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小院不“小” 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大阵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5月31日        版次:EA02    作者:莫郅骅 陈卓睿

  谢青梅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谢青梅(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小院大力量之问计专家

  谢青梅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轻骑兵。

  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2022年联合发文支持建设的6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中,广东有31家小院入选,其中近半数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建设了广东首批科技小院,开启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为“双一流”农业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特别是“温氏模式”堪称校企合作典范。华南农业大学在建设科技小院时有何创新举措?近日,南都记者就此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教授。

  A

  已培养58位农技推广型专硕研究生

  南都:在广东,首批科技小院是以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实施主体单位建设的,目前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谢青梅:2020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按照“一地一品”主导产业联合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了广东首批13个科技小院,到目前,一共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这些小院分布于全省各地,涉及水稻、花卉、水产、果树、蔬菜、家禽、畜牧等多个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推进地方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我校在全省累计培养了58位农业技术推广型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一群有能力、能吃苦、肯奉献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南都: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如何建设与发展?

  谢青梅:一是开设“科技小院创新班”,每个小院每年配专业硕士研究生指标2名。科技小院原则上采用“0.5+2+0.5”年培养模式,实际可按照具体情况调整。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在科技小院实践两年,在生产过程中与小院所在基地的种养户、企业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是按照“一地一品”主导产业,每个小院派驻2-3位导师担任首席专家,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问题一起开展田间研究,直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绿色增产模式,直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三是通过多方筹措,为每个科技小院提供约20万元的建设费用,主要用于科技小院入驻学生和专家的费用补贴,保证研究生能够安心长期入驻一线,专家能够经常下基层提供技术指导。

  四是为了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在科技小院的建设地,我们又建设了一批校地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比如华农从化荔枝产业研究院、华农大壹号蛋鸡产业研究院、华农电白沉香研究院等,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科技小院和产业研究院这两个桥梁纽带,将农业专家、科技人才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我校还有个创新性做法,就是通过科技小院这个平台,统筹引领全省产区涉农院校共同服务地方产业,协同广东产区涉农院校,组建了“1+M+N”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同体(“1”为华南农业大学,“M”为产区院校/农技推广机构,“N”是多个乡村振兴主体,包括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等),以实现产区涉农院高(职)校特色与非产区院校的优势相结合为基础,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一懂两爱”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

  B

  指标分配应满足全产业链发展

  南都:科技小院的专项研究生指标如何分配?

  谢青梅:每个科技小院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专家团队。例如从化香米科技小院,涉及从机械化育秧到无人智慧农场建设,从耕种管收、农产品加工到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的专家团队,围绕全产业链发展服务。因此,每个科技小院每年配专业硕士研究生指标2名。

  培养指标分到每个科技小院,由小院的首席专家统筹分配。为服务全产业链,就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比如今年分配给育种或栽培领域,明年就分配给疾病防控或加工领域,培养多领域人才。

  南都: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与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何不同?

  谢青梅:专业型硕士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就要深入产业一线做实验、写论文。对他们而言,这是更快地成长为行业领域技术人才非常重要的环节。

  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是系统性、规划性的,长期、稳定深入一线开展研究工作,实践性更强。一方面,能有效缩短学生与产业的适应期;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容易在行业里快速流动。我认为,这是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等要求非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人才,学生在基层一线感受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又通过研究解决了产业问题,就更能踏实地深入一线、选择农业行业。

  南都: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能否真正为企业留下研究人才?

  谢青梅:一方面,要看企业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如果企业将学生当做自己的技术人员来培育,就比较容易将他们留下来;另一方面,要看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目前看来,我们在广东全省牵头建设的十多个科技小院,发展条件都比较好,它们必须具备学生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科技小院不“小”,而是一个真正满足企业发展、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大舞台、大阵地。

  C

  将优秀经验进行复制与推广

  南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华南农业大学已有丰富经验,例如著名的“温氏模式”,华农还有哪些典型的做法可推广呢?

  谢青梅:华南农业大学除了有科技小院,还设有“永根科技站”,校地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各类社会服务平台,比如我们在清远成立了清远麻鸡产业研究院,科研团队庞大,每年也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特别值得借鉴的“华农温氏模式”。1992年,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原畜牧系)以技术入股方式与新兴县簕竹鸡场(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开展全面技术合作,双方的紧密合作推动了温氏股份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后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温氏股份的全面技术合作,使“企业受益、学科受益、学生受益”,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陆续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几十年来,我们的学生都会放到温氏集团进行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也会安排到温氏集团实践两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说华南农业大学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

  南都:您认为,未来要如何用好科技小院的发展模式,推动广东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谢青梅:在我看来,政产学研用的应用型产业人才模式培养,在广东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全省都在大力培育和推广产业科技人才。很多发展势头好的农业企业,非常愿意支持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我希望,相关职能单位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不断支持科技小院的建设,将优秀经验进行复制与推广。科技小院围绕产业发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发挥专家团队资源优势,让学生学有所成,真正为产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受访者供图)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颖 陈杰生

  执行统筹:莫郅骅 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陈卓睿 实习生董美林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南方日报记者 苏韵桦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