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名师教你写父母

写父母未必都要亲慈子孝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28日        版次:EA03    作者:综合

主讲人: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梁秋燕 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导处主任助理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开通啦!给你好听。

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语文老师梁秋燕告诉我们,母慈子孝并不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基本调子,更重要的是用好三招,巧设冲突,到底是哪三招,快来听听吧!

说到写父母亲,想起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用正面歌颂的语言去写的:如从小我们就会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用真情告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如初中语文课文《荷叶母亲》里,冰心用托物言志的方式深情地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高中语文课文里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细节描写诉说着对母亲的怀念:“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

但大家是否想过用“冲突”来写父母亲呢?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和自己的父母发生过冲突吧,虽然我们很爱父母,父母也很爱我们,但是总会遇到意见看法不合的时候,这时冲突就在所难免了,你是否也会将这些冲突写进你的作文里面呢?

其实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由若干个冲突组成的。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经典名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就出自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里就充满了冲突:先是老人出海捕鱼,结果84天没捕到鱼,这是冲突一;经过努力捕到大马林鱼,带着大马林鱼返航却在归途遇到鲨鱼,这是冲突二;在和鲨鱼搏斗中虽然最后胜利了,但大马林鱼却被吃光,这是冲突三。但是在这多次冲突中,老人坚强不屈的硬汉形象就跃然纸上,成为了经典人物,这部小说也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对经典名著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原来冲突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可以体现人物的形象。所以有意识地将冲突写进文章里,让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在矛盾中凸显,可以说是让我们文章迅速增色的决胜一招哦。

那怎么样才能把冲突写好呢?

一、选好视角

往小的方面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可能都是爱的碰撞。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里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这强烈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挚爱无微不至:理解、体谅、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用尽苦心想办法——如外出看花儿——调整、改善儿子的心情。冲突背后其实是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史铁生也通过文字记录冲突来表达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在回忆了因为我赖床被爸爸打的一次冲突,但事后爸爸又让我第一次坐车去上学还亲自到学校来看我,冲突背后其实是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教育。胡适的《我的母亲》里也回忆了一个初秋的傍晚,我说了句轻薄的话,晚上人静后,母亲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体现了母亲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严师。

往大的方面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可能背后是文化的冲突。如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华人移民母亲和她们的华裔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母亲和女儿分别代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因为文化的冲突让母女常常互为他者,最终因为共同的血脉,消除矛盾冲突,实现中西文化的共融。

二、构建真实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曾刊登一篇文章《轮到我牵着父母的手往前走》,小作者就写了这样一个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孩子与传统的父母因新冠疫情而产生冲突的故事:

疫情爆发初期,父母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过春节,对于他们的不以为意,每天关注着疫情的我内心着急,网络、电视上每日更新的数据让我知道一切不是那么简单。但是面对我的苦苦劝告,他们似乎无动于衷。直到大年夜的那次劝说,直接变成了争吵。我对父母说:“今年是特殊情况,跟亲戚都商量一下别串门了。”父亲立刻黑着脸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乱讲话,一点礼数都不懂!”我急忙反驳:“我是说改成视频拜年,过了这阵子再相互串门。”父亲大力地拍了下桌子对我吼道:“春节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关系?”听到这里,这个场景你是否很熟悉,也曾经出现在你我身边?所以写好矛盾冲突首先一定要关注真实生活,设置真实情境,这里需要我们用眼观察。

之后小作者开始慢慢理解自己与父母信息技术的不对等,开始尝试沟通,教父母用微信支付,转发各类防护信息……争吵矛盾逐渐变成了体谅理解,小作者感慨原来“那些曾经被标记上‘无效’的沟通,是可以通过改变方式去解决的”,那是因为“我”终于明白“父母保护和引领我们成长,现在该换成我们保护他们了”。听到这里你是否也会心一笑,因你也曾有类似的想法,与这位同龄人产生共鸣?所以写好矛盾冲突还要写出你真实的内心感受与领悟,这里需要我们用心记录。

用上你的眼和心,写出真实情境里的真实感悟,才能构建出真实的矛盾冲突,写出真情打动读者;最忌讳是为写矛盾而故意制造矛盾,这样的文章就容易失去生命力。

三、写出层次

很多同学说我抓住冲突了,也想把冲突写进文章里,但还是很容易会写成流水账,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曾经写过父亲对我的三次“打”。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很早就发现父亲藏的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因为那时我已经十几岁。恰恰是这几次打的不断累积,让父亲既严厉教育又疼爱孩子的形象逐层展露出来。所以作者说,直到父亲去世,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

文似看山不喜平,喜的是波浪起伏绵延不断的山,我们在写作时,若能把冲突的层次感写出来,将冲突的持续发展写出来,相信会更精彩。

同学们,今天的讲座梁老师除了想教会大家“如何巧设冲突塑造父母”的写作技巧外,更想说的是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冲突都是可以解决的。可能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你们,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你会嫌父母唠叨,对父母发脾气,觉得父母不理解你,甚至与父母吵架;但其实所有的冲突都源于爱……爱父母亲也绝不应该只是在母亲节父亲节这一天,有时候,在忙碌时帮他们分担一下家务,对父母亲来说,就是一份温暖;有时候,认真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努力学习,对父母亲来说,就是一份欣慰;还有的时候,不要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留一点时间与父母谈谈心,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忧愁,对父母亲来说,就是一种陪伴。

正像肖复兴老师在他的散文集《我的父亲母亲》中说的那样: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我的心头有枚永远拔不出的刺,那便是父亲。愿我们的父母每天都能被我们理解地爱着!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