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州酷暑下的户外工作者

高温与暴雨来回切换,有一群人仍坚守岗位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08日        版次:EA04    作者:杨婷 魏志鑫 马辉 张思琦 叶晓文

  巡线人员一次巡线要检查多座高压线铁塔。

  水上环卫工刘宝在挥杆打捞垃圾。

  广州交警民警杨焰兵在天河区一处交叉路口执勤。

  从化区江埔消防救援站内,消防员在训练。 (受访者供图)

  在南方医科大核酸检测点工作的核酸采样人员。

  自广州入伏以来,高温和暴雨,在这个三伏天里来回切换。热,一时间成为广州城的常态。酷暑天气下,烈日灼人,广州多个区在曾一度高挂高温红色预警。夏日炎炎,经受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的户外工作者最能深切体会。

  近日,南都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了多名户外工作者,他们所在的职业维持着这座城市正常运转所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他们中,有在山岭之间跋涉的电力巡线人,有在无遮无挡的珠江水域打捞垃圾的水上环卫工,也有路面执勤的交警,终日与高温作战的消防员,奋战在防疫一线的核酸检测采样员。暑气蒸腾,他们挥汗如雨,却始终坚守岗位。

  电力巡线人:爬山三个多小时巡检电线

  7月28日一早,输电运维工程师刘薇和班组同事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白云区太和镇头陂村,将电力工程车停靠在一户民居旁。面前是帽峰山,郁郁苍苍,注满耳朵的是蝉鸣和蛩叫。众人迈开步伐向山上走去,开始当天的巡线检查工作。

  经历了持续高温的广州,电网统调负荷正不断往历史新高攀升。电,在这个盛夏变得像空气一样须臾不能离开,而它是通过一条又一条电线来回输送调配的。“巡线”是输电运维中重要的一项工作,电力工程师在巡查中为电线把脉问诊,维护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找到上山的方向后,刘薇带上一架无人机,揣上两瓶矿泉水。她的同事邓茂村则带一台相机大小的热成像仪,还背着一个帆布挎包,里头装有一只3L容量的水壶、一副用于观察铁塔的望远镜、一把便于在山上披荆斩棘的折叠锯,还特意捎上防暑药和蛇药。

  帽峰山上,这条纵贯在山谷与山脊之间的500千伏高压输电线是刘薇和同事此次的主要巡查对象,这条输电通道主要负责广州白云区北部以及增城区部分区域用电。刘薇与同事配合,或掏出无人机放飞观察电线的接触情况,或利用热成像仪仔细观察高压线铁塔每个部位,查看是否有异常温度。

  在巡查期间,他们要爬山三个多小时。高温环境下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体能翻倍消耗。热浪把巡检队员一个个熏得满脸通红,蓝色的棉质长袖工装早已被汗水湿透。巡线任务完成,众人早已大汗淋漓,他们拿起手中的水瓶水壶,咕嘟嘟把水灌满喉咙。

  刘薇所在的输电管理二所在广州要负责8条这样的“能源大动脉”,每次巡线通常由2-3名班组成员搭档完成。由于今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为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障工作,线路运维班组额外增加了多次不定期特殊巡检。

  “只要有500千伏线路经过,就有我们输电运维工程师负责的地方,既然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我也做好了做这份工作的心理准备。”刘薇说。

  水上环卫工:航行20多公里打捞垃圾

  7月28日午后,一艘保洁船在珠江水面徐徐行驶。明晃晃的阳光下,铁皮船早已被炙烤得发烫。酷暑中的每一天,水上环卫工刘宝和刘芳春要在这一艘长约9米的铁皮保洁船上从人民桥到华南桥之间航行20多公里,每天挥起网兜至少50次,打捞珠江水面上的树枝、水浮萍以及各种生活垃圾。

  头发花白的刘芳春是个老手了,他主要负责驾驶。刚容下一人位置的保洁船驾驶舱内,尚未安装风扇,闷热如蒸笼。刘芳春脖子上搭一条毛巾,握方向盘时不时低头擦把汗。

  刘宝要比刘芳春稍年轻些,长得壮实,力气大。他站在舱外甲板上,手执约3米长的网兜,打捞江面垃圾。阳光刺眼,热浪阵阵袭来。刘宝的蓝色工作制服后背已完全浸湿,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不断往下淌。

