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消费券,容不得“薅羊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6月06日        版次:GA02    作者:李建国

  街谈

  临近“6.18”,为获得最大价格优惠,很多人消费前都会看看有没有“优惠券”,但也有人动起了歪脑筋。近日,浙江宁波鄞州公安通报了一起“空套”政府消费券的诈骗案件,抓获涉案人员102名,涉及非法套取的政府补贴数额达655万余元。

  不法分子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操作看起来很有技术含量。先是在网上大量收购消费券,后注册空壳公司进行虚假交易,利用商家POS机网银结算等方式核销消费券,从而骗取政府的消费补贴。其中有两个环节很关键,一是收集消费券,鄞州的案例中,作案人员通过建立微信群获取消费券;二是商家配合虚假交易,最终和消费券持有者都得到了相应的好处费。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案例过去曾出现过。今年4月,宁波市镇海公安公布一起类似案件,分别在上海、宁波奉化及镇海等地抓获何某等7人。何某等人通过自家的小面馆核销消费券总金额近40万元,非法获利7.7万元。可见,“空套”政府消费券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只是那些套路漏洞非常明显,警方并不难发现线索。

  众所周知,每个消费者获得的消费券数量很少,而可供消费的商家却很多,这就意味着,正常情况下每个商家获得的这类消费数量很有限。如果一个商家发生了大量类似交易,那么势必会引起监管的注意,这个道理和日常信用卡消费很相似,消费者频繁在同一个商家消费,很可能会被定义为异常消费。政府消费券是否存在相应的监管措施不得而知,但想必排查类似的异常消费并不困难。

  作案人员当然可以寻找很多的商家来合作,但问题是,知道这回事的人越多,这种操作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要知道,一旦暴露,后果严重,按照法律规定,骗取政府消费补贴并从中牟利,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将构成诈骗罪,被追究相应刑事责任。毕竟,这样“薅羊毛”本身性质就非常恶劣,与过去常见的利用商家规则漏洞而得利的操作截然不同,政府消费券是由政府主导,投入了真金白银,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元。上述案例中,非法套取的政府补贴达到了600万元,可以想象作案人员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消费券是为了刺激消费,和很多电商的促销手段一样,通常制定了各种“满减”规则,比如满300减100,或者满200减50。这就等于政府参与买单,虽然不是AA,但还是分担了不少,能让消费者以相对低的成本购买商品。和电商平台的各类消费券不一样,政府发放消费券目的就是激活市场活力,民众消费上来了,商家经营有保障,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继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换一个角度说,发放消费券,是因为市场消费乏力,是特殊时期的非常应对策略。

  过去,一些电商平台在推出各类促销活动时,因为系统漏洞等原因而遭遇“薅羊毛”,这样的事件发生后,往往舆论也会出现不少争议。那些参与“薅羊毛”的消费者,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行为不那么光彩,毕竟,商家也不容易,因为一时疏忽而导致自身利益受损,他们也值得同情。而政府消费券涉及更为复杂更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国家财物,“空套”操作于法不容,于德亦有亏。政府消费券服务消费,容不得“薅羊毛”。 □李建国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