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提笔画一个“少女王炸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21日        版次:EA04    作者:刘雪 梁艳燕

聂德森 中学高级教师,广外番禺外校校长。

梁秋燕 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导处主任助理

提起母亲,文思总如泉涌,话题永不会枯竭。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我的母亲”征文中,我们收到了上千篇来自全国中小学生的作品。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认识了微胖身材、乌黑头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母亲;认识了爱鲜花,爱音乐,有着温暖言语的母亲;也认识了喋喋不休、大大咧咧,却爱意满盈的母亲。

谢谢你们,用自己的文字,精心描摹她的脸孔。愿岁月静好,时光不老,我们与母亲相伴行至更远。

  我的“少女王炸妈” 

◎作者:刘云海 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二年1班 

◎指导老师:陈静瑜

我的妈妈看上去是一个少女。她身材微胖,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双犀利的眼睛,炯炯有神。她声音很大,中气十足,她称自己是“妥妥的女高音花腔”,在我看来,生气时就像狮子吼一样。不过当她笑起来的时候,又特别温柔,让我忍不住想亲亲她。我的妈妈是一个全身充满活力的“少女王炸”。

妈妈最大的爱好,就是保持她的“少女感”。在她眼中,有三样东西代表少女感。第一,是粉红色。她有很多粉红色的裙子、衣服,家里的被子枕头、花瓶里的花都是粉红色的。第二,她说少女都是美美哒,所以她很爱美。她经常敷面膜,买一堆连衣裙,保持好身材。第三,看书学习。妈妈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妈妈立志做个“有趣的灵魂”,她的目标是饱览群书、保持年轻态和正能量。

妈妈还有一些特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比如,妈妈像个“大火球”。她的火气特别好,冬天别人穿上了羽绒服时,妈妈只需要一件薄外套。妈妈的手总是很温暖又很柔软,我非常喜欢她的手。

再比如,妈妈勇往直前、从不害怕困难。那年去青藏高原旅行,祁连山海拔4500多米,我觉得爬山很累,气喘吁吁想放弃。妈妈摸摸我的额头,问我是不是头晕目眩,有缺氧的感觉。我说不是,我就是不想走了。妈妈微笑着鼓励我说:不要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于是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往上走,终于到了山顶的烽火台,我看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七彩的祁连山脉。我不禁赞叹:真是太美了!还好我没放弃!

母亲节要到了,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是你让我变得坚强、自信,每天和你一起唱歌、看书、运动和玩,我非常开心。你有时对我发飙,那是你对我严格要求,我理解妈妈的爱。妈妈,你在我心中沉鱼落雁、貌美如花,你辛苦啦!

点评:妈妈不像妈妈,做妈妈了还保持“少女感”:她是粉色控,又是美人精,更懂得美的本质在灵魂,立志做个“饱览群书”女人——哦,不,一个美哒哒的少女。

妈妈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妈妈,充满少女般青春活力,声音大、中气足,每天和小作者一起唱歌、看书、运动和玩耍,还不时地发飙;自己勇往直前,更懂得如何让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真实的,孩子笔下的妈妈是可爱的。此外,朴实、简洁、流畅的语言出自一个二年级小学生之手,令人欣喜!

(聂德森)

  爱花的妈妈 

◎作者:江子叶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七年8班

◎指导老师:孙常华

鲜花和音乐是她至死不渝的烂漫。——题记

我的母亲是一个浪漫的人,至少我觉得。

那时,她一时兴起,给家里的花瓶插上了一大簇向日葵。她从拿回来,到放进去,就没有停下夸赞她的花。她在厨房里,拿着剪刀,在枝干和绿叶中穿行,在鲜黄的花瓣里拂过。她剪修着那些过长的枝叶,把向日葵修到最完美的模样。

花瓶的冷色与向日葵的热情溶成了骨子里的温柔。

我自是很喜欢那些花,目光也不自在地往那边瞟过去。母亲每当见到我这副模样,总会装出一副骄傲的样子,用带着期待的语气问我:“好看吧,是我剪得。”她总是怀着满腔的自信,像小孩子拿了满分时的得意与欢喜。这时,我总是打趣她说:“你好幼稚啊。”她有时会假装怒气般反驳我:“哪有啊,你才幼稚呢。”有时却懒得再理我,翻了个白眼继续做她自己的事情。