  伴随马达启动的“轰隆隆”声,船头卷起阵阵浪花。一条翻着白肚的银白色鱼进入了视野。是一条死鱼。刘宝一边喊刘芳春“靠过来”,一边挥动手臂,将带着网兜的长竹竿抛到江面,朝着鱼身使劲打去,连打两次没够着。“等等!”刘芳春加足马力,将小船调转向鱼的方向缓缓靠近,刘宝这次铆足劲一网将鱼打捞了上来。

  结束作业后,他们拧开水壶,仰头狠狠灌了几口水。“我只是保洁大队中的一员,有很多同事在默默付出辛勤的汗水。”刘宝说,作为“水上管家”,自己能守护珠江水域的整洁,感到无比自豪。

  交警:执勤一天喝下十多瓶水

  7月28日下午两点,广州大道北与兴华路交界。广州交警民警杨焰兵身着长袖蓝色制服和黑色长裤,头戴着白色警帽,站在交叉路口处。他所注目的眼前,是熙攘不绝的车辆行人。红灯变为绿灯,斑马线两头迅速涌入人流。一名电动车车主擅自在车上撑起遮阳伞,杨焰兵看见后马上用手示意车主停下,将遮阳伞摘下收拢。

  这是一个交警的执勤日常:在车水马龙的路口,对各项交通违法行为纠正劝阻,或者执法。烈日照射下,杨焰兵的额间与两鬓沁出一片汗珠,背部的衣服也已经被汗水洇湿。这样一班岗站下来就是两个小时,“从头到脚都是汗涔涔的”。

  休息间隙,他打开了警用摩托车的后备箱,里面装了十多瓶矿泉水,这是他一天执勤要喝的水量。他仰起头来,往喉咙里灌满水。

  杨焰兵于2010年起成为一名交警,在天河大队路面一线坚守岗位已经差不多12年,现在是广州交警天河大队二中队副中队长。从警近12年来,要数今年暑热为最。最近一次,杨焰兵在连续工作后突然感到两眼发黑,双脚发软,赶紧转移到阴凉的地方,补充水分。在执勤途中,他也遇到过路人中暑晕倒在路边的情况。这时他第一时间将其扶到阴凉处,进行扇风和给予补水,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立即呼叫120。

  除了站岗,有时还要承担警情处置工作。这时候,杨焰兵通常得穿着质地厚重的铁骑制服,头顶烈日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天下来,警服在“出汗—湿透—风干—湿透”模式下不停循环。

  杨焰兵所在的沙河中队,西接越秀,东邻黄埔,辖区内有六个街道段,东西跨度长18公里。有时片区附近发生交通事故,民警来不及立刻去现场处理时,他和同事就会飞奔过去,处理完再赶回来,“像今天上午,我们就去龙洞那边处理了一个事故,然后再回来的”。

  这些天下来,杨焰兵平均每天要骑行100公里左右,接警约8宗,除去中午吃饭和午休时间,路面执勤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虽然很辛苦,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认为,交警工作的意义是“减少拥堵、保障畅通,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消防员:裹着厚重战斗服训练

  7月28日下午3点多,广州从化区江埔消防救援站,在几辆消防车旁,消防队员在空地进行熟悉破拆器材的练习。他们穿着抢险救援服,手套、头盔也很齐备。此处虽无阳光直射,但没有一丝风,暑气蒸腾。

  从化区江埔消防救援站是广州上百个消防站中普通的一个。该站副站长肖庆帮对消防员极其规律的一天进行了概括总结,无非就是:训练和出警。

  现在消防站执行的是夏季作息表,消防队员早上5:50起床,晚上10:00就寝。起床之后有早操,上午和下午都有操课。

  “我们消防站的方位是坐西朝东,所以一天到晚都晒着。”肖庆帮说,他也感受到,今年的7月似乎比往年要热。为了应对持续高温天气,根据要求,当气温超过38℃时,消防员们把户外训练调整到上午,而在最炎热的下午,大多进行室内学习和训练。

