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双区”版图上瞭望 深职院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29日        版次:FT03    作者:朱倩

以改革创新立校,与产业同频共振,27年中,深职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华为ICT学院学生正在上实训课。

紧跟国家发展步伐,依托城市丰沃资源,以改革创新立校,与产业同频共振,27年中,深职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站在“双区”驱动的时代背景之下,深职院如何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做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校企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招生、共同‘走出去’,”深职院党委书记、校长杨欣斌告诉记者,“基于‘九个共同’的校企融合,成为深职院立足深圳区域优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职密码’”。

  校企融合 破解产教“两张皮”

疫情之下,2020年被外界称为“最难毕业季”,但是对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简称“ICT学院”)的毕业生而言,早在今年年初,华为就来到学院提前下手“抢人”。“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深职院的校企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同,才会在它需要人才的时候找上学校。”深职院副校长马晓明说。

尽管与华为合作的高校众多,不乏985、211等名校,但它却格外看重一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华为不仅连续4年在这里校招,每年招毕业生数十人,今年疫情期间,更是提前到学校招人。而在14年前,深职院通信技术专业却面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艰难困境。

“2006年,我们就要求每名学生都要考一个跟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但好多应届毕业生反映,应聘时很多企业对他们的职业资格证看都不看。”马晓明时任学校通信工程系主任,他深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也随之变动,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考试内容由于更新不及时,滞后于产业发展。

马晓明清晰记得,当时要从事无线通信终端维修,需要考取专业证书,但是用于考试的一款手机,却是企业两年前就已经停产的机型。一位内地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对现状充满疑虑:为什么通信专业办着办着就办成了一个电话机专业,为什么最后毕业的学生都到企业去生产电话机了?“这也是深职院在当时谋求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已无法满足信息通信产业对于人才的深层次需求。”

就在同一年,深职院开始筹划与华为的合作。马晓明说,双方共建ICT专业、共建课程、共育人才,通过书证一体的教学改革,实现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课程精准对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学生毕业时拿到毕业证、行业权威专业认证两个证书。

2008年,深职院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华为合作授权培训中心,2011年建立了全国首个华为网络技术学院,2014年建立了全国首批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至此,深职院与华为牵手,把工程师内训体系引入到职业教育中,建立了一个既符合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又融入产业先进技术的教育教学标准。

按照华为的HCIE认证标准,深职院对ICT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几乎将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推翻重建,从通信设备制造,更多地面向通信工程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契合了国家当时倡导的通信行业大发展的需要。同时,深职院还引入了工业级的实训环境,淘汰早已过时的实验箱,让学生们在学校实训过程中,就进入到真正的企业在网运行环境。

在与华为携手的第十个年头,2018年,学校申报的《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现了广东省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零的突破。

深职院与华为的合作只是学校深耕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为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深职院支持每个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需求和关键技术,联合1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所特色产业学院,形成共建共享、稳定持续的合作模式。目前,学校先后联合华为、天健、裕同、平安、阿里巴巴、比亚迪、大族激光等企业,已建成特色产业学院12所,通过产教深度全面融合,培养世界一流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智能时代大国工匠

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以打造智能时代大国工匠培养摇篮为办学愿景,全面加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引进专业技能高端人才、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开设“工匠精神”专场讲座、“知名企业家”讲坛、搭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平台等方式,培养师生“匠人之道”。

深职院药学专业率先引进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徐良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徐良与技术支持张慧娟两位技能大师走进药学专业课堂,为药学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带来“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生产”“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污染与交叉污染”等制药领域一线应用专项技能知识。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则与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深度合作,依托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显著的人才优势和强大的科研平台,积极推行“科研反哺教学”,采取“四室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工匠型人才。现已有超60名学生参与15项创新工程,4项广东省“攀登计划”,6项科研项目,获得2项全国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9项广东省“挑战杯”等奖项,发表8篇SCI,16项专利。毕业生待遇高,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实施专业动态调整等机制,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据深职院教务处副处长卿中全介绍,学校将产业需求、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数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倾斜资源,对发展后劲不足的专业进行预警或减招、停招,鼓励新兴专业方向独立招生,倒逼传统专业“老树开新花”。

据统计,近年来深职院已停招微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9个电子信息产业传统专业,为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发展需求,近五年新增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5个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专业。目前,学校共设置专业79个,超过80%的专业围绕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2020年,深职院将新增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2个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示范专业12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31个、广东省一流院校高水平建设专业12个。

  科研成果以应用研发为导向 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不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深职院坚持“应用研发”的科研方向,其科研实力在广东省高校排名中位居前茅。学校重点聚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服务,建立了一批专业“交叉融合”,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和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体制机制。

深职院科研处处长刘冬表示,学校的科研业绩成果也体现出鲜明的职业院校特色,2018、2019连续两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其中技术研发经费占60%以上,横向项目经费占40%以上),获专利授权1860余件,分别名列广东省100多所高校第19和第7名。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00项,名列省高校前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深职院携手华为、招商局、比亚迪等优秀企业,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经验与模式推广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开拓海外市场,并在马来西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和德国等4个国家建立5个培训中心。其中,尤以在世界职业教育强国——德国开设培训中心具有重大的象征性与实质性意义。

目前,深职院已与30多个国家的16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打造职教界的“达沃斯论坛”,还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创新中心。

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27岁的深职院,它们都以改革创新为灵魂,以追求卓越为使命。站在“双区”版图上瞭望,深职院作为一所有实力、有使命、有担当的现代化学校,与社区握手,与城市融合,造福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在全新的时代,在各自跑道上,一起开启崭新的征程!

统筹:朱倩  文图:朱倩

制版:柯晓明 邓诗君 黄永文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