她很有生活情调,即使生活很苦。

或许一两周,那簇向日葵枯萎了。我妈见了,又去买了簇新的。她回来时,我看见了她手中的白玫瑰。

白玫瑰或许不那么热情了,我看到的白玫瑰是自傲又高贵的。

我有很多裙子,我也喜欢拍照。我拿起白玫瑰,把手机放好位置,拍了一张又一张。我把照片拿去给我妈看,她说,你看那白玫瑰简直与你这身很配啊,果然还是我眼光好。她总是喜欢夸自己,幼稚至极,也浪漫至极。

后来。我看到她拿着花,也在拍。

她除了对花有这样的执着,她还喜欢音乐。

为了有更好的生活体验,她特意买了一台像收音机一样的音响,放在客厅,她还会摆一些蜡烛,或者其他含着花香的木头放在音响旁边。

煮饭的时候,她最喜欢连接音响,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

不知道为什么,她的音乐里总是带着鲜花的气味,是雨后露珠上的清新,也是即将枯落时的最后灿烂。我总觉得这时候,我的家就像一个迷幻花园,花里盛开着母亲的烂漫。她的生活情调,使整个家充满了花的灿烂。

现在,母亲的花瓶里永远有鲜花,家里的音响永远有音乐。

她买的花越来越多变了,有时也会买那些蔓藤般的长叶,音乐也不是那么单一的风格了,她会迷上不同的风格,如蒸汽波。

鲜花会谢,音乐会厌。母亲对于生活的期待和烂漫会永存。

母亲的生活格调,一直在各种地方体现。鲜花承载了她的幼稚与浪漫,即使枯萎的花朵也有她不渝的希望。就这样一直下去,让她的一生烂漫而充实,精彩且朴华。

她是不渝的鲜花,也是我永远的烂漫。

点评:本文最大特点是语言比较圆熟且具有诗意。妈妈修剪向日葵时,“拿着剪刀,在枝干和绿叶中穿行,在鲜黄的花瓣里拂过”,短短三句,既有动作的娴熟与轻快,又有心情的愉悦与沉醉;文中还有像“她的音乐里总是带着鲜花的气味,是雨后露珠上的清新,也是即将枯落时的最后灿烂”等句子,很有诗情画意。

二是叙事的克制与冷静,不作过多的铺垫和渲染。文中有多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象。即便开篇,也是如此:“那时,她一时兴起,给家里的花瓶插上了一大簇向日葵”。当然,过于克制有时会损害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比如“她很有生活情调,即使生活很苦”,“苦”在何处,文中没有交待。

三是情感的丰富与复杂。突出表现在情深意长的基调下,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虽未明言,读之总若隐若现。 (聂德森)

  啰嗦的妈妈 

◎作者:查皓严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一5班

◎指导老师:蔡玲

有些同学说他们的妈妈很啰嗦,我想应该都没有我妈妈啰嗦。    

我妈妈啰嗦起来经常抓不到主题。

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喜滋滋地想着某个竞赛第一名的事情,高兴得不禁低着头走路。正当这时,我听到一辆电单车从后面“吱吱”缓缓减速的声音。我的思绪被打断了,难不成我挡路了?

竟然是妈妈!“走路不要低着头,垂头,就丧气呀!南怀瑾先生说过的。要么就是你在思考问题,你沉醉其中,连我大老远按喇叭你都没听见吧?多不安全啊……”

走到了家门口,妈妈还在跟我讲低头的危害,讲南怀瑾先生。

晚上的饭桌上妈妈还要继续啰嗦。

从饭菜的营养讲到当天的时事,再谈到我的表现,还会聊聊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并且还会把曾讲过的再讲一遍。

经常会听到爸爸笑话妈妈说:“你这思维跑得太快了,刚刚还在说地,一下就说到天了!”哥哥也经常跟我打趣妈妈:“有些话妈妈说了三遍了……”

尽管这样,家里三个男人还是很爱围绕在这朵花的身旁,尤其是我!

