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深圳市政府出台重磅文件支持光明科学城建设,包括10个方面31条具体谋划

光明科学城发展路线图出炉,一批民生工程将落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4月15日        版次:NA02    作者:陈蓉

大科学装置区鸟瞰图

昨天,深圳市召开光明科学城新闻发布会。

深圳光明区迎来了“高光”时刻,不仅喜提光明科学城两周年“大礼包”,更将迎来一批重大科学装置和民生工程落地。日前,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包括10个方面31条具体谋划,这是继深圳市被确定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后,作为其集中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迎来的首份具体建设文件。

昨天,深圳市召开光明科学城新闻发布会。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代表光明区委区政府郑重表态,《若干意见》的出台,是一本宣言书,也是一份军令状,为光明科学城未来发展吹响了冲锋号,提供了路线图,也为光明区未来的发展腾飞插上了翅膀。

“从无到有”,由市级战略一跃成为国家战略,并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要怎么建?光明区将迎来什么重磅利好?哪些领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明科学城怎么建?

三步走“大目标”公布

提到光明科学城,绕不开几组数字:99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六成以上、“一心两区”“一主两副”。而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性,见诸国家、省、市多份重磅文件。对于深圳而言,光明科学城更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的集中承载区。

去年4月4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明确深圳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自此,光明科学城进一步的具体建设工作就颇受关注。日前深圳市发布的《若干意见》,分十个部分、31条具体任务,系统谋划部署,揭开了光明科学城的神秘面纱。

具体而言,《若干意见》共十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强规划管理和空间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等内容。

统筹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据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介绍,根据相关规划和要求,初步确定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分三步走:一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成为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学城如何突围?

充分突出地域特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布局

据悉,《若干意见》充分借鉴了美国北卡三角科学园、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格勒诺布尔等世界主要科学城,以及国内一些重要科学城的建设经验。

被誉为中国“创新之都”的深圳,如何加快建设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光明科学城如何充分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突出地域特色,发挥产业创新能力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重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布局,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

《若干意见》提出,建设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孵化以知识产权输出为主的高附加值科技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建设或引进一批世界级的创新验证平台,建立一批功能性、普惠型新型基础设施及中试平台,组建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开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此外,光明科学城将重点围绕5G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支持企业联合研究机构和行业上下游共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光明哪些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

重点围绕信息、技术领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若干意见》提出,光明科学城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专门机构谋划建设标志性、稀缺性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建设一批产业专用实验线站。未来符合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则上应落户光明科学城。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光明科学城将围绕重点领域、交叉方向,兼顾科学研究和产业培育,建设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高端仪器设备中心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相互支撑的创新链条。

此外,针对现有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光明科学城将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支持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中国计量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落户在此。同时,建设若干所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加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如何形成自身“造血”机制?

创新提出推动“沿途下蛋”模式落地实施

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投入非一日之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如何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是光明科学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此,光明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推动“沿途下蛋”模式落地实施。

“沿途下蛋”模式是指,光明区将围绕大科学装置,配套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共性技术平台等,引进培育孵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企业,建设以科研经济为主导新型产业园,实现设施建设“沿途下蛋”。

同时,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等《若干意见》中明确的3个重点学科发展方向,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产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光明的产业引领力和竞争力。

在今年光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光明区亦提出,将创新与转化深度融合,将“沿途下蛋”作为基本导向,系统性地思考谋划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促进和保障等制度,探索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打通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创新成果孵化、到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全流程渠道。

同时,明确重点和方向,更加聚焦应用基础研究,土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三大主攻方向,在市场需求的最前沿催生创新成果,在科研创新的第一线迅速应用和转化,通过大规模的产业应用正向回馈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的、富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打造“不一样出彩”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

看点

2050年,光明科学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

借鉴国内外知名科学城建设经验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提出“沿途下蛋”模式

梳理四大民生焦点,全面呈现光明区民生重磅利好

  数读光明科学城进展

两个主要规划:《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指明定位目标;《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大片区土整,采用集中攻坚的方式完成了科学城启动片区、核心大装置片区、科教融合区土地整备任务,两年整备入库土地19平方公里。

两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今年9月份一期将建成,未来规划两万人的规模。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8000-10000人的规模,将在今年开工建设,同步招生,首批研究生将在深圳的过渡校区进行培养。

六大装置,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这两大装置已经进入了主体施工阶段,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第二批科学装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七个平台,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国家电动汽车企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两院三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环保和光伏两个国家检测中心通过了验收。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已经确定

