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名师教你写父母

如何写好父母?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11日        版次:EA04    作者:梁艳燕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开通啦!给你好听。

主讲人: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老师黄慧

清代李渔曾提出,文章的优劣全看煞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同样需要一个妙笔的结尾。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语文老师黄慧将给我们讲述文章的几大收尾方式,“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父爱总是如山般深厚内敛,而母爱则如水般细腻温柔。如何更好地描绘人物,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大家在前面的四节音频课中学习到精心选材、巧设冲突、传神描摹、以言绘人这四种方法。今天老师还想告诉大家,文章的结尾也很重要的,正是“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清人李渔曾提出,文章的优劣全看煞尾。这句话虽然有点偏激,但细细想来,却也有其道理。如果一篇文章的结尾粗制滥造,那么即便前面的内容写得再精彩,也难免会留给人无限遗憾。写文章虎头蛇尾、后劲不足的现象自古有之,一贯是文章大家们痛斥的对象。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到了现代,这种观点在叶圣陶那里得到了更加清晰的阐释:“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大文豪托尔斯泰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可以说,“虎头蛇尾”这个流传了千年的写作弊病直接降低了文章的格调,令人不得不惋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尽可能地经营一个漂亮的尾巴呢?

“文无定法”。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招式,结尾也没有一定的程式,什么样的结尾是好的,要根据具体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我不会为大家提供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所谓“绝招”,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名家名篇那里吸取智慧和经验的。

我想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最能娴熟运用的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些表达方式,所以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运用这些表达方式来给文章结尾。

以叙述结尾

父爱名篇《背影》的篇末这样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文章的结尾叙述了别后的思念,随着叙事的结束,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给人更深的感染力。这样的结尾也称之为“自然结束法”。以叙述结尾,一般是遵循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将其最后结局拿到文章的结尾来叙述。如此结尾,既给人以情节圆满完整的感觉,也会显得更加自然顺畅。这种写法多用于以记事为主的文章的结尾,或写一人一事的文章的结尾。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尤其要掌握事情的“尾”在哪里,使人能从“尾”中看出事件的结果。

以描写为结尾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由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它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文末这样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者这里已不是在看菊花,他在怀念母亲;他又在看菊花,真诚地看菊花——这正是为了母亲的心愿,是母亲教他爱这眼前的生活,他要和妹妹好好儿活。这里就是运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

以描写为结尾这种写法,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或以一段景物描写来结尾,或以一段想象中的情景等来结尾。这样的结尾,既给读者创设下某种氛围,又留下想象的空间,进而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以抒情为结尾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的文末就用了一句话:“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表达了对自己母亲的深切悼念。这里运用的就是以抒情为结尾的写法,这种写法是用饱含真挚情感的抒情语句来结尾,或直抒胸臆,或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这样的结尾,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回味无穷、且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须因情而生,在生动描写之后或事件叙述完成后油然而生真情,这样才会给读者一种真实感。

以议论结尾

无声之爱难以捕捉,但伴随而来的是一缕清香,香而看不见,给人以优美的感受。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无声之爱传递给了她的儿女,但她的儿女却感觉不到这种温暖,像肖复兴一样。肖复兴的《窗前的母亲》就是以一位母亲关爱儿女、体贴儿女为主题的文章。文章的最后写道:“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深刻地明白这份爱的珍贵与温暖。这里运用了议论作为结尾,不仅收束了全文,甚至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并深化了文意。因此以议论结尾,就是用言简意赅的议论之笔来结尾,或评议,或感悟,或反诘,或号召。如此结尾,既给人以扣题写作、画龙点睛之感,又可以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如何使文章的结尾写得有余味,不仅有上述几种方式,同学们还可以从其他作品中去探索。例如古代的写人名篇《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写人”艺术的先河,无愧于鲁迅所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司马迁人物传记的结尾,或于山穷水尽之处突起波澜,出人意料;或于终篇之际妙语摄魂,使人若难遽别;或以平淡出之,却含有不尽之意,使人终卷之后仍不能释然。

我们也可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师祖鲁迅先生的小说结尾作为研习的对象。鲁迅重视小说的艺术结构,驾驭结构艺术的技巧娴熟,同时也讲究结构与情节的精心搭配,深化主题,使读者体会到他想要提出的隐藏意蕴。《呐喊》和《彷徨》中的25篇现代小说呈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结尾艺术更是千变万化,匠心独运,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借鉴。

应当指出的是,结尾艺术是文章整体构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自然得体,符合情节发展规律,受制于文章的主旨。同学们,今天老师分享的就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来为文章结尾。祝愿大家学以致用,都能以生花妙笔写出锦绣文章。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