每当妈妈的嘴巴变成机关枪,在她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我就是妈妈的忠实听众,并且时时提醒她:“小声,小声点!”

妈妈的啰嗦也让我掉面子。有次我请同学来我家玩,不知怎么,妈妈和我的同学聊上了。我同学随便问了一句:“阿姨老家在哪里?”

结果,妈妈不但跟我的同学骄傲地说起了家乡,还谈到关于家乡的诗词。

妈妈在那滔滔不绝,而我的同学则在对着我暗地挤眉弄眼!哎哟,这啰嗦的妈妈!

妈妈有些啰嗦还是挺管用的。有次我某科考试,差点不及格。那天放学我像个无业游民,晃荡着回了家,向“上级”汇报工作后便开始写作业。我越写越没有心思,这时妈妈搬张凳子,轻轻放在我旁边,悄悄地坐下来,她一手拿着我的试卷,另一只手握着支铅笔,两眼盯着试卷,时而写写时而皱皱眉头。

我既难过又害怕,干脆放下笔停止做作业了。

妈妈开门见山地开始啰嗦了:“没必要过多的沉浸在痛苦之中,这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我们来分析原因,看哪些知识点没掌握!”

她一题一题地耐心分析:这题是书本上的原话啊,你不熟悉教材;这题老师复习资料上有啊,你没有去背诵;这题老师课堂应该有讲过相关知识点吧,上课集中精神才行……妈妈苦口婆心,教我背诵的方法,比如口诀法概括法等,还跟我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妈妈这些啰嗦话,我记住了并获益颇多。

我曾很依恋妈妈的啰嗦。记得妈妈第一次要我独自睡觉时,没有妈妈的睡前故事,我很害怕,那次和爸妈分房睡觉没有成功;后来见到身边的同龄人都是单独睡觉,重要的是妈妈每晚仍旧都会来我房间跟我啰嗦一番,要么故事要么谈心,我终于成功地独自睡觉了。

小时候,我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很大部分是得益于妈妈的啰嗦。儿时睡前妈妈曾啰嗦过的“做人要善良诚信、生活要健康快乐”等故事和教诲我现在还没忘记。不过我忘了什么时候,啰嗦妈妈成功把我交给了书籍,在我睡前便是书籍代替了妈妈的啰嗦。

妈妈也有不啰嗦的时候。第一就是我有数学题不懂的时候,妈妈只一句:“自己想想!”因为妈妈不擅长数学。第二就是妈妈生病的时候。妈妈经常会腰疼肚子疼,她说是剖腹生我时落下的病。

我对妈妈说:“早知道妈妈不生我还好,就不会腰疼肚子疼了!”妈妈只三言两语:“你是多少财富都换不来的宝贝呀,谢谢你来陪着妈妈成长!这点疼算什么!”

嗯,怎么是我陪妈妈成长呢?不是妈妈陪我成长吗?——不管怎样,在妈妈的啰嗦滋养下,我就这么长大了……

点评:开篇采用对比,突出妈妈非同一般的啰嗦。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洁扣题,又引人阅读。接着从路上偶遇妈妈,妈妈和我同学聊天,给我讲故事、指导学习等事件的描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最后用妈妈不啰嗦的时候做整体对比,让妈妈的形象由可笑进而变得可爱与可敬;妈妈啰嗦的本质也一步步水落石出。这啰嗦的背后是经验、是学识,更是无尽的爱意。

(聂德森)

  学做菜的母亲 

◎作者:王俐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三

◎指导老师:张梅

“神,摧毁通天塔,只留下一个密码,名字叫做妈妈……”

耳机里的音乐在驶往中大的公交车上开辟出一块净土。车像要散架似的,晃动;车上寥寥几个人,也随着车,颤抖。夜深了,为了赶补习班,我尚未吃饭。热气在车窗旁的小店里升腾,红与绿交织着的LED灯标牌是划过夜幕的流星。咕噜咕噜,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叫唤。唔,感觉身体里有点缺妈妈的菜。

