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漂”范仰宽返乡的别样人生:年入10万,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02日        版次:EA11    作者:马建忠

临近中午,仰宽生态农庄后山里,范仰宽正在用刚从地里割下鲜草喂鹅,鹅群相互争食,时不时发出“嘎嘎”的声音,好不热闹。

这位忙碌的养鹅人是今年31岁的贫困户范仰宽,也是东源村第三子网格网格员。在扶贫队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范仰宽和妻子吴直英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农庄——仰宽农庄,做起了生态养殖+特色餐饮+乡村民宿的生意,走上了自力更生的致富道路。

今年虽有新冠疫情,但范仰宽的生意并未受到大的影响。据其初步估算,今年光养鹅的收入就有望超10万元。这与其此前在广东惠州鞋厂打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父亲去世放弃“广漂”

“当时,像我这样的年纪,很少有人回乡,这么干的”。谈起自己回乡的原因,范仰宽脸上之前洋溢的笑容瞬间没了。

自18岁便在广东打工的他,在惠州遇见了吴直英,也曾想把家安在那里。但2012年,随着范仰宽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他为了照顾家里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毅然带着吴直英回到了东源村。

“我父亲其实早就吃不下饭了,但他一直瞒着未告知我,等到去医院检查,已到了晚期了。”范仰宽如是说。

父亲的去世,让原本家里经济就拮据的范家,日子更加艰难。为了养家,回到东源村后,范仰宽坦言自己啥都干,但也只能糊口。2014年,范仰宽一家被确定为宜章县东源村的贫困户。

2016年,范仰宽打听到鹅肉质鲜美、容易养活,能赚钱,他立即购买了600只鹅苗。但因为不懂技术又没销路,养鹅的生意并没有范仰宽想象中那么好做,头年,他不懂自己育苗,靠买人家的鹅苗,人家就翻了两三倍的价钱卖给了他,更为要命的是,因为不懂科学喂养,鹅子当时是一批一批死,一年下来就亏了6万多元。而那时,范仰宽第一个孩子已到了读幼儿园的年纪,第二孩子也刚出生不久。

驻村工作队帮生意现转机

变化发生在2018年,那年3月,湖南中烟扶贫工作队进驻东源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项目,范仰宽一家的生意开始出现了转机。

范仰宽的生态农庄在扶贫队帮助下销量大增,2019年销售鹅1590只,到了2020年,截至10月中旬已买了2000多只,预计全年销售有望超3000只。

“没有曹队的帮助与鼓励,我肯定难以这么快打开局面。”范仰宽如是表示。他口中的曹队,即驻东源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曹兴洪。

为了帮助范仰宽,曹兴洪一方面帮他寻找生态鹅的销路,通过各种方式给范仰宽打气,另一方面,通过打通通往莽山景区的道路,引入网红民宿,又为范仰宽借生态鹅庄“进军”餐饮与民宿生意,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消费者。

“你看,这全竹打造的餐厅,就是我和我老婆自己一根竹一根竹造起来的,现在日均基本能有一两桌的生意,基本上每天都能杀一只鹅。”范仰宽指着自己生态餐厅说。

2019年赚了钱的范仰宽,目前已在装修自己的房子,而按照民宿的标准进行装修,也是曹兴洪给的建议。

据悉,今年国庆期间,东源村东之仙生态旅游公司的网红民宿的客房已全部爆满。而《对宜章县东源村2018—2020年三年动态帮扶规划》、《东源村村庄2018—2030建设规划》早已预见到文旅产业将成为“蝶变”后的东源村的支柱产业。

先富不忘后富

“我要自强自立,好好做事,给群众做表率,把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在“网格化+户积分”管理中,范仰宽此前作出坚定承诺。目前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已成了十星级的文明户的他,一方面,在脱贫致富中当表率,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与村里乡亲们协调修路,以便更多游客进来,大家一起更好对接莽山游客资源,一起将文旅产业做大。

据了解,为了解决村级工作推动难、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树典型,给村民打气。2018年3月,驻村工作队进驻东源村后,就首创了“网格化+户积分”模式。当时,进驻村里不久的曹兴洪就发现了如下棘手问题:在农村,有事一般找组长。可这里,山高林密,居住分散,加上大多组长年龄偏大,不太懂现代信息技术,有事只能先打电话,再不行就骑摩托车去找,常常找不到;再一个就是,大家脱贫的信心严重不足。

为实现村级管理敏捷高效,同时开启先富带后富效应,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经过大量调研,按“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地域、人口、管理资源等因素,把全村划分为3个大网格10个子网格,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

据东源村党支部书记陈斌回忆,当时村里和驻村工作队从多方面考虑,采取群众自荐、村民推荐、党小组考察、村党支部把关的方式,顺利挑选了一批党员、组长、后备干部、好人协会成员、致富能手、回家创业青年等人员担任网格员。而范仰宽正是其中一员。

也是基于在东源村的良好示范,宜章县近年在总结关溪乡东源村“网格化+户积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已在村级全面推行“网格化+户积分”管理制度,并以此来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治理新格局。

扭转“等靠要”关键还靠扶志

事实上,为了帮助东源村1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并稳定脱贫。必须坚持扶贫先扶志,唯有思想、观念、信心扶正,“等靠要”的思维才能被彻底扭转。

据曹兴洪回忆,2018年3月,扶贫工作队一行四人来到了东源。老百姓们欢天喜地,他们以为“上面发钱来了”,“大企业要每家每户派发大红包”。

听到这样的传言,扶贫队震惊之余也陷入深思。来东源之前,他们就了解到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有些贫困户明明家里穷得叮当响,却每天游手好闲混日子;有些村民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条件和资格,却为了一点补助争相要成为贫困户,为此还与乡邻撕破脸皮大动干戈……

“进村扶贫,我们坚决不发红包。”对曹兴洪与同伴们而言,这是底线,也是最终考量扶贫效果的试金石。扶贫工作队意识到:要让东源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让东源百姓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跟上新时代。

为此,曹兴洪说与几个队员达成一致,作为扶贫人员,要改变一个地区的落后观念和陈旧思想,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系统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因为在曹兴洪看来,不扭转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脱贫攻坚就没有结束。

也是得益于“等靠要”的彻底转变,现如今,东源村162户已全部稳定脱贫,村集体经济由2017年账面上的2万元发展到2019年的87.6万元。除了与仰宽生态农庄相关的“智慧农场”业务外,“两茶一叶”、“直播带货”、“红色旅游”、“民宿旅游”等项目也发展得红红火火,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文:马建忠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