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南都助力!猎德桥底微改造成“广州经验”登上联合国官网

线上线下广纳民意,南都为打造“精品广州”贡献智库媒体力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3月03日        版次:EA06    作者:莫郅骅

猎德大桥底微改造后成为市民打卡地。

中山一立交桥墩上镂空的城市地标图案。

猎德大桥底微改造后变成龙舟文化公园。

近日,一份《活力 包容 开放 特大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广州地方自愿陈述报告》(简称《报告》)在联合国官网可持续发展目标专栏全文发布。这是广州市提交的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自愿陈述报告(VLR),也是联合国网站首次登出中国城市提交的地方自愿陈述报告。

《报告》展示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响应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总体情况,规划愿景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重点聚焦教育、水环境、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城市和社区、陆地生物等目标领域。其中,天河猎德大桥试点开展桥下空间微改造作为可供借鉴经验被写入报告当中,展示广州如何通过精细化、品质化建设,为市民创造包容、优质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都市报近年来大力发展新服务力,广泛开展公众参与活动,深度参与推动了广州桥下空间微改造,为打造“精品广州”贡献了智库媒体力量。

桥下空间需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城市的“灰空间”,桥下空间以往都是被忽视的存在。广州市区桥梁非常多,高架桥、人行桥等在提高城市交通通达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割裂了城市街区。如何将桥下空间这些城市“边角地”变为活力空间?对桥下空间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新课题。

2016年9月20日,广州市政府召开全市市政桥下空间品质化工作会议,提出“桥下空间品质化使用要做好指引,以美观为前提,合理划分区域,明确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并提出利用指引,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为全市市政桥梁桥下空间的综合使用定下了基调和方向。

2017年,天河区把桥下空间的品质化发展提上日程。为了对标国际城市,匹配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实现桥下空间运营的精细化、品质化,天河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简称“天河区住建局”)对外宣布,要对天河区核心片区58座市政桥梁的桥下空间进行“微改造”。

不设门槛发起公众参与

作为桥下空间“微改造”的受益者,公众也应该是改造计划中必要的参与者。天河区的管理者清晰认识到,桥底的华丽变身少不了市民的参与。

为了让“微改造”更接地气,2017年11月,南方都市报联合天河区住建局发起“桥下空间,你我共建”天河区桥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案有奖征集活动,不设门槛,不限专业,就桥下空间的“微改造”问计于民,要让桥下空间变得“好看好用好管”。除了广泛听取市民意见,活动还设置了总额达10万元的奖金,用作优秀方案鼓励。

开展公众参与活动,一方面希望听取广大市民对天河具体天桥改造方案的思路和建议,另一方面也欢迎大家对城市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进行探讨。“我们愿意以此活动为契机,广纳民意,力争将好做法、好思路吸纳进决策和政策中去”,天河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线上线下相结合广纳民意

“猎德大桥桥底空间建设成为临江大道绿道驿站,提供休息石凳以及遮阳挡雨的地方。”“可否将桥底做成冼村纪念博物馆,以此留住乡愁?”“希望高架桥下设置自行车道,方便骑行者从桥下直接通过”……征集活动启动后引发了市民巨大的参与热情,不少市民通过活动提出建议。其中,临江大道与猎德大道交会处、天河立交、中山一立交、沙河立交等处桥下空间关注度较高,针对这些桥下空间的意见数量排名前列。

除了线上提交建议,征集期间,南方都市报还结合问卷调查、城市实验和大师工作坊等线下活动,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在猎德大道与黄埔大道交会处的桥底空间以及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底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受访者认为桥下空间的利用情况不尽如人意,超四成市民不支持桥下空间用作经商。如果要对桥下空间进行升级改造,市民最关注安全和功能,其次是景观环境。

在征集公众意见期间,南都联合广美艺术小分队在猎德桥底开展了一场“植·德·艺术公益总动员”活动,现场展示了他们针对此处桥下空间的改造设计方案,邀请周边市民当面提意见并赠送小盆栽。“这次艺术公益行动不仅把设计当做一个技术工作、一项服务,我们希望让更多市民认识设计、运用设计、参与设计,从而转向全民设计。”广美艺术小分队的成员表示,这次公益行动的意义不只在于活动本身,更在于活动对改善公共空间环境的触媒催化作用。

不到一个月时间,活动征集到近700份公众意见建言,当中有高校学生、有规划设计师,也有非专业的普通市民。经过初选、专家评审以及公众投票,活动最终评选出8个优秀案例,不少好点子都被设计单位融入到改造方案中。

公众意见激发设计单位创意灵感

临江大道边的猎德桥底是天河区首批纳入改造计划的桥下空间。改造后变身为充满活力的龙舟文化公园,成为不少市民日常消遣的好去处。报告显示,此处微改造成为广州通过精细化、品质化建设,为市民创造包容、优质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

据了解,广州目前仍在推进桥下空间改造工作。滨江路一阅江路、沿江路一临江大道、东风西路一黄埔大道、环市路一中山大道、广州大道全线、机场路一解放路、同泰路一白云大道一大金钟路等路段桥下空间综合提升工程已启动招标工作。

猎德桥底改造设计师,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主创设计师罗友斌将所有的意见方案看了好几遍,点赞说:“虽然征集来的公众意见建议并不是所有都具有可落地可操作性,但这些意见真实具体,有一定参考价值。如果不是借助媒体的力量,我们可能还是没有办法真正打开思路,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设计上面。”罗友斌表示,正是大量的公众意见和优秀的设计方案,激发了设计单位的创意和灵感。

在征集活动中获评优秀案例的作者邝子颖从事建筑设计,他表示,“平日我们工作是‘在直升飞机上面做设计’,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巨大距离感。这次活动,我们可以让使用者真真实实地参与到我们的设计里面,帮助我们更加微观、更接地气地去回应社区里的一些需求。”

南方都市报通过公众参与活动广纳民意民智,推动桥下空间微改造,充分体现出媒体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推动作用,这也作为典型案例助力南方都市报《广州城市治理榜》拿下了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殊荣,获得全国评审专家一致好评。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