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海上看深圳”航线拟延长 被指将严重影响深圳湾生态环境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引争议,多名环保人士提出将影响候鸟栖息等焦点问题 市交通运输局称该项目环评报告仍在公示,将根据意见反馈作进一步研究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27日        版次:NA02    作者:张艳丽

1月14日,深圳湾海域。

“海上看深圳”邮轮航线延长,或将影响深圳湾候鸟栖息地?日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提出因“海上看深圳”游船旅游项目需要,预期在深圳湾开辟一条宽120米、底标-3.1米的航道,因此工程将疏浚至深圳人才公园。一纸文件迅速引起热议,多名市民及环保界人士提出反对意见。3月25日晚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回应称,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所在区域不属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区,并将在公示期内根据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对该项目作进一步研究论证。

然而,该回应并未平息舆论争议,有关工程范围是否穿越红线区,与现行海洋开发利用条例是否相符;航线延长将与部分候鸟觅食区重叠,会否影响候鸟栖息;疏浚清理海底淤泥,邮轮行驶加大海浪冲击,是否会破坏红树林生长环境;近50公顷疏浚范围内,底栖生物全部死亡能否恢复;福田红树林下淤泥中重金属偏高,疏浚二次开挖会否造成重金属污染等焦点问题,仍在舆论不断发酵。

3月26日,就前述五大质疑,南都记者向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函求证,但截止记者发稿,上述单位并未予以官方回应。

需要疏浚的用海面积约48.4386公顷

在深圳湾公园B、C两区之间的流花山下,海岸线的一个小小几字形凹陷,带来了两侧宽广的潮间带,每当潮水退去,青脚鹬、白鹭、鸬鹚、凤头潜鸭甚至黑脸琵鹭等鸟类就会来到这片滩涂上觅食。而这里,也因此成为深圳人才公园一处难得的观鸟点。然而,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日前公布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报告》)中,这里成为了人才公园码头意向选址地。在此将新建码头,以供“海上看深圳”游船旅游项目深圳湾大桥内侧延伸航线停泊游船。

同样因“海上看深圳”游船旅游项目需要,深圳湾还将开辟一条宽120米、底标-3.1米的航道,需要疏浚的用海面积约48.4386公顷。

拟从蛇口邮轮母港延伸至人才公园

据了解,该航道将重点服务的“海上看深圳”项目早在2017年9月30日即开运营。航线从蛇口邮轮母港出发,途经SCT码头、深圳湾跨海大桥,再返回蛇口邮轮母港,全程约10海里,航行时间约100分钟,SCT码头、双玺酒店、蛇口渔港深圳城市景观均在其观光之列。

《报告》指出,现有航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现有航线没有全面展示深圳湾大桥以东的深圳人才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城市亮点,无法全面展现深圳市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形象;二是现有航线夜景未形成景观带,沿岸景观工程还在推进建设中,夜景观光平均载客数低于白天班次;三是营运船舶不专业,现营运船舶非专用游览船,且无专用娱乐休闲设施,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拟将航线从蛇口邮轮母港客运码头延伸至人才公园。《报告》中描述,航道建成后,途中可眺望人才公园及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大部分区域,以满足游客全方位“海上看深圳”需求。

“这个工程辜负了深圳人对每年10万只候鸟的承诺”

深圳市民如何看待这样的全方位“海上看深圳”项目?3月25日下午,南都记者来到深圳人才公园,尽管疫情还未完全消散,但已有不少市民戴着口罩漫步来此,三三两两的跑友不时戴着口罩穿梭其中。在南都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多位市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工程辜负了深圳人对每年10万只候鸟的承诺。”来此与女友约会的市民小张向南都记者表示,由于家住附近,深圳湾一带是自己和女友最钟意的约会地,尤其是每年的候鸟季,虽不是观鸟爱好者,但以群鸟为背景,光是约会也觉得浪漫。“如果日后这里改为观光码头,这份深圳独一份的浪漫就很难再续了。”

在网上,这样一份《报告》也引发了不少深圳市民和环保人士的争议。深圳湾候鸟栖息地被破坏、底栖生物被牺牲、红树林生态环境受影响,是被频繁提及的问题。有市民在网络上发言称,一旦工程建成,目前深圳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亲海体验,必将遭到破坏。

争议1:生态红线之谜

穿越两大红线区,是既有航道的疏浚还是航线延长后的新建工程?

3月25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回应称,根据《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所在区域不属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区。这一结论也引起了深圳很多环保人士的质疑。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的批复》(粤府函[2017]275号),全省划定13类、268个海洋生态红线区。南都记者看到,《报告》中也以专章的形式论证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影响。《报告》表示,项目穿越了深圳湾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深圳湾重要滨海旅游区限制类红线区,并且周边海域还分布有珠江口重要河口生态系统限制类红线区、内伶仃特别保护海岛限制类红线区、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类红线区等四个红线区,距离最近者仅为4.3km。

依据深圳市相关要求,上述两个项目穿越的限制类红线区分别以海湾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红树林等内容为生态保护目标,管控措施不仅明令禁止围填海,更是要求不可从事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开发活动,保持海底地形、海洋水动力环境的稳定。

《报告》既已明确表示项目穿越了两个限制类红线区,又是如何得出项目符合相关管控的要求的结论?

