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打造一个“一级与二级市场兼备、境内外打通、商业与监管兼顾、线上与线下相衔接”的全功能区块链贸易金融商业服务平台,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贸易生态奠定了基础。

顺应深圳的经济潮流,今年8月农行深圳分行启动“千帆企航”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品牌,并与深圳金蝶账无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多家创投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创新科创企业服务模式。据悉,这个“千帆企航”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品牌把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作为战略性业务,加大股权投资,加强信贷供给,加深专属服务,助力科创企业价值提升。通过“1+1+N”模式,解决企业初创、成长、成熟等全生命周期的融资、融智、融信需求,提供全方面、多领域、跨界别的服务。

实际上,建行深圳分行在更早的两年前就把硬核科创企业纳入视线。去年,“创业者港湾”在深圳成立,这是建设银行与政府部门、知名创投、核心企业、科研院校、孵化机构等平台合作。作为银行打造的综合孵化生态,金融服务自然是“硬核”。据悉,该“创业者港湾”通过创新投贷联动机制,为中小科创企业提供全景式、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并依托建行大学愚公学院为其提供免费教育。在业界看来“创业者港湾”基于科创企业成长周期前移金融服务,有效增加科创企业金融供给,这有别于目前市场上其他的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服务没有天花板,也没有终止符。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深圳有7万多家科技型企业和1.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海量的外向型企业。未来这些银行系的平台或生态圈将如何发挥新金融力量的效能,精准助力科创中小企业发展,彰显“先行示范区”效应,还需要持续跟踪。

  建言

中国民企观察家、博商学院院长曾任伟

联、新、准、近、快、低:深圳金融赋能

理念传递“先行先试”价值观

深圳作为全球民营企业密度最高、数量最多的城市,此次疫情之后能强劲复苏,2020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2.6%,超过北京、上海二位老大哥,其中民营经济强劲的韧性功不可没。

作为一家长期服务深圳民企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我认为本次深圳市政府主导下针对民企的金融救助方案,和以往相比呈现出“联”“新”“准”“近”“快”“低”六个字的特点。

首先是“联”,本次行动是最多相关方参与的一次行动,联合多个政府对口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媒体和园区等相关方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其次是采用创“新”手段,除了借助制定政策之外,通过大数据、科技和风险准备金等手段,这比看流水、看报表和看资产等传统银行借贷更适合深圳广大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经济主体。再次是“准”,本次相关行动尤其难得的是针对科创型企业、外贸型企业、制造型企业等行业,分析行业特点、对企业精准画像为其订制方案;第四特点就是“近”,通过与社区园区合作互动贴近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第五个特点就是“快”,借助多方联动、创新手段和精准方案、线上服务等方式让更多企业融资周期大幅缩短;最后一个字“低”,通过政府让利、金融机构让利和政府承担风险等方式降低民企融资成本,让广大民企拿到低成本的钱。这些拿到融资的民营企业家“家中有粮心不慌”,利用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快速配置资源,抓住疫情特殊时期的商业机会实现发展,从而为深圳经济的增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有关各方能沉淀经验,持续迭代,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民企金融政策和帮扶模式,从而为全国其他区域所借鉴,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这也将为深圳作为中国先行示范区增添一抹亮色!

  案例

  A

  “硬科创”的老板们怎样从银行借到钱? 

调研对象:建行深圳分行

中小微科创企业融资难在哪里?南都记者日前走访建行,并对部分获得该行信贷的科创企业进行调研访问时,发现与前几年的风投热潮相比,今年以来创投融资市场有所下滑,科创企业仅依靠技术与概念难以获得资金。由于投资机构更加注重短期投资收益,初创科技企业获得资金难度增加。

纳德光学董事长彭军华透露,“科创企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引进资金时会遇到一些波折。投资机构更加青睐中后期项目,希望项目上市后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因此,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吸引资金难度更加大,前期资金压力较大。小微科创企业融资过程,一般投资者需要看到成熟的产品。”

实际上,初创企业对融资需求却是更大的。腾视科技总经理谢兮煜则表示,“初创企业刚开始接触市场,只能了解初步需求。看准市场后重点投入,快速迭代地开发产品,逐步解决产品缺陷,才能真正解决切合用户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资金投入进行尝试。因此,除了专业领域的产业概念与优秀的技术团队外,初创企业融资需求更大。”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除了企业在初创阶段缺资金支持外,较有竞争力的企业在遇到发展机遇期时可能遭遇资金短缺问题。