  操法训练中,模拟真实的灭火场景,消防员需全副武装,个人防护装备有战斗服、空气呼吸器,加上水带等,每人负重70斤左右,打一趟水带,便全身大汗。

  酷夏时节,穿上战斗服是何感受?消防员的实际体验是:如同穿着棉袄,两三分钟就已汗涔涔的,更何况负重下的剧烈运动。“比如十楼负重,快到目标时,好像用尽最后力气,宁愿整个人爬过去。”

  “该什么样的器材训练,就穿戴相应的个人装备。”肖庆帮形容,对于消防员,个人装备是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丝毫不能马虎。这种保障最终体现在一个个救援现场上。江埔消防站虽然出警量不算太大,但承担的灭火、抢险救援、社会救助警情和其他消防站一样。

  不同的救援场景,消防员穿的服装或是灭火战斗服、抢险救援服,或是防蜂服、防化服等。遇到一单警情,从出警到归队,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半天。肖庆帮说,满身裹得严严实实,即使出警的消防车上有空调,倒希望能打开车窗吹吹风。

  “高温不高温的,对我们区别不大。去到火场,肯定热辐射很高。”肖庆帮告诉记者,消防员的经历中,“热”是常态。一场室内火灾,往往浓烟弥漫、热浪翻腾。消防员从外而入的瞬间,能感觉自己被一股热力推开。火场强烈的热辐射让人喘不过气,皮肤一旦暴露就有可能被灼伤。灭火救援过程中,消防员有时会往身上浇水、打湿衣服,以稍稍降低热量。

  在火灾等救援现场,为减轻热辐射的危险,消防员也会进行轮换,大火救援轮换频率更高。据了解,江埔消防站制定了夏季防治中暑的应急救援预案,在应对处置细节上做了详细规定。“安全是第一位的,不管训练、救援,出现不舒服,立马报告。”肖庆帮介绍,消防救援车时刻配备藿香正气水、葡萄糖等物品,消防站里每天会提供凉茶、糖水等,为消防员提供最大能力的防暑帮助。

  核酸采样人员:四小时采8000样本

  7月29日下午5时许,在南方医科大社区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烈日余温仍然炽热,深蓝色帐篷下,6名核酸检测采样人员严阵以待,准备接受一场拼体力和耐力的“烤”验。

  双手消毒、取出棉签、撩下喉咙……整套步骤下来,完成一次采集咽拭子标本不足10秒。随着前来测核酸的居民渐多,采样人员的手臂不断抬起、放下,几乎没有休息的间隙。

  40摄氏度高温下,帐篷秒变蒸笼,浑身汗流浃背。京溪街在核酸检测点配置消暑装备,每个采样人员脚下踩着大块冰砖,面前摆着一台水雾风扇,伴随扇叶飞快旋转,阵阵水雾凉气喷出。在烈日烘烤下,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近4小时的高温作业,需要完成约8000个核酸标本的采集。这对采样人员而言是漫长的煎熬。采样人员曾娴鸳笑着说,“不停做核酸时,会暂时忘记热和难受”,反倒人少静静等待时,身体不适的感觉才会变得强烈。

  完成一轮核酸检测后,采样人员黄银玲脱去隔离衣、口罩等防护装备。不足90斤的她身材瘦弱,摘下口罩后,疲惫的脸庞现出口罩压痕,脱去两层橡胶手套,双手被汗水浸泡得泛白发皱。当手指静止不动时,不自主地微微震颤。黄银玲解释,核酸检测需要“不停地抬胳膊,双手不停地操作”,几小时下来,胳膊肘发酸,手指也不听使唤地颤抖,要休息一会才能恢复。但她对此丝毫不在意,“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

  顶着烈日工作的采样人员,让看在眼里的居民心疼,他们在完成核酸检测后,纷纷表达感谢,“谢谢!”“你们辛苦了!”简单的话语,让采样人员暖在心里。

  统筹:南都记者 陈杰生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杨婷 魏志鑫 马辉 张思琦 叶晓文 实习生 李韵琪 陈馨儿 黄然 吴博斌 许怡柃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