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子路说管仲“无能、无愧、无仁”,我要说他有大仁

中大附中初二4班 周辰雨 指导老师:胡艳丽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7月09日        版次:EA01    作者:周辰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道法的璀璨思想文化于碰撞中熠熠生辉,新与旧的深刻制度改革在混乱中步入正轨,更有无数佳话诞生为历代国人传颂。其中便有齐国君臣三人——桓公、管仲、鲍叔——一个是“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个是“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一个笃于友谊,留名千古。司马迁曾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所以今天,我便跟大家讲讲管仲管夷吾。

管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曾说他“无能、无愧、无仁;不辩、不贞、不慈”,认为管仲先佐公子纠,纠死,召忽为死,而管仲不死,反而又拜倒在齐桓公麾下,是不忠不仁之举;而孔子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事实上,管仲不死而致力于救国救民,知权而识时务一展抱负,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一种更大的“仁”。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三国时期,有“洧阳亭侯”郭嘉,史书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在曹操帐下深得器重,多次凭借自己的料事如神,为人惊叹不已。而他原本却在袁绍帐下做谋士,因为深知自己的主子难成大事,才弃之而去。如果没有郭嘉的“择主而事”,历史上便少了一位“奇佐”,官渡之战中,曹操也无法如此顺利地大破袁绍。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也曾云:“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何等悲哀!可见,栖梧桐才是真凤凰,择明主才成真良臣。管仲不死,得桓公授以相国之职,一展才华,一匡天下,才是真“仁”。

虽言事君以忠,更以天下为重。关于“死节”,古今多少豪杰,为了“忠义”二字抛头颅洒热血。就拿公子纠之死来说,召忽追随主公同死,管仲投于桓公而不死,源于各人对“死节”、对“忠义”看法不同。召忽认为,辅佐君王,君在臣在,君死臣死,然而他死后只能成为一抔黄土,于民无益;管仲则说,自己是江山社稷的“臣”,不为一人而死,只为天下而活。朱子曰:“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只忠于一人,不论对错成败,是小“仁”,忠于天下,为民着想,才是大“仁”。以天下为重,是谓贤臣。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展才华利天下苍生。识时务,并不意味着逃避、退缩,而是认清时代潮流,看透世事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布留索夫: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同时代一起前进;但是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不识时务者,就好像在滚滚黄河水中逆流而上,在历史前进的车轮前妄图螳臂挡车。知难而上、固守本我可喜,但大多成为“烈士”;能够随局势做出正确的抉择的才成“俊杰”。一成不变,固守小我,是个人的“仁”,识时务一展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天下的“仁”。

所以我认为,管仲有大“仁”。生于千年之前,而不被“君死臣死”这等狭隘的“死节”所束缚,忠于天下,忠于百姓,忠于心中的正道,在政治、经济、人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独到开拓和见解,鼎力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正如戴溪说:大抵有功于生民者,皆可以言仁。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