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建立深圳工研院、联合大学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多名省人大代表关注深圳高等教育,希望多建一流高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16日        版次:NA02    作者:傅静怡

  2020广东省两会之深圳落地

过去20年,名校高端资源不断涌向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根据深圳《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市。

补齐高等教育的短板,对于深圳来说依然迫在眉睫,南都记者发现,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不少省人大代表关注深圳建高校问题。有代表建议深圳要设立工研院,有代表建议深圳需要创建联合大学,还有代表表示建议省里支持深圳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

实现核心技术成果产品化

建议成立“深圳工研院”

“深圳众多的基础研究机构体现了深圳的科技创新实力,但是纵观所有基础研究机构的发展规划,其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进而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链条仍不够清晰。”省人大代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目前每个基础研究机构均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自行设计和部署了下游产业化出口。

然而,基础研究机构受到自身体制机制的限制,只能从技术层面站在产学研全链条的角度来规划,规划路径主要把核心技术从概念变成产品。对于基础研究机构来说,只要经历了将科技成果交给社会企业,这个过程就意味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嵇世山提出,这种模式下基础研究机构只擅长完成某项技术的探索并拥有核心技术,在实施基于核心技术的成果产品化、企业化落地过程中显得茫然、随意、无章可循、可控性差,无法与深圳的战略发展和产业布局主动形成供和需的默契结合。

为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嵇世山提出,深圳需要一个上游衔接基础研究机构成果、下游衔接高新技术企业的载体来协助政府转化路径中的后几步环节,达到政府大规模投入的最终目的,建议成立“深圳工研院”,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深圳市产业发展布局,统筹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和企业落地。

嵇世山建议,这个深圳工研院可以作为市政府设立的专业机构,统筹深圳市已经布局和未来重点发展的重大原始创新技术、重点行业卡脖子技术、产业前瞻技术等重大需求中所涉及的中试放大和最终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打造立足深圳、服务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创新基地,成为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联合名校建校区存诸多问题

建议建一流的“深圳联合大学”

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另一方面也有省人大代表指出,深圳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高校,因此建议支持深圳创建深圳联合大学。

省人大代表、遨优动力集团执行总裁饶睦敏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深圳高等教育事业的短板,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相适应。

目前深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靠引进国内外大学为主。已引进的著名高校包括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这还不包括已经和深圳签署协议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另一方面,深圳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新引进多家国内外著名高校,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

饶睦敏指出,对于深圳来说短时间新建一所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很难,目前深圳主要靠联合国内、国际名校建设国际校区、邀请国内著名大学建设深圳校区,存在学科重复建设、单校区建设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综合性不强,存在多而不强等问题。

因此,饶睦敏建议,广东省教育厅重点支持深圳市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根据现有各名牌大学深圳校区资源,创新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和制度的先行先试,选择合并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联合大学,形成具有创新的多种特色校园、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的联合大学。在深圳联合大学的框架下,择优重新整合已经和深圳市共同建立各高校合作校区,整合优势学科,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具有多种特色校区的联合大学。

突破管理体制限制

建议深圳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提到,深圳还要高标准筹建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结合省人大代表提出的深圳工研院、深圳联合大学,省人大代表们也在呼吁深圳多建高校、多建各式各样的高校、多建自主高水平高校。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党委书记朱广保则说,建议广东省支持深圳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深圳全市现有高校14所,共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0.5万人。为支持高校建设,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安排了包括基建、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等多项财政经费支持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投入从1983年的0.5亿增长到2019年超过170亿,增长300多倍。

目前,我国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给予省级政府更多的自主权。此后,深圳市高等教育发展得到广东省更多支持。

但总体上“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并未发生变化,深圳市政府的责任更多在于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服务提供和统筹协调,在高校设立、招生计划安排等方面并无自主权。

朱广保表示,如2018年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等高校招收深户学生比例均低于15%,分别仅为13%、11%、10%、8%、8%,与市民的期盼和高额的财政投入严重不匹配。

而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因此,朱广保建议,省教育厅积极支持深圳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在招生计划指标分配上给予充分授权。

建议鼓励更多机构和大学

在大湾区设立分支或高校

高校强大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

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深圳分所审计总监卢旭蕾就说,大湾区(不含港澳)人口年龄虽然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却滞后于经济发展。广东省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7个百分点。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名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称,劳动人口及总人口教育水平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一大短板。

因此,卢旭蕾建议,大湾区在研发投入上引领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部研发投入的约89%,区域上大湾区占全省的95%。由于大湾区民营企业经济比较发达,继续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科研及教育投资。需要中央支持和鼓励除中国科学院在香港建立分支机构外,还需要支持和鼓励其它地区更多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大湾区设立分支或分校,尤其是在大湾区比较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

总体来看,需要高校、需要更多人才,深圳才能走得更远。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