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复工初期压力确实更大,但开业才有希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10日        版次:CB02    作者:郑雨楠

7月26日,星期六。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燕一早回到了办公室,“周末时段也是观影高峰,要抽时间到影城走走,看看情况。”

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由珠江电影集团和广东省电影公司共同发起、整体改制而成,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全产业链影业公司。其主导运营的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以下简称“中影”)是我国的头部院线,在2019年的总票房收入为42.65亿元,位居全国院线第四,在广东省排名第一。目前,中影在全国拥有加盟影城876家,其中广东有472家,广州市占83家。

珠影旗下的青宫电影院,在7月20日开业,是第一批复业影城的代表之一。有工开当然好,但是随着复业影城数量增多,张海燕也开始感受到压力。“电影复业需要循序渐进,如果一下子井喷,防控出现了疏漏,会给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1

停摆期间坚持自救

复业初期并不轻松

电影院重启之路并不轻松。复业之后,首先是成本问题,此外要面对复业初期影片供给不足、疫情防控增加管理成本;排片率、上座率和禁止售卖食品等要求也会限制收入。“停业半年,影院都面临现金流吃紧的问题。主营收入短期内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高昂的租赁成本复业后减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开业初期面临的压力其实更大。”张海燕说。

在电影产业链条中,电影院属于下游,电影发行属于中游,而电影院线则是链接下游和中游的重要纽带。业内传出消息,复业后有影院面临贷款困难濒临倒闭。张海燕介绍,为了缓解电影院的资金困难,旗下院线牵头与各大银行洽谈,多渠道为影院提供各种融资方案,帮助影院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其次是根据影院实际情况采取延期或分期付款措施,在复业前期暂缓收取影片分账款,切实帮助影院纾困。

张海燕建议,后疫情时期需要探寻整个行业资源如何优化配置,例如建立一些地方性的项目审批制度,避免影院投资过于集中;加快推行分线发行制度,避免影院经营同质化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引导放映终端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形成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停摆半年时间,珠影人是怎么共度时艰的?“那段时间公司几乎零营收。”张海燕表示,当时公司竭尽全力积极拓展外延性业务,曾一度发起全员参与销售以自救,譬如通过自有的平台预售电影卡,在疫情后期销售口罩、粤抗一号凉茶等产品,在端午节时也销售粽子……

  2

修复重振电影行业

努力制作优秀电影

在经历了焦虑、无助、彷徨的178天之后,电影市场逐步回温,观众的观影兴趣也逐渐被调动。

吸引消费者走进电影院,除了防疫工作要做足,好电影能尽快上演也很重要。

猫眼研究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有55%的观众表示“肯定会去”;如果仅是“新上映的电影”,这个比例下降到了30%。而对于重映片,表示“肯定会去”的观众仅占两成。可见优质的新电影是拉动影院消费的关键因素。对此,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刘佳笳深有体会:“要刺激市场,肯定需要大量优质片上档。”

据了解,广东珠影制作有限公司原计划于今年发行的两部影片《白蛇传·情》和《老师,别哭》受到疫情影响,目前还在等待合适的排档期。

刘佳笳表示,“面对后疫情时代还不明朗的院线市场,我们对这两部作品依然有信心,不仅因为这两部作品本身在各自的类型领域质量过硬,更重要的是整个院线市场积蓄半年多的动能即将触发,观众对电影的热情在逐渐恢复,市场在呼唤好电影重现大银幕。”

电影市场要恢复活力,亟须好片探路打开市场,电影制作者们任重道远。见到刘佳笳的这天上午,她从早晨9点开始工作就没有停过,从业务会议、协调主创、商务谈判到接受媒体专访。随着电影行业顺利复工,她更加忙碌了。

刘佳笳介绍,纵观复业前期的电影排片,从7月20日《第一次别离》、7月31日《妙先生》到8月25日《荞麦疯长》,加上《星际穿越》、《阿凡达》、《哈利波特》等一些复映电影,再加上之前原定2月份上映的奥斯卡电影可能都会定档,应该会有一定的复苏带动作用。“还有很多片方包括手持影片等待排片的珠影制作公司都还在观望阶段,再等几周时间等形势稍微明朗了,可能会有一堆库存片定档。”

除了排片档期密集吸引观看,对于院线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大量入座的情况下,张海燕透露,中影方面的院线联合各大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组织多部经典优秀的复映片在7、8月份上映,且减免片方分账款和院线服务费,并不设价格限制,最大限度让利影院,帮助影院增收创利。

