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旅游,还是去“打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16日        版次:LB08    作者:郭毓玲

旅行,通常更强调体验与融入感,强调异乡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带给心灵的启发。仅仅“打卡”,能否实现我们对旅行、对远方、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梦想?

有次到一个著名景区旅游,刚进景区大门,就发现有一支长长的队伍,人们不知在排队等什么。按捺不住好奇心,顺着队伍走到最前端一看,原来大家排队是为了在一座香炉前拍照,因为透过香炉的窗口照后面高塔,就像为塔增加了一个镜框,更有艺术感一点。

我心里一阵疑惑:为了拍一张照片,花那么多时间排长队,值得吗?

但是似乎越来越多游人将照相当作旅游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到海边旅游,不玩水、不看海,甚至也不是为了吹吹海风发发呆,而是忙于寻找合适的角度,借助积水或者镜子,拍出自认为最潮流的“大片”。到博物馆,不是为了欣赏艺术品,而是忙着找最佳角度拍合影;到公园,当然更是拍“大片”最重要了。

配合这种潮流,网络上迅速兴起一种所谓“打卡式旅游”的潮流,一个特别的地方、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或者仅仅是一个特别的地名,只要在社交平台上一发布,游人蜂拥而至,参与“打卡”拍照,欢呼又一个“网红”景点诞生。

旅游体验,正在变成了一次“打卡”的经历。

“打卡者”们会关注某一个古建筑有个圆形的窗子,站窗子里拍照最好看;他们也会互相告知,那座看似普通的小楼有一条特别的楼梯,可以拍出纽约街区的感觉;或者说,某一幢老楼的天台,像是上世纪港产片中场景……而我们马上就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发现一张张场景相同、角度相似的照片。

“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应该与技术的发展相关,手机拍照越来越便利,修图技巧越来越简单,游人的拍照技术也越来越高;而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的流行,满足了人们张扬自我的心理需求,两者结合之下,“打卡”风行一时。

同时,对于旅游业界来说,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流量就是赢家。游人喜欢打卡,打卡带来话题,话题带来流量,于是整个旅游业都在迎合这种“打卡”潮流。

春节即将到来,在各地旅游机构大力推广的旅游产品中,经常可以发现“打卡”推荐。景区设计了“打卡必到”景点,旅行社带游人直接到达“最佳打卡地”,甚至旅游产品的设计,都要围绕不容错过的“打卡地点”而设计。

但是,如果我们回复到“打卡”一词的原意,可以发现,这个词的出现原指在机器上记录考勤、登记信息等意思,经常用来表示“已到达”、“已出现”的意思。而旅行,通常更强调体验与融入感,强调异乡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带给心灵的启发。仅仅“打卡”,能否实现我们对旅行、对远方、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梦想?

每个人对一次旅行,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这不是一张张面目相似的打卡图片能实现的。“打卡”式旅游的流行,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十几年前最令人不屑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正在换一个马甲变成潮流。

今年春节,你是去旅游,还是去“打卡”?

南都记者 郭毓玲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