《报告》表述称,深圳湾航道在《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颁布前已存在,属于既有航道穿越深圳湾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本次疏浚是针对既有航道水深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进行浚深。由于施工影响具有临时性,并具有可恢复性,对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的基础上,本项目建设符合以上限制类红线区的管控要求。“就此而言,本项目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是相符的。”

换句话而言,《报告》得出的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是相符的结论,是建立在“既有航道”、临时施工可恢复、造成影响能补偿的基础上的。

而《报告》在概述中又明确提出了“延长”之说,表示“海上看深圳”游船旅游项目“启动了向深圳湾大桥内侧延伸航线的研究”,规划航线将延伸至红树林生态公园,“规划航线区域尚无系统的航道满足新建船舶的航行要求,为满足深圳湾旅游特色航线一期的实施,启动特色航道一期工程,并根据船型对航道进行浚深,优化航线区域水深条件”。

究竟是既有航道的疏浚还是航线延长后的新建工程,看起来成为了该工程项目是否合法合规的基础。记者了解到,深圳湾航道从蛇口港区到深圳河口,全长17km,为300吨级沿海航道,属广东省深圳航道事务中心维护管理的公共航道。《报告》表示,本次建设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为前述航道的部分航段。拟建设航道线路从蛇口邮轮码头出发,经深圳湾大桥北通航孔至深圳人才公园对出海域。

争议2:是否影响候鸟栖息?

环评缺少对鸟类及栖息地动态影响的专业评估,航线覆盖候鸟觅食区

“整份环评报告没有评估项目对在深圳湾越冬的水鸟的影响,这是报告的缺失。”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执行秘书长马海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提出,无论航道路线如何设计,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周边区域的鸟类,“这里是一整个大区,整片的候鸟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不只是马海鹏,诸多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人员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专家告诉记者,保护区最关注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鸟类影响的评估。“无论是栖息空间的侵占,还是食物的破坏,以及运营期间油污噪声光污染对鸟的影响,都没提及,也没有任何的鸟类保护措施,因此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报告。”

红树林基金会(MCF)副秘书长李燊指出,因为不同鸟类觅食所需要的水深和食物种类存在差异,深圳湾公园B、C区一直往东到深圳河口甚至深圳河河道,都是候鸟觅食分布区域。鸬鹚会在50厘米或更深的水域觅食,黑脸琵鹭等大型涉禽会在20—40厘米水深觅食,深圳湾数量最多的鸻鹬类水鸟会在潮水退去的5-10厘米的潜水或裸露的滩涂上觅食。“一期以及设想中的二期航线,把候鸟觅食区域全覆盖了。而且,邮轮出没本就会影响候鸟在此生活。”

由于环评报告中缺乏对鸟类及栖息地动态影响的专业评估,李燊认为目前很难预估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但他提到,疏浚工程将大量扰动滩涂,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这对在深圳湾滩涂觅食的鸟类而言,会有直接影响,而今年9月候鸟返回深圳湾后,它们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将产生何种反应、存在多少负面影响尚未可知。建议进行淤泥疏浚的模型推演,做长时间的论证。”

争议3:红树林将受影响?

疏浚工程或改变红树林生长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候鸟之外,多名环境相关人士也都表示,这一疏浚工程或将改变红树林生长环境,对红树林造成负面影响。一名自然保护地研究专家称,红树林最需要合适的滩涂高程(泥滩的高度),而《报告》里缺乏淤泥深度的数据。“据了解深圳湾航道的淤泥深达十米左右,而且是一个整体,清理航道也势必会影响航道两侧滩涂,进而导致红树林区域的滩涂也下降。”这名专家认为,这样的结果将改变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使得红树林受到严重影响。

海浪冲击,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一个焦点。李燊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此次工程疏浚量大,“航道的开辟可能会加大海浪的冲击,不仅如此,航道未来的运行也会对岸线冲刷产生影响”。李燊认为,频繁的海浪冲击将会破坏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红树林是深圳为数不多的原生自然财富,深圳人本身对红树林也有特殊情结,保护红树林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航道疏浚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李燊提出,未来的航道运营后的日常管理、航道安全等内容均应考虑在内。“游船类旅游活动带来的人类垃圾、机械油污、噪音等污染是否也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这些也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论证。”今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拟发布《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公示,其中就有福田红树林。在马海鹏这些环保人士看来,这本来是一个越来越向好的信号,意味着红树林将越来越受到保护与珍视。在《报告》公示后,马海鹏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太突然了,不知道深圳湾这张生态名片会不会被破坏”。

争议4:底栖生物破坏是否可逆?

