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时代,深圳企业如何融入“双循环”?

听百年供应链老店、国潮新势力讲述创业机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28日        版次:NA02    作者:卢亮 张馨怡

10月27日下午,《融入“双循环”激活新动能——深圳外向型企业的内生发展之路》主题论坛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举行。

  <<上接01

10月27日下午,在福保街道《融入“双循环”激活新动能——深圳外向型企业的内生发展之路》主题论坛上,企业高管、供应链大咖、金融专家和政策研究者也齐聚现场,就后疫情时代深圳企业融入“双循环”奉上真知灼见。

如何审视时代挑战和机遇?

双循环给中国制造带来活力

一家百年企业,如何理性审视出口制造的时代挑战和机遇?这到底是穷途末路还是涅槃重生?

“中国出口制造是遇到了一个凤凰涅槃的历史时代时机。”在主题演讲环节,香港利丰集团首席运营官朱为众向深圳企业家传递了声音: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如果抓住了,一定会非常成功。朱为众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尽早走出去,还没有走出去赶快行动起来。朱为众认为,中国企业家群体要树立新的意识:从世界工厂到无国界市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管理。

同时,呼应双循环国家战略,朱为众向企业家注入强心针:“在勤勤恳恳做外销的时候,还有很多企业忘记了在我们的后院,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内销市场。”双循环给中国制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要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同时要从外销到做内销。

朱为众特别呼吁深圳企业家:如果你还没有做内销现在赶快开始,“未来的双循环必定是内中有外,外中有内。”但是,朱为众还特别提醒要注意“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化已经来到,作坊式的运作,还有工人都有可能被取代,数字化已经颠覆了我们的时代,所以今天就应该行动起来。”

如何创立一个全新品牌?

靠品质和多渠道发力积攒用户

在聆听了如何走出去之后,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B2B事业部总监苏志彬带来《一朵棉花的“内循环”之路》的分享。2008年,经历了全球次贷危机之后,出口占比近80%的企业如何创立一个全新品牌?苏志彬进行了分享。

苏志彬表示,全棉时代的诞生是在企业经历了全球次贷危机之后。“当时全球经济环境比较恶劣,作为出口接近80%的稳健集团同样受到冲击,我们当时思考的是如何转型,如何切入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于是诞生了医用转民用的理念。”

但彼时,企业转型面临着三大挑战:从国际贸易转到国内贸易,两个市场的运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过去稳健医疗集团做的是传统制造业,计划转向国内市场要做全棉时代,从OEM到创建自有品牌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要从to B到to C也是很大的挑战。

2015年,随着消费习惯升级,全棉时代坚持的品质发挥了作用。到2017年,该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得益于电商发展以及消费者传播,品牌得到了发展。多渠道发力,让全棉时代拥有了大量的消费用户。在数字化被多次提及的当下,实际上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苏志彬认为,数字化更多的是一种探索而不是一种经验,他表示,未来全棉时代将进行数字化探索,一切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数字化的物流和供应链改造,让品牌支持者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焦点

  如何实现“双循环”?

在圆桌论坛环节,朱为众、苏志彬、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以及中国银行深圳河套皇岗分行副行长武陈晨带来观点碰撞。

疫情发生以来,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它们转战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又往往面临着产品线转向难、销售渠道不畅、国内外市场需求痛点不同、缺乏品牌化优势等问题。因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外向型企业面临的重要议题。

从企业的角度如何理解双循环?以及在“双循环”格局下该从哪些方面修炼自身的内功心法?对此议题,苏志彬认为如果完全离开原有的赛道,去开辟另外一个赛道,重新构建另外一个事业的成功率会很低。“反过来去回想当年创立全棉时代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它有一个在稳健医疗的基础上做一些要素的重组。所以,创新有时候来源于原有资源的一些重组。”

目前,市场对于外销的知识产权要求比较高,但是做内销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环境有待提升,对此,两位企业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苏志彬直言,全棉时代从最初的几乎没有人认为能成功,到去年双11卖出5亿的销量,让不少人感觉到棉柔巾的商机,从而也产生了非常多的单品模仿者。“这个时候要过多关注模仿者或竞争对手吗?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一个增量市场的竞争,它不是一个存量市场的竞争。”

苏志彬举例道,这个市场不断在膨胀、放大,棉柔巾的蛋糕在不断做大,大家应该努力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切分,“当所有人来使用棉花、推广棉花的时候,那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全棉时代,所以竞争对我们来说是这样一种认知。”

对于这个观点,朱为众颇为赞同,他建议企业把创新放在实践和速度上,“坚持自己的,你做纸巾我也做纸巾,但是看到全棉时代我就有信任,什么叫品牌,品牌就是信任。”朱为众认为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创设之路。

  银行机构如何进行赋能?

金融、科技、政策都是打通内外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很多深圳企业也想转型做国际国内双循环,必不可免对资金有需求,银行机构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赋能角色?

中国银行深圳河套皇岗分行副行长武陈晨抛出一组数字作为乐观的佐证:从今年1月-7月,深圳中行一共支持近千家外贸企业的融资业务,支持超过600亿元的贸易融资业务,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三成。毫无疑义,在金融重镇,深圳中小企业的“内生”转型有了更强动力。

武陈晨进一步阐释,不仅是中小企业拥抱数字化,目前金融机构也做了非常多的科技金融的转型。她表示,“之前大家都觉得银行是高高在上,做柜台业务有一个大玻璃很有距离感。但目前很多业务都已经线上化转型,大家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系统化的便利。”她分享道。

另外就是提升透明度,据她介绍,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很多部门,包括像海关、税局等已经进行了系统化的连通,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帮普惠小微企业提供信用化的信贷服务。

实际上,当前很多深圳的小微企业更多地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或者是最前端,不知道怎么去依照自己的信用解决问题。面对这个困境,银行也有解决方案。武陈晨表示,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可构建核心企业、银行、供应商(通常指中小企业),三位于一体的创新型供应链融资模型,借助核心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优化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融资方式,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专家说法

  制造业将成为 高附加值的产业

中小企业该如何揣摩好双循环的贸易政策,更快适应市场?站在政策专家层面,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也有自己的思考。

余宗良认为,现在我们对双循环的理解扩大内需说得多一点,其实双循环它能上升到统领性肯定是多方面全局全域的。他分析,与外贸不同,做内需还需要品牌、渠道、人才、供应链等一系列匹配工作,更考验企业家。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政府更多是大平台,不能替企业做选择。”余宗良认为,像目前的深莞惠一体化,其实也是解决资源循环配置的问题。

余宗良还澄清了社会和企业家的一个普遍误区:“我们一般提到中国的制造、中国的生产,马上跟低端劳动密集型画上等号,好像制造跟创新是没关系的。”他分析,我们一直讲微笑曲线,大家觉得微笑曲线两头是高附加值,制造是低附加值,实际上在下一轮的制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一个趋势变化,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跟现代服务业已经是密切相关了。他举例说明:“比如苹果手机,没有经过富士康,它也创造不出来,制造业也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

统筹:南都记者 张馨怡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张馨怡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