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喜琢:此次获奖是对罗湖医改的充分肯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0月16日        版次:LS05    作者:李榕

10月14日,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作为深圳医疗界的代表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获得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孙喜琢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虽然是个人获奖,实际上代表深圳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代表对罗湖医改的充分肯定。”

深圳精神是“开放包容、敢闯敢试”

谈及获得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孙喜琢说,“心情无比激动,这是我一生之中最高的荣誉,而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荣誉,得益于‘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以及政府的投入,居民的认可,才有今天的这样一个成效。”

孙喜琢介绍,来深圳只有6年半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在深圳市统筹规划,罗湖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践行了一个“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探索了一些办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这次获奖代表对罗湖医改充分肯定。

这是孙喜琢第一次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我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告诫我们,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强调民生时,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孙喜琢说,作为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民生事业,总书记讲话中提到要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而这也包括公共卫生产品。作为罗湖人,接下来要把罗湖医改不断深化,构建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老百姓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罗湖医改五年,居民健康素养持续上升

罗湖区在抗疫中的突出表现,正是罗湖医改成果的集中体现。

2015年,罗湖医改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改革目标,开启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率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推行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构建强大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创新教卫融合、医养融合和医卫结合。 

“重基层,强社康”是罗湖医改的重中之重,将基层的社康做大做强,让家庭医生来到每个辖区居民身边,是罗湖医改的最大成就之一。通过资源整合,医院集团加强了对社康机构的药物配备、检验检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消毒供应等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实现社康信息系统与医院检验、检查、处方审查系统互联互通,成功破解社康机构“少药没检查”的问题。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罗湖卫生健康系统近5000名工作人员坚守在罗湖抗疫一线,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口岸边检、高速卡口、交通站点以及兄弟区。罗湖医院集团的三家医院早早设立了发热门诊,对重点人员进行管控;罗湖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康医生并肩作战,充实到各防控一线进行小区硬隔离、终末消杀、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抽样。500余名家庭医生充实“三位一体”队伍,牢牢地守住了社区防控底线。

罗湖医改五年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3.57%提高至41.59%,社康中心诊疗占集团总诊疗量的比例已升至49.25%,传染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等发病率显著降低,看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不但获得了社会、患者的认可,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湖的医改也是深圳的医改。”孙喜琢表示,只有深圳这样一个城市给我们的机遇,才能诞生罗湖的医改。希望接下来能把罗湖的医改做得更加完善。“我相信未来,深圳在现在的高起点上,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实现总书记要求。”

  焦点

  解读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深圳做好四个重点

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是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医疗卫生涉及民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孙喜琢认为,目前既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确有需要继续改革创新的地方。

孙喜琢表示,要做好“以疾病治疗为核心”向“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彻底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医疗实力逐年提升,三甲医院的数量、床位数快速增加,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医生数也快速增多。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主要都投在医院,尤其是大医院的建设上。但同时,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慢病患者也快速增加,总人数近3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的85%,慢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目前的现状是医院床位越多,医院的患者也越多。2016年8月20日,习总书记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方针。十九大也明确提出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如何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孙喜琢认为:

1.重点在防。

“像小儿手足口病、水痘、青年人的结核、艾滋病等疾病,通过教育、个人健康习惯的养成和疫苗的接种等举措,完全可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孙喜琢说,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6月发布的报告《用较少的花费拯救生命》中指出,每投资1元在疾病预防上,就将在增加就业、提高生产率以及延长寿命方面为社会带来至少7元的回报,但是,我们还是把大量的经费投入到了疾病治疗上。

2.重点在基层。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区县疾控部门是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重点,是重中之重。投入要大、机制要顺、管理更要新。孙喜琢表示,“深圳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希望过5年能有大的突破。”

3.重点在防、治、管一体化。

“我们现在是以卫生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为中心,市民很难真正得到连续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的治疗。深圳市应充分发挥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5G技术建设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信息畅通的互动式健康管理平台,为破解健康管理信息壁垒提供深圳思路。”孙喜琢说,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深圳建立以市民为中心,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防、治、管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

不仅仅是信息,公卫、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政府管理、医疗机构管理都要以市民为中心,才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创新。

4.重点在全社会联动。

传统的观点认为,市民的健康是医疗机构的事,是医院的事,也就是医院能保命,这是错误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人类健康长寿7%取决于气候与地理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社会因素,15%取决于遗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所以,市民的健康重点在个人。健康素养水平是衡量某地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孙喜琢介绍,深圳市去年全市的平均水平为31.74%,还应继续努力提高,形成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健康素养水平。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要引导和规范市民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这是市、区两级政府的责任,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孙喜琢认为,这需要多部门联动。市民的健康不是单纯卫生部门的事,与农业、食品、居家、交通、体育运动等都有关系,各部门要一起共同努力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是创新体系必做的功课。

本版采写:家园报记者 李榕 本版摄影:家园报记者 胡可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