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人自编自创剧目,业余时间唱戏唱歌不含糊

砍木头做二胡 千余元办行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14日        版次:CB08    作者:王美苏

  侗族大歌《情人好似一兜白菜》表演现场。 广东时代美术馆供图

  侗族人喜欢唱歌,音乐伴随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祭祀庆典中、迎宾餐席上、结交朋友和恋人时……歌师传歌,是侗家人教育后代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随着村寨中的人口外流和主流文化的影响,传统慢慢在变化。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种传统表达形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侗族人工作聚集的地方重新流行起来。业余生活里,侗族人经常聚在一起对歌、唱戏,甚至在微信群、QQ群里唱。慢慢地,大家组队成立戏班,年轻人跟着前辈学,在工作之余建立爱好和友谊,在他乡异地延续着本文化的传统。

  国庆期间,在广东时代美术馆,来自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的和谐侗戏班带来侗族大歌、琵琶歌、原创侗戏,以侗族人特有的方式讲述侗族打工者在珠三角经历的故事。

  自发成立侗戏班重拾传统民俗

  黑色毛线制成的假发挽成发包套在头上,上面插着几根银色的发簪,身穿挂有银色饰品、布满刺绣的侗族服饰……舞台上,来自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的和谐侗戏班成员排成排,唱着极富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

  侗族人在珠三角重拾侗歌侗戏,这一切要从2013年说起。那一年,和谐侗戏班成立于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是珠三角地区最早自发成立的侗戏班,聚集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交界处多个县的侗族人,其中最早的在广东生活了二十年。

  金利镇的主要产业为五金加工,除了生活和商业区,镇上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五金加工厂。不少本地人选择到更为发达的城市打工,腾挪出的工作机会吸引了众多来自周边城市的人来这里务工。“2000年,有老乡刚来到金利时,金利还没开发,很多仍是耕田。外地人多,一出去就能听到一个个都是说侗话,本地人反而跑到外地去了。”一名戏班成员说。

  侗族人的聚集为侗戏班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戏班成员石锦荣从佛山来到肇庆打工,工作时长从12个小时变成了8小时,多出的时间他想将留在肇庆的侗族人聚集起来,重拾侗族传统民俗文化。“二十几年前,侗族作为少数民族每一天都会唱戏,现在把这个传统丢掉了很可惜。”石锦荣说。

  “一开始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后来通过一个个介绍,戏班组织起来了。”第一批侗戏班,石锦荣选了30多人,要求声音好、服从安排,现在剩下24人。每天晚上,六点下班吃完饭,八点半戏班便开始排演,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每月1日逢工厂假日,和谐侗戏班便会聚在一起唱歌排戏,或在城际间相互拜访交流。

  珠三角地区有多个这样的侗戏班,他们的歌声使得枯燥的工业区生活余音缭绕。“很多侗戏班没有上过台,也没有见过人多的地方,但我们的戏班回家过春节时会经常去别的村唱戏,也会经常到广州表演。”石锦荣说。

  手工做道具 自编自导原创剧目

  “大家集合在一起做这件事情,凭借着喜欢就这样练起来了,其实很简单。”侗戏班成员孟建英是此次演出的女主角之一,在金利镇上经营着一个抛光厂,日常一有空便会参与侗戏侗歌的排练,还将工厂内的一小块作为排练的“常用地”。

  虽然排练时间是“业余”的,但对于唱戏唱歌这件事,戏班一点也不含糊。“在老家,唱戏的装扮都是纯银打造的,但是不敢穿出来,现在穿的都是不值钱的。”即便如此,孟建英还是花了千余元置办了身行头。

  戏班的二胡则是石锦荣在家砍了木头自己做的。“我们侗族人会唱歌也要会做乐器。”他笑道,唱戏刚开始也是跟60多岁的人学,每天带手机把他唱的录下来,天天戴个耳塞跟他学着唱。

  带着这番坚持,侗戏班也开始自编自导原创剧目。比如此次演出的《甫求工》便是一部原创作品,从2018年开始边写边排,随着戏班的扩大,由集体共同创作、修改、排演。剧本讲述了在老家种地的乃栾贡不满足现状外出打工后爱上有妇之夫,最终众叛亲离的故事。家庭、别离、欲望与背叛……在这个故事中也可以侧面感受到打工者的生活剪影。

  除了一些贴近生活的题材,比如打工、学车,侗戏班还会排演像《红楼梦》此类传统经典桥段。不同于反映日常生活的短剧,这些侗戏的长度惊人,通常一部完整的戏剧在村寨里表演时可能会持续几天几夜,对于排练的要求也非常高。

  “一些戏班成员在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句都唱不好,就逼他把那句唱好,一段段地背起来。”石锦荣说,刚开始时每天回厂上班,都是一边做工一边学,到晚上去排练时,能看得出来每个人有没有好好练。

  而随着演出的增加,侗戏班的名气也越来越响。每年年底,侗戏班都要回到广西、贵州的村子表演,而出了正月便会到其他地方表演,一直到2月份回到广东。“我们有五六个剧本,一般到别的村子去唱会选择表演戏剧,因为老人喜欢听戏剧,不喜欢跳舞。”石锦荣介绍,“我们回老家演出时,还会遇到有人志愿地往台上放红包,5块、10块都有。”

  知多D

  侗语

  属于壮侗语系,包括32个声母、64个韵母和15个(另说16个)声调,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声调的复杂性导致说话富有音乐感,而这种语言的音乐感也成为了侗族大歌的部分。

  侗族大歌

  在侗语中被称为“噶老”,意思是宏大而古老的歌,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大歌多为无指挥无伴奏的支声复调音乐,有大量自由发挥的部分,你可以听到悠长的低音部与嘹亮婉转的高音部在争夺主旋律。

  一个侗族歌班里,地位最高的是嗓嘎,也就是歌班老师。其次是领唱,一个歌班往往只有一个领唱,是声音最嘹亮技术最好的成员。而领唱随着年纪增长会自然地变成嗓嘎,教导小辈们演唱侗族大歌。

  侗戏

  发源于19世纪,在侗族声音大歌与叙事大歌的基础上,以腊洞村吴文彩为代表的侗歌艺术家,部分吸纳了汉族戏剧的成分,发展出了侗戏的艺术形式。

  侗戏班 有互相来往的传统  

  被称为“外顶”、“外嘿”。戏班集体出动到其他寨子做客时,主寨要阻止对方进入,客寨需要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借口,一唱一和一来一往,故意刁难逗趣,成为“外嘿”。而戏班离开时,住寨同样需要拦路对歌,表示挽留,成为“外顶”。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