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

优势互补、集群发展 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05日        版次:EA03    作者:卢晓中 申明浩

  湾区热评

  开栏语 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智库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智库研究机构和媒体深度融合,南方都市报聚焦大湾区智库资源聚合、智库观点传播、智库品牌塑造等核心目标,构建具有国际舆论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大湾区智库媒体传播矩阵。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丰富的高端智库资源。为此,南都特设“湾区热评”专栏,就粤港澳大湾区主题宣传和舆论引导话题,向智库专家以约稿、专访的形式,发出权威声音、引导舆论走向。

  近年来香港高校来粤办学似乎已成一种时尚,到目前为止已有7所香港高校来粤合作办学(已办学或经批准正式签订了协议),正在洽谈来粤办学的香港高校也不在少数。这一方面是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推动和实施使香港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另一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为香港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难得的机遇和政策支持。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教育应从发展共同体角度构建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有几个新的定位:“国际航空枢纽”“风险管理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每个中心都涉及相关领域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契机。其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联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湾区、创新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有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再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定位“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相适应和一致的。

  大湾区要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各有特色和优势。虽然之前三地的教育合作就有开展,但更多的是立足各自弥补不足、寻求支持帮助,且相对零散。今天从大湾区建设特别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义上教育的合作发展更多的是从一种发展共同体的角度构建,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而是基于“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一价值取向,着眼于优势互补、集群发展。

  

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促进香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这对于香港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香港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有优势也有不足。比如香港高校总体上学术水平比较高,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就有5所大学入围;但香港高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方面有一定的局限,在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相关方面的优势互补,可以使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得到加强,从而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和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这种优势互补,一方面融入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大湾区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促进香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和向更高水平迈进。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建设、集群发展的背景下,香港高校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会为香港高校注入新的动能,弥补港校过去的一些局限,这对于香港高校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学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研究制定专门法规条例

通畅合作办学机制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等教育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创新,尤其是规则的衔接、机制的对接。

  “十四五”时期,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专门的法规条例,通畅合作办学机制,对香港高校而言是重大机遇、重大利好。2020年我主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创新研究》,一个重要研究目标就是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角度,探讨粤港澳教育的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制度需要统一,哪些制度需要衔接与对接,哪些制度需要适当保留各自的特色,从而使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真正成为发展的共同体,共同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国家支持香港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和多方面的。相信国家对香港融入国家大局的支持,在“十四五”期间会有更大的步伐,特别是通过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