底栖生物受重创,生态环境损失能否通过适当的环保措施来缓解直至消除要打问号

造成影响能补偿,是《报告》得出的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相符结论的另一前提条件。而南都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该工程建设对周边生物带来的影响,并非人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能够补偿”。按照《报告》估算,13.33吨底栖生物、136.22吨游泳生物和21900尾鱼苗将因该工程建设而受损。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疏浚工程作业改变了生物的原有栖息环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少量活动能力强的底栖种类逃往别处,大部分底栖种类将被掩埋、覆盖,除少数能够存活外,绝大多数将死亡。”对于受工程建设冲击最大的底栖生物,《报告》中有如上表述。在《报告》第六章中,对该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得更为具体。该部分《报告》表示,疏浚作业施工海域底质环境将彻底改变,大部分底栖种类将被掩埋、覆盖,除少量能够存活外,绝大部分种类诸如贝类、多毛类、线虫类等都难以存活。《报告》在此处强调,“而且上述影响是不可逆的”。

但同时,《报告》也坚称,以上生态环境损失,可以通过适当的环保措施来缓解直至消除。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环保人士指出,深圳湾是淤泥质的海滩,质地松软,航道疏浚后,需要定期疏浚。“报告中也缺乏对定期请淤的时间周期的论证,无法评估周期内环境恢复情况是否能真的达到消除影响。”该环保人士向南都记者指出。

除了底栖生物,自成一套食物链的海洋,还有诸多动植物也将受到该项目海上施工的不良影响。施工海域内的局部海水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从而使溶解氧降低,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减少,会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浮游动物数量也相应减少,从而间接导致以这些浮游生物为食的一些鱼类等由于食物的贫乏而导致资源量下降,以捕食鱼类为生的一些生物,也会由于低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而难以觅食;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可以阻塞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其呼吸困难,严重的可能会引起死亡,渔业资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争议5:会否造成海底重金属污染?

研究显示红树林保护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占比偏高,疏浚工程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

如果说对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幼鱼幼虾的影响假以时日可恢复如初,与鸟类、红树林的栖息、生长地尚有距离、影响有限。但就疏浚工程本身所在的海域——深圳湾而言,深埋海水之下的海底淤泥,还隐藏着另一安全隐患。

《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7月发表的一篇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的论文指出,深圳福田红树林受城市化和工业影响,污染程度较严重。

一些研究对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处于中偏高水平,综合污染指数达到”较高污染“等级。

前述自然保护地研究专家向南都记者表示,《报告》中缺乏对深圳湾这些富含重金属污泥的调研数据以及由于疏浚工程造成的再次释放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分析。他表示,很微量的重金属都有可能导致底栖生物以及水生生物的生理习性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死亡,而这些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都是鸟类重要的食物,“一旦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将会对深圳湾的候鸟带来巨大灾难”。

  声音

旅游业人士:

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路线

建议由专家组综合评估生态环境效益

这样的旅游开发项目,对深圳来说,真的是必要的吗?李燊表示,自己曾经坐在科考船上在深圳湾远眺过深圳,“这种视野很有距离感,实际上深圳有更好的夜景观测点,塘朗山和莲花山都不错,建议可以请更多景观专家进行评估”。

而在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看来,“海上看深圳”,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对深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旅游路线。“从海上看深圳,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震撼的大视角,也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座城市的海洋禀赋。”宋丁称,自己十几年前就曾建议,应该充分利用深圳湾的景观和资源发展旅游。

但宋丁也指出,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产业链的领域,生态环境效益是在决定启动一个项目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此次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他认为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由专家组对片区整体资源综合评估后,再考量航线是否需要改动,“要守护珍贵的红树林,但红树林保护和旅游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倘若经过评估,此航线确实可能对候鸟栖息地产生影响,应该如何处理?宋丁认为,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这个项目,“可以根据专家的评估结果,再从旅游的角度进行调整,尽可能地规避破坏,或者采取一些补偿类措施”。

市交通运输局:

拟采用电动环保型观光船

航道运营时将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措施

针对市民及环保界人士提出的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也于3月25日进行了回应,称为进一步减少航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建船舶拟采用2000吨级电动环保型观光船,乘客定额350人,营运航速14节。采用混合动力电推系统,以全新的“零排放、零污染、超低噪音”环保模式运营,船舶噪音控制为60dB,在深圳湾相关水域完全采用电池电力推动,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航行过程中,将严格执行垃圾、污水全量收集措施,严禁固体及液体污染物海上排放。船舶灯光可视距离将限制在1640m 以内,航线距滩涂或无滩涂区域岸线距离大于800m。同时,将根据季节动态调整航船运行时间,如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将原定于16:00的运营班次适当延后,以避开鸟类活动活跃期。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目前该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在该局网站上公示,公示日期从3月19日起至4月2日(十个工作日),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意见建议。下一步,该局将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环保要求,根据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对该项目作进一步研究论证。

统筹:南都记者 孙雅茜

采写:南都记者 吴灵珊 孙雅茜 张艳丽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