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紫兰《瓶中繁星》,水彩,年代不详,广东美术馆藏。
何香凝《虎啸图》,纸本设色,1910年,深圳博物馆藏。
吴青霞《春暖花开蜂正忙》,纸本设色,1972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李秋君《向东海要鱼》,纸本设色,1959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陆小曼《干部劳动热情高》纸本设色,1958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1929年,新加坡华侨筹助仲恺农工学校书画展览会,《新嘉坡画报》1929年第72期。
1934年6月2日,“中国女子书画展览会”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唯一的女主席何香凝、多才多艺的名媛陆小曼、被誉为张大千第一知己的李秋君、与张爱玲齐名的才女周炼霞、以画鲤鱼独步天下的吴青霞、第一位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学生方君璧……4月20日,由何香凝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何香凝与中国女子书画会: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图景”大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聚焦以何香凝为首的12位活跃于民国画坛的女艺术家,通过她们的代表作品、书信及民国书刊、剪报、照片等珍贵文献,再现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美术运动的盛景。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综合呈现了民国时期女艺术家们的探索和成就,分别为“国之觉醒 女性独立”“海纳百川 异彩纷呈”和“欧风东渐 度越古人”。策展人房桦介绍,本次展出的12位女艺术家代表了民国画坛女性艺术群体的三种身份。就艺术思想划分,她们分别是献身社会的革命者、继承传统的新闺秀、致力于西画运动的新女性。从艺术取向上看,她们无不受时代思潮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或继承传统,或研习西画,或融汇中西。以何香凝、郁风为代表的女艺术家,是坚决投身于社会革命,以变革社会为己任的艺术家,艺术是她们为革命服务的有力武器;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冯文凤、陈小翠、顾飞、李秋君、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则为“闺阁派”女画士,才华横溢,诗书画兼擅,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体现了民国新女性自立求存、以书画立足社会的职业拓展;以方君璧、关紫兰、杨荫芳、郁风为代表的女艺术家,她们受新艺术运动思想启蒙,以建树新艺术文化为目标,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真谛。她们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绚丽多彩的女性绘画世界。
“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聚焦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如何在艺坛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的历史片段,其中涉及到女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与谋生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仅仅展示她们绘画的天赋和才能,而是更多地通过她们与社会的关系,去呈现她们的艺术的发展状况。民国都市文化的多元发展,促发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蓬勃发展的现象。”房桦说。
何香凝:
以艺术为武器,献身社会的革命者
清末智识青年寻求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女性。为获得独立自主的人格,求学、就职便是一条女性摆脱依从地位的独立之路。在民国画坛上,何香凝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创作个体。展览的第一篇章“国之觉醒 女性独立”呈现了何香凝个案,以何香凝作品及图片、文献讲述何香凝赴日留学、艺术生涯起源、人生际遇与创作转折、妇运思想与抗战救国,呈现何香凝在社会变革中的艺术实践,以及上海时期她作为妇女先锋,对一代女性艺术群体的影响。
这一篇章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何香凝三幅创作于1910年的虎画。一件是《虎啸图》,上有何香凝丈夫廖仲恺的胞兄廖恩焘的款题:“弟妇香凝素习绘事,研究日本新派美术,略有心得。庚戌暑假游京师,既以山水图幅献霁老,顾笔墨清隽,不及所绘猛兽饶有须眉气”。可见,廖恩焘一方面肯定何香凝学习新派日本画的成果,另一方面盛赞其猛兽画的凌厉之气。另一幅是何香凝1910年赠与辛亥志士黄兴的《虎》。何香凝早期绘画狮虎等猛兽题材作品,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她革命者身份有着密切关系——在当时是一种精神象征和信念寄托。