落户光明。

  四大民生焦点 民生“大礼包”公布,将全方位提升光明区城市功能品质

处于深莞交界处的深圳市光明区,在人们的既有印象中,曾经是一片农场,发展相对滞后。近两三年来,一场由内到外的蝶变,正逐渐颠覆人们对光明的既有印象。如今,地铁6号线、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中心区、光明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高歌猛进,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以“科学城速度”刷新人们对光明的认识。

4月9日,光明区召开了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集体学习《若干意见》,对《若干意见》逐句分解形成任务分工表,明确了八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审议通过了《光明区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2020年工作方案》,正在抓紧制定落实《意见》的三年行动方案,确保光明科学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4月14日深圳市召开的光明科学城发布会上,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和区长刘胜还带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大礼包”,将全方位提升光明区城市功能品质和服务能级。南都记者从公共配套、交通、住房、教育、医疗五方面进行了梳理,全面呈现光明区民生重磅利好。

焦点一:构建深港“半小时生活圈”

除了“光明三宝”,“远”是深圳市民提及光明区的高频词汇。这其中,综合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的缺失、城市路网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对此,《若干意见》用整整一部分介绍,将打造光明城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建设。

打造光明城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建设,协调广铁集团增加光明城站列车停靠班次,重点增开早晚高峰期到香港、福田列车班次,2020年底前实现每天通往香港的停靠列车不少于5对。积极争取将深广中轴城际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推动深莞增城际线在光明科学城设站。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进轨道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线路开工建设,推动轨道18号线光明段、轨道26号和29号线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开展轨道30号线延伸到光明区的规划研究。

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加快沙坪大道、新公常路等骨干路网规划,推进外环高速、公常路下穿改造、光侨布龙连接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工作。

如今,广深港高铁光明站捷运化班次达到了29趟,有助于光明的交通地位的提升。从光明城站乘车32分钟可到达香港西九龙火车站,29分钟可到达广州南站,从光明城站到市民中心福田站只要16分钟。赣深高铁预计明年建成通车,地铁6号线将于下半年通车,6号线支线、13号线北延段等也力争今年动工建设。龙大高速、南光高速将进行市政化改造,市民往返于福田、南山、香港、广州等地将更加方便和便捷。

换言之,光明区即将构建深港“半小时生活圈”。

焦点二:打造国际化高端城区形态

吸引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完善的城区配套。从全市范围看,光明算是后发地区,目前还看不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光明也是全市少有的几个还未开通地铁的区域,辖区本地与外来人口严重倒挂,居民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商业配套较市区落后。

对此,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科技馆建设,支持光明小镇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旅游小镇,高水平建设科学公园、森林运动公园、欢乐田园。建设国际化街区,集聚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多元融合学术氛围,打造创新氛围浓厚、文化魅力彰显、生活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科学城。

值得欣喜的是,光明商业配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根据今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光明首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大仟里开业,营业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龙光玖龙台、星河天地、乐府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正在建设,希尔顿、万豪等酒店签约进驻。此外,还有升级改造25个农贸市场,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引进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在光明开设一级支行。同时,迳口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河心路、红木小镇等经济示范商业街区完成改造设计。

焦点三:努力实现教育医疗双突破

深圳的民生事业,最大的短板在于医疗、教育。因此,加大教育和医疗投入,不仅是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需要,更是民生所呼。对此,光明区提出“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区域医疗卫生高地”。

教育方面,采取直接办学或委托办学方式引进1—2所市直属义务教育高质量学校,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化)学校,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引进一批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名团队,提升光明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医疗卫生方面,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创建三甲医院,先行先试国际化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

焦点四:加大人才住房筹集力度

“来了就是深圳人”。据媒体报道,自2016年放宽落户政策以来,深圳市每年新增人口都超过了30万。2017年称得上是个“爆发”之年。这一年,深圳户籍人口达到43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0万,增速达11.3%。预计到2020年末,户籍人口将超过600万人。这其中,“人才房”政策颇有助益。

《若干意见》提出,加大人才住房筹集力度。通过规模化租赁拆迁存量用房,灵活配租给予经认定的高端或紧缺人才,给予改造、租金补贴等支持。提高光明区人才住房配建比例,位于光明区的市级保障房房源优先向光明科学城人才倾斜。

“去年我们筹集了公共住房超过1万套,到2021年,我们将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住房2.27万套。”王宏彬在发布会上提出了光明人才房建设的“小目标”。

此外,光明区还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基础平台集约化建设,构建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率先实现5G商用网络全覆盖,推进NB-IoT建设试点。推动科学城运行数字化、智能化,开展“一站创新创业”试点建设,建设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智慧生活服务设施,全面普及智能化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

  采写:南都记者 陈蓉 摄影:南都记者 顾威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