受疫情影响,VR可穿戴设备市场迎来发展。然而,2017年后,VR可穿戴设备行业投资热潮消退,创投机构对该领域投资较为谨慎,导致有竞争力的企业较难获取资金支持。今年9月,建行已向纳德光学发放了500万孵化云贷助力企业扩张。同样,疫情态势也使得此前做核酸检测仪的尚维高科得到快速扩张。尚维高科总经理高一博表示,“上年度公司营收才百万级别,今年已经达到数千万级别。

与此相反,疫情期间,开发交通智能系统北斗智能则遭遇短期流动性风险。北斗智能联合创始人张帆称,疫情暴发之初,相关部门主要专注解决疫情带来的问题,对交通系统智能化改造业务有所滞后,当时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因此申请了其他贷款,但大部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抵押方面的要求提得很高。他在今年3月加入建行‘创业者港湾’获得300万信用贷款,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资金压力。

如何给初创型企业资金支持呢?在调研过程中,南都记者发现,从信贷角度看,科技型初创企业难点是如何“定贷”。

对此,建行相关负责人解释,主要通过“三步走”,一是通过合作的政府部门、知名创投、核心企业、科研院校和孵化机构等五大类平台,了解他们推荐的企业以及推荐的逻辑。二是建立服务科创企业的员工队伍,设立专门的运营部门。三是量身定制“四位一体”看企业的评价体系,分析企业未来成长逻辑,不再单纯依赖企业财务指标。

“最主要的还是改变了贷款的审批逻辑。以前更看重企业的财务指标、抵押物等等,但对于轻资产的科创型企业,会更加看重他的创新能力,比如有多少发明专利,有多少软件著作权等。”建行深圳分行相关人士表示。

将初创企业贷款和认股权“打包起来”,也是一种探索。据了解,以贷款维持企业现金流,以入股降低企业杠杆率,并用投资的超额收益弥补可能的信贷损失,是建行“投贷联动”目前的打法。选择权贷款是投贷联动的一部分,操作模式是银行向企业放贷时,附加一定数额的股权认购期权,在约定的行权期限内,可指定第三方按约定价格认购公司股权。

记者注意到,“投贷联动”逻辑是股权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杠杆,用股权投资收益补偿贷款风险。在其风险缓释上,建行首创创投机构增信“见保即贷”模式,并引入高新投、中小担等专业增信机构,并加入深圳市政府的风险补偿机制。

  B

  中小微企业如何实现线上融资? 

调研对象:深圳高新投

成立于1994年,深圳高新投系深圳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而设立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具备资本市场主体信用AAA最高评级。二十多年来,相继扶持华为、比亚迪、创维、大族激光、海能达等近300家企业在境内外公开挂牌上市,被媒体称作资本市场的“高新投系”。今年以来,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压力,遭遇现金流困境。

遭遇疫情这只“黑天鹅”,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更是步步危机。深圳高新投在疫情期间曾多方走访调研,发现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停工停产期间,广大中小微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了较大冲击,尤其是在收入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企业仍需支付工人工资、房租、贷款等刚性支出费用,资金压力非常大。

疫情期间,深圳高新投对广泛的中小微企业,承诺不断贷、不抽贷,提供临时性周转资金和中长期融资担保支持。为提速增效融资担保金融服务,还开辟了“信新贷”专属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跟进,极速审批。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线下活动受阻。深圳高新投创新推出“深圳中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企业足不出户、手机扫码后几步操作,就有融资专家对接分析、制定方案,减少人员聚集的同时,也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融资服务不断档。

一个案例是,今年2月13日,深圳高新投通过专属绿色通道,仅用一天时间,成功为深圳市医疗防护服生产企业——深圳市兴业卓辉实业有限公司审批通过500万元额度的“信新贷”专属融资产品并顺利发放贷款,并享受担保费7折、利率基准以下的优惠,缓解该公司扩大产能的资金需求。

同时,作为深圳“四个千亿”计划的主力践行者,深圳高新投还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四个千亿”计划顺利落地,加大力度推进民企千亿发债工作取得实效。

深圳高新投预估,疫情以来,公司主动降低中小微企业担保费率,从2%逐步降至1%,全年可为深圳中小微企业节省融资保费逾四千万元。

02-03版 统筹:南都记者 卢亮

采写:“深圳金融创新观察课题组”成员:南都记者 卢亮 程洋 黄良东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