策展人房桦对南都记者表示,此次展览从何香凝作品切入,是因为何香凝的绘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与艺术命题。“何香凝的艺术实践和中国近现代绘画史密不可分,她的人生际遇可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女性艺术在20世纪前半期所经历的各种问题。作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领袖,她倡导的妇女解放思想也启示了一代女性艺术群体——中国女子书画会——一个具有美术史意义的女性艺术社团。因此,我们以何香凝的个案为起点,牵引出对近现代中国女性艺术的系统研究,通过这一界面去看待中国女性的思想解放与自立自主意识的发展状况。”
据悉,陈小翠主编的《中国女子书画会特刊》(第二届),有顾青瑶辑录的会员93人,何香凝为会员之一。而南都记者在展出的1935年第35期《中华》“中国女子书画会二届展览会”作品专页右下角找到何香凝的作品《墨菊》。
中国女子书画会:
继承传统的“闺阁派”女画士
20世纪初女子从纯粹的家传、师徒的传艺方式,向多方面的艺术培训方式转变,女性通过参与社会性活动和画会组织走向艺坛。展览的第二篇章“海纳百川 异彩纷呈”以1934年设立于上海的中国女子书画会为主线,分设7个个人专题,呈现了冯文凤、李秋君、顾飞、陈小翠、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的书画创作及其社会活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女画家主体意识的整体性觉醒。她们借助社团集体的力量,争取女性艺术的独立地位,显示了20世纪女性艺术的独特价值。
1934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是中国女性艺术史上组建最早、阵容最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女性画会,是中国美术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画会由一批情趣相投、各领风骚的女性书画家自发组建而成,她们与何香凝属于两代人,浸淫于蓬勃的中国早期现代都市文化之中。作为女性,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认知来自于学校教育、报刊传媒、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都市文化生活的渠道,代表了一个时期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的现代女性的形象。在这一篇章中,一方面能看到她们研习传统的书画实践,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她们作为摩登女性活跃在报刊杂志的版面上,或被称为“社交领袖”或“金闺国士”。她们在公共领域的自我展现与她们在书画创作中的恪守传统形成一种对比,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她们在传播媒介中的形象展示。
展出的大量照片及民国报刊杂志版面,生动还原了她们多姿多彩的另一面,比如擅长昆曲的才女陆小曼等。展出的陆小曼作品《设色山水卷》是她仿明代画家董其昌手卷,是其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件。它不仅是陆小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见证了一段文坛往事。1931年,诗人徐志摩携带此画赴京征题,当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画卷则有幸流传下来,成为陆小曼缅怀徐志摩的珍贵作品。画卷中集合了不少名家题跋,除赞誉之外,胡适与贺天建的跋文,则分别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艺术主张。又如诗书画皆能的周炼霞,她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1940年代她与张爱玲、苏青等备受文化界关注,与吴湖帆、吴青霞、白蕉等人齐名,其文学作品可作为海派文化的一 个侧面。又如被赞青绿山水近大千风格的李秋君,她是中国女子书画会的主任,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经于右任介绍与何香凝结识,并成为忘年之交。李秋君对何香凝十分敬重,积极协助何香凝负责慰劳会分会,处理各地送来的慰劳物资等。
房桦表示,这次展览在呈现中国女子书画会部分的内容选取对象时经过了一定的考量。“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民国时期女画家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大多还没有将女性作品列为重要的收藏对象,这也导致了很多作品的流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品分别来自于6家机构: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和广东美术馆。这些机构位于广东、上海及浙江,展品的来源地与民国时期的女画家的原籍及她们主要活动的区域分布是完全一致的。其中,上海和广东是现代中国得风气之先的重镇,也是中国现代女性意识最早萌发和迅速成长的地方。”
致力西画运动的新女性:
走向世界,开拓艺术新面貌
