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调研讨论半年,市政协出具万字报告给出26条“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议

疾病监测研判待发挥雷达作用大数据共享治理仍需统筹强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12日        版次:NA01    作者:傅静怡

深圳市政协六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健全深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专题协商会。

昨天下午,深圳市政协举行六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健全深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专题协商会,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深圳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经过5个多月的调研走访讨论后,深圳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撰写了万字报告,并给出26条具体建议。

针对市政协的报告和市政协委员们的现场建议,市卫健委和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都给予了现场解答回应。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指出,要紧扣深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发力,通过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以及在着力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体现委员的责任担当。

  疫情通报

  连续176天本土零新增

截至8月10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65例(含境外输入42例),其中累计出院459例、病逝3例、在院治疗3例;累计发现无症状感染者48例,其中境外输入40例,目前正在医学观察2例。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介绍,迄今为止深圳实现了“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事件零发生、监狱等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企业员工零发病、本地疫情零输出、连续176天本土零新增”。同时,深圳的防疫实践也引发了国内、国际的持续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考察团、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等,对深圳的防疫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作为大型移民城市、口岸城市,深圳实际管理人数超过2200万人,人口密度“全国最高”,疫情防控面临着重大挑战。

  政协调研

  调研组提出26条具体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监测研判、完善地方法规

  委员建议

  市政协委员:应急预案被设为“机密文件”,公众无法支持和配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形同虚设”、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演练和动态修订机制……市政协委员、南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敏指出,虽然深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对中取得了成功,但面对常态化应急处置时仍有诸多不足,难以起到“救急”作用。

张敏介绍,《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于2014年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预案被定为“机密”文件。在此保密等级下,即使是直接参与突发公卫事件处置的卫生系统,了解预案的人也极少,更不用说向相关群体和社会公布。社会对预案无从知晓,就谈不上支持和配合,更难有主动性的应对举措。

与此同时,预案中的应对措施,多为宏观性描述。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各部门、社区、公众应该做什么规定不清楚,不同的事件应该哪些人到场也无明确规定。发生突发公卫事件时,把政府搬到现场的情况也不鲜见,领导几乎全部到场,既影响正常工作,也加重事件发生地的负担,并容易政出多门,影响应对工作效率。

  专家建议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近几年深圳医院数量大幅增加,但疾控机构却在减少

“深圳疾控系统在编人员仅为中编办发文规定中的每万常住人口疾控机构人员配置数的约1/3,公共卫生人员平均薪酬仅为医疗机构同职级人员的1/2~2/3。”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铁建在会议上提到了深圳市疾控系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冯铁建说,近年来深圳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医院和医务人员数量均大幅度增加,但疾控机构和人员编制数量不升反降,严重制约公共卫生事业和疾控工作质量水平提高与改善。公卫人才社会地位、职业荣誉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低下,自我提升动能弱化,人才成长和吸引内生动力不足,致使高端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干不欢留不住。

与此同时,疾控机构也有职能定位不清、权责不匹配的问题。疾控系统在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安全中的法律地位和战略地位不明确,机构性质、职能定位欠清晰、管理能级低,与现代公共卫生治理系统和能力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在传染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只有询问、劝导权,没有调查权、处罚权、相关物资临时征用权,责、权、利不对等,缺乏履行职责的法治保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因此,他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强化疾控机构在公共卫生监测、调查、样本采集检测、评估评价、数据获取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规范制定权、处置权、督导检查权、独立调查权、相关信息通报和发布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行政紧急权等。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若传染病再次暴发,深圳负压病房现有储备或不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磊则说,感染性疾病资源配置和救治水平有待提高,以及高层次临床医学和研究人员储备不足。

根据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市范围内仅市三医院等24家医院拥有三区两通道感染病区,仅33家医院具备隔离病房条件;具备负压病房1108间、负压隔离病房1108间,在重大疫情暴发流行等紧急情况下具备改造为隔离病房条件的有1369间;传染科病床仅661床、结核病科仅136床、预防保健科仅63床。

刘磊说,深圳负压病房储备较其他城市具有优势,使深圳在疾病救治、疫情防控工作中赢得了主动权,但现有存量可能难以抵抗重大新发传染病再次暴发的风险。

与此同时,刘磊还指出科研设施及条件有待提高。目前,全市有市三医院和市疾控中心拥有P3实验室,疫情期间在临床科研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全市P3实验室规模较小,尚未配套大动物实验室,当研究进入到大动物试验阶段时不得不前往其他省市排队等待试验,从而影响实验进度。另外,缺少新发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大体解剖室和手术室,严重影响对新发及重大传染病的病理学研究和临床治疗。

  部门回应

  实现核酸检测能力常态化,应急状态下将提升至日检测80万人份水平

针对调研组和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应急办都进行了回应。

市卫健委:

下一步严防秋冬季疫情,要着力提高核酸检测等能力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表示,今年以来市卫健委推动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立法工作,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等建设,推动实施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建设、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和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以及医疗卫生设备更新等项目,启动全市公共卫生战略物资生产储备基地建设,联合开展疫情防控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项目论证。

接下来,深圳还要以严防秋冬季疫情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隔离医学观察、物资储备等五个方面的应急备战能力,实现核酸检测能力常态化,提升到每天可以检测16万人次,应急状态下可提高到日检测80万人份的水平,流行病学增加到600人的流行病学队伍。

罗乐宣介绍,下一步还要优化常态化防控救治机制,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以法治化建设为保障,配合市人大出台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健康条例,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市应急管理局:

大数据治理、信息化支撑方面都有待加强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延奎则说,此次疫情过程中,应急管理部门参与全市的疫情管理工作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感受到公共卫生的指挥体系下需要强化统一的指挥,分级响应的工作机制。

在市政协委员们提到的预案管理文本化方面,王延奎回应说虽然做了大量的指引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实战性和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在政策制定方面,王延奎也表示数据仍有壁垒,数据共享、数据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精准性不断需要调试,需要对大数据治理进一步统筹强化。

  部分建议

健全常态化的公卫应急指挥顶层设计。将此次应急指挥顶层设计常态化制度化,明确一级二级响应下的指挥架构。

出台公众版公卫应急预案。专业版应该向职能部门开放,公众版应降低公众面对突发公卫事件时的恐慌。

加强公卫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增加全科医生、公卫人员数量,推行公卫及临床医务人员双向培训,激发疾控中心的科研活力。

完善公卫检验检测和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二级以上医院相关检测设备和人员投入,提高二级以上医院病原体检测能力。

提高公卫监测预警水平。借鉴香港的经验,组建“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数学模型学”研究团队,准确侦测传染病暴发源头。

完善疫情信息收集、上报和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构建筛查规则引擎,提升传染病早期筛查和临床预判能力。

强化农贸商超等场所的安全监管。大力推行“智慧监管”,高度关注农贸批发市场和生鲜商超食品安全。

完善应急医疗救治网络体系。要构建多层次传染病救治体系,建立分级分层应急医疗救治机构信息库。

加大医疗救治基础设施投入和资源准备。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应该增建负压病房。

补足科研攻关的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持短板。加强医院、高校教学及科研能力建设。

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市场对接。引导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建立多维数据融合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打造数据汇聚平台,提高评估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