母亲是不会做饭的。妈妈是她们三姊妹中最小的一个,再加上小时候被砖块砸伤过,家里人便料定她不是干活儿的料,只好读书罢了。直到她怀上我,就不由得她不会做饭了。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跟父亲苦练厨艺,颇有闭关修习武功秘籍的架势。

母亲学习厨艺初级阶段,是拜师学艺期,具体表现为在厨房打下手。厨房里的“师兄”“元老”定是要给这新来的小弟子一个下马威,被切、被炸、整日弯腰曲背地洗碗亦是常事。

熬过第一阶段,受苦的便是我父亲了,我们把它称为自立门户期。在此阶段,母亲已经可以独自做一餐饭了。但如所有初习厨艺的仁兄一样,她也难免手忙脚乱。于是常常在鸡蛋里吃到蛋壳,菜忽咸忽淡,冷不防还吃到一块盐巴——父亲表示,哭着也要说好吃。

无数经验见证,母亲厨艺在慢慢升级,终于迎来第三阶段:独步武林期。身为一代宗师,她已经可以妙手偶得、自创菜式,且不限于家常菜,还从奶奶那里修得制作咸蛋黄粽子、三鲜饺子等秘术。

然而,这世上唯一敢嫌弃她厨艺的人出生了。

“怎么总是吃面,早餐就不能换点别的吗?都连续吃了三天了。”

“唉哟,这菜不是这么炒的,要加黄油啊!真是给糟蹋了。”

“炸东西就要多放点油,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

我向来不怎么做饭,更何况批评总比实践容易得多,倒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挑毛病。母亲生气地教育我做饭不易,要兼顾工作,却还是变着法儿做好吃的。但她看我吃得香,又满足地笑着道:“若不是因为你,蜂蜜鸡翅、牛腩煲这些我还真不会做哩。”

青葱似的手指不知何时贴满了创口贴,细腻的掌心也覆上了一层薄茧。好在熏人的烟火没有夺去她清澈的眼眸,缠绕的银丝不曾带走生活的热情。扑面而来还是熟悉的味道,我迫不及待走进家门。不出意料,桌上果然摆上了蚝油生菜,筒子骨炖汤和香干小炒肉——嗯,都是我爱吃的菜。纵使我们历经千帆,家里永远有一桌热腾腾的菜等着我们。

母亲,有你之处便是家,有家之处便心安。

下一趟车驶过海印桥,光彩耀人的小蛮腰点亮了广州城的天空,耳机里的音乐仍然回荡。

“风很大,雨很急,路很滑,请你保护她,等我长大,等我再回家,为你梳理白发……”

点评: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好文章。一是小作者选材颇有新意,以小见大,抓住了母亲为了我才学做菜这一包含了浓浓爱意的举动,既平常又温馨,正如不会做饭的母亲说的那样“不是因为你,蜂蜜鸡翅、牛腩煲这些我还真不会做哩”。这些都是源于母亲对儿女的一份爱。

二是小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如“青葱似的手指不知何时贴满了创口贴,细腻的掌心也覆上了一层薄茧”,正是细微之处最显真情。

三是全文语言幽默,把母亲学做菜的阶段分为“拜师学艺期”“自立门户期”和“独步武林期”,最后成为一代宗师,读来颇有趣。

四是文章做到首尾呼应,以音乐开始也以音乐结束,歌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读来温暖感动。 (梁秋燕)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点评嘉宾

聂德森 中学高级教师,广外番禺外校校长。曾任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总校)副校长,广外佛山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高中部校长。现为广东省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梁秋燕

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导处主任助理

  征文启事

#我的父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之于孩子,是守护,是牵绊,是深爱,是倾其一生的血脉感情。母亲节过后,父亲节即临,你对父亲,有何印象?你的父亲,扮演着怎样的家庭角色?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写下来,分享你的观察和感悟。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2020年6月21日

投稿网址:http://h5.oeeee.com/zuowen/或扫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刘雪 梁艳燕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