展览的第三篇章“欧风东渐 度越古人”则围绕方君璧、杨荫芳、关紫兰、郁风四位致力于现代绘画且专注于现实关怀的女艺术家,呈现她们在现代艺术教育及新文化运动思潮中,突破世俗偏见,从深闺走向世界,沐浴在西方现代艺术浪潮中,寻找中西融合的艺术表达。她们突破了中国女子书画会及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女画家在艺术取向上的局限,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艺术,在艺术追求上与艺术实践上融合新的观念和技巧,开拓了新的艺术面貌。
该篇章以“中西边际 现代闺秀”“壮志纵横 啸傲东瀛”“东方神韵 艺术潮流”3个专题呈现方君璧、杨荫芳、关紫兰以现代写实为基础,将本民族的艺术意蕴融汇其中,彰显出勃勃生机的现代西画面貌。方君璧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她与关紫兰、潘玉良等都是民国时期崭露头角的女画家。与国画界的女画家相比,这些“出走”留学的女画家更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成为追求自由与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新”女性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革命与艺术 致敬何香凝”专题作为结尾,呈现两位同为革命女画家的郁风与何香凝的历史交织。郁风与何香凝的交集始于1930年代初的上海,那时正是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发展的盛期。郁风的父亲为爱国大法官郁华,三叔是诗人郁达夫。1933年9月郁风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移居上海,1934年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西画一年,为潘玉良和徐悲鸿的学生。郁风的一生历经多次“转型”:从上海时期的文艺女青年,粤港时期的女编辑,到重庆时期的女画家与女性美术工作者。1979年,作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郁风主持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的展览工作。据策展人房桦介绍,该展览全面呈现了何香凝一生的艺术历程,也表现出主事人对20世纪早期女性与国家关系的体悟。
领风气之先的民国广东籍女画家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这次展览上,领风气之先的广东籍女画家不乏其人。首当其冲的是展览主角何香凝(1878-1972),她原籍广东南海县棉村,出生于香港。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1960年,她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在海内外享有崇高荣誉。此外,冯文凤、杨荫芳、关紫兰也都是广东人。
◎冯文凤(1902—1961),广东鹤山人,岭南书法家冯师韩之女。5岁随父学习书法,13岁便能对客书屏、公开义卖,被称为“神童”而声噪岭南。冯文凤艺术兴趣广泛,曾游学意大利,擅长书法,兼擅中国画、西洋画,在雕塑、摄影、音乐、骑术等方面造诣颇高。1918年,在香港创办女子书画学校,公开招生;1925年在上海设立分校,培养女子美术人才;1920年在香港太白楼发起香港第一次华人女子美术展览会,广交书画界人士,饮誉海内。1933年在黄宾虹、张大千评审下,获女书画家书法第一名。1933年11月,叶恭绰、王一亭、黄冰火、潘兰史、吴铁城、陆丹林等为冯文凤书法代订润例,叶恭绰亲题“鹤山女子冯文凤鬻书”刊登于《申报》。1934年,冯文凤任中国女子书画会首任会长。作为早期的艺术教育者、艺术社团组织者,冯文凤显示出了她的才力与才情。
◎杨荫芳(1902—1990),广东中山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1925年入日本女子美术学校刺绣科学习。1929年入日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30年与同学方人定结婚。1931年,方人定、杨荫芳夫妇回国从事美术教学及作画。1933年至1935年,夫妇再度赴日继续学业,曾参加“日本美术学校画展”“中华旅日作家十人画展”,又参加中法、中苏、中德、中英、中捷美术展览。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夫妇为救国抗敌,以画作为武器。1938年,杨荫芳布置设计举办“方人定抗战画展”,呼吁人民坚持抗战,保持民族气节。杨荫芳的油画作品感情深厚凝重,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体现了民族传统画法与西洋画法的融合与升华。
◎关紫兰(1903一1986),广东南海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师从陈抱一。同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作品曾参加1927年第十四回“二科会美术展览”。此后,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二科会美术展览”。1929年,在日本举办个展。1930年回国,任教于晞阳美术院。关紫兰画风清丽,用笔自由奔放,代表着当时西画艺术潮流的前卫。时人称之为“远处的一盏明灯”,喻指她对前卫艺术的引领。其作品融合野兽派的色彩和东方文化意蕴,呈现出东方独有的韵致。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朱蓉婷 实习生 何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