张海燕感慨地表示,“开业初期面临的压力确实更大,但是开业才有希望,我们只有带着希望推进复业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修复和重振电影行业。”

  3

电影创作者们

没有停止奔跑

电影院停摆,影视制作者并没有因疫情而停止奔跑。

珠江电影集团就是“上游”创作大户的代表之一。早在7月21日广州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上,刘佳笳就高度概括了这段时间的状态:“我们没有停止过电影创作生产,疫情期间,在行业拍摄无法进行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在持续开发剧本,跟进完成项目的后期制作工作,一刻也没有松懈……”

春节档期,本该是电影行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至暗时刻,刘佳笳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影院不开放了,那电影还拍不拍?如果不拍了,我们的员工何去何从?”

电影是情怀,更是生存。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影视制作的全流程。刘佳笳首先想到的是想办法解决员工的收入吃饭问题。疫情来袭,她和她的团队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推动电影制作行业转型,尝试各种新型业务形式?

“疫情初期,公司不能通勤聚集,大家没有气馁,一直保持线上工作和会议的状态。拍摄停滞了,可以打开思路谋发展。”在此期间,制作公司统筹部署工作,一方面为后疫情时期电影院的复业做电影内容储备,另一方面通过外接电视台综艺节目的置景、外租摄影棚做网络直播间、拍摄微电影、储备网生内容等工作,尽可能地拓展业务增加收入。

“员工的调整能力挺强,设备租赁部那边接触了一些线上直播相关的业务。而电影策划和制作团队,基本上还是一直在持续推进项目,疫情可能耽误我们资源对接,影响了创作进度,不过整体都控制在计划之内,前段时间我们还分别陪主创去了深圳和汕头采风勘景,推进《秘密交通站》和《遇见·迷城》这两个珠影的重点电影项目。”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吴雅雯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CFP图

  声音

  刘佳笳:创作作品将聚焦现实主义题材

疫情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机会。“我们作为制作端的公司,肯定会积极去适应这一系列调整,在制度和运营模式上,破而立,把危机转换成机会。”刘佳笳表示,疫情带来了社会格局的变化,人的思潮也发生了变化,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未来影院的经营模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停摆这一段时间,刘佳笳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她认为,未来电影的“互动性”会有进一步延展: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越来越多了,电影里外空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了,游戏感、社交属性、圈层文化、场景感越来越重要了;与此同时,技术手段也将持续升级,音画质量的升级、影院的场景体验升级、视听语言升级……

“万变不离其宗,‘内容’始终是我们的核心,无论外延的形式怎么变化,技术手段如何升级,‘内容’始终要保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整个时代与行业的发展。”刘佳笳对内容有着坚持,“这大半年,全世界的人民都经历了太多大悲大喜,很多现实和魔幻交融的真实故事在发生,观众未来对电影的期待会更高,对于内容的题材、风格样式肯定会有更多期待。关注现实,则是珠影制作一个选题重点。珠影制作打造的众多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题材,以小切口展示时代变化发展,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贴近生活,传递正能量,进而与观众产生共情,传递正向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阶段,就要更有意识去深挖和剖析主题,寻找观众的共情点。”

  张海燕:危机催生变革和创新

危机催生变革和创新,也可能为电影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张海燕说。中国电影行业一直呈现高速爆发式增长,过程也掩盖不少问题。因为疫情,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了,也加速了整个电影市场的产业格局调整,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其实一直以来院线和影院的业务都过于单一。所以一旦放映停止,就没有其他收入可以替代。未来,业务多元化是后疫情时期院线和影管公司值得深挖的地方。”停摆期也给了张海燕更多思考的机会,他开始将触觉伸向了过去鲜少涉猎的网络电影等领域。

停摆期间,珠江影业方面搭建了电影贸易平台,为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牵线搭桥;并且开始投资网络大电影,开拓户外电影放映。“过去,我们自己院线的电影都做不过来,电影院停摆后给了我们时间去研究新产品,给我们为业务外延拓展打造了一个新的模式。”

作为电影行业链条的下游产业,电影院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在疫情影响下就成为了人员流失率最大的板块。张海燕透露,这次疫情暴发带来的重创也迫使电影院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之后将加入人工智能服务,例如智能检票等,适当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提高了运作效率。”

因为疫情,各影视企业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珠江影业同样如是。譬如积极地推进软硬件升级改造,以科技引领自身升级改造,打造沉浸式的观影环境,突显自身的独特优势;又譬如积极地创新营销模式,努力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经营,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附加值和增值功能等。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