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风者 圳当时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商业科技特刊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31日        版次:LS01    作者:卢亮

当“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头顶40周年的光环,我们更希望回归这个话题:深圳为什么是深圳?

深圳并非一开始就是深圳,深圳的一大批明星企业和企业家们也不是天生的。他们在市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多重正向激励下,有了更多的机会成就伟大的事业。但是,这背后的驱动内核到底是什么?

最近,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圳资本市场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这也是40年里深圳资本市场和特区发展相互融通的最好见证。那么,到底是深圳成就了深交所,还是深交所成就了深圳?领悟了这个逻辑,“深圳经验”又将多了一道生动注脚。

曾经诞生了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第一家民营银行的深圳,被赋予了太多“敢为天下先”的标签。深圳金融在短短时间内,何以能够快马加鞭演绎“特区加速度”?

作为民营经济的沃土,深圳中小企业“靓女如云”,“国资”反而成为小众群体。那么,纾困民企、支持科技发展,深圳市属国企到底是如何手握“城之重器”,为民营企业开创良好生态?“大与小”的角色扮演中,深圳国企又是如何定位?

毫无疑义,不论是金融、资本、科创还是民企、国资、商业,在特区这片肥沃土壤上,各种“植被”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相融共生,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水土气候中都不多见。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具有经济社会学中特有群体危机意识,构成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深圳极大地压缩了城市成长转型的时间,40年时间经过多次转型衰退构成的由低向高快速升级,走向了世界创新城市的前沿。”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如是解剖深圳基因。

深圳精神背后的探索和解码,让步入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更彰显成熟魅力。实际上,40年的转型道路不平坦,一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经历了多个转型期,在摸索中走出了从数量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的道路,也让深圳经验显得更加宝贵。

在有识之士看来,深圳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身份再次成为新枢纽,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经验或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

这既是国人的厚望,也是深圳的责任。不论是大湾区还是先行示范区,都需要深圳新经验。这也让我们的这番透视,有了更立体而深邃的时代内涵。

南都记者 卢亮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