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参展商做翻译的苏韶辉期待对接更多社会资源

“只要促成一单出口交易就挺值得我骄傲”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24日        版次:GA07    作者:李芷琪 董晓妍

  编者按

  广交会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为采购商四处寻找好产品,也为参展商遍地寻觅商机。共聚广交,服务广交,南都今日推出《我在广交会做翻译》系列融媒报道,通过4位年轻的广交会翻译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参展商“老板”与采购商“客户”之间牵线搭桥的故事。

  “专门为这次广交会换了线路,频率很高,基本上不用等。”4月17日,第133届广交会开幕第3天,大二学生苏韶辉在学校旁的停车场搭上了便民接驳车,几分钟的时间,到达广交会展馆前。他这天的翻译工作开始了。

  苏韶辉(Tom),正就读于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是本届广交会一期参展商的翻译。参加广交会、为参展商做翻译,苏韶辉说:“能够接触更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拓展自己的视野,对接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我是比较期待的。”

  A 现场花式拉客 “想挣钱吗?来我们这里吧”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采购商,翻译时的术语往往是不同的。早在广交会开始前,苏韶辉就已做足准备。“老板(参展商)是卖五金的,我提早准备了需要用到的行业术语及产品信息,比如产品名称、离岸价格、产品价格、产品优势、最小起订量、付款方式。”苏韶辉说,他还总结整理了一份针对不同国家采购商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吸引采购商、如何谈价格、如何谈质量、如何展示产品优势等。

  他的翻译工作从4月15日开始,服务的参展商展位在C区。但直至4月17日,三天的时间,没有成交一个订单。

  而当天,在另外一个展区D区,苏韶辉的朋友小黄,也是一名参展商翻译,接待了来自欧洲的采购商,正谈着一单预计能达到7000万美元的订单。“已经谈规格和报价了,如果能确认,老板说两年不用愁了。”小黄表示,她服务的参展商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也是第一次开发国外客户,卖的是一种用于建筑的阻燃、保温、隔音的材料。

  这没有影响到苏韶辉,他只想着可以怎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接待好采购商。据他粗略统计,3天已接待了150多位采购商。

  “印度、约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的采购商挺多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展区附近区域逛展的采购商,大多来自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国家。他认为,这些采购商很可能会是老板的目标客户。

  “Do you want to make money?Let’s com here.(想挣钱吗?来我们这里吧。)”为了帮助老板开单,苏韶辉会用这种幽默诙谐点的沟通方式现场四处“拉客”。

  B 约旦采购商如约而至 “我感觉这单快要成了”

  4月17日,来自约旦的采购商来到苏韶辉面前,他们从材质谈到参数、价格等信息,采购商还拿出计算机按数字算价格,“他说明天还会过来这边谈谈。”

  4月18日,约旦的采购商如约而至。“我感觉这单快要成了,”苏韶辉已经与采购商谈到了具体的离岸价、起订量、材质、重量、集装箱货运等详细信息,“基本的都很合适了,也在谈具体价格了,他们想要20元人民币1件的价格,要10万件左右,但老板不满意这个价格。”直至下班,他还在与采购商周旋。“还问我们想不想开发约旦市场,但我老板做工厂的,不懂外贸,出口一般是找外贸公司合作。”苏韶辉表示,他的老板会更侧重于与国内采购商沟通和交易,做外贸比较困难的就是语言障碍,需要另外聘请专业译员来促成合作,“他觉得外贸做起来不顺畅。”

  实际上,苏韶辉服务的参展商还有两位。

  他所在的展位是由3家公司合作“拼展”,这3家公司参展商都是做五金产品,相互认识。为了能参加这次广交会,也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了一起合作参展。“广交会上很多中小企业的参展商会选择拼在一起的方式。”

  这不是苏韶辉第一次做展商翻译,他曾服务过第130届广交会、深圳法兰克福汽车配件展等展会的参展商,其中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经历让苏韶辉认识到,“沟通对他们来说是个大问题。”苏韶辉说,“而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懂外语的外贸业务员。”

  拼在了一起,也就意味着没办法很好地展示自己公司的产品,加上沟通不畅、展位费等支出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中小企业参展商,苏韶辉感受到做外贸出口生意的不容易,“想现场成交是挺困难的。”

  C 搭建沟通桥梁 教采购商用微信、为参展商做翻译

  理解参展商的困难,苏韶辉想用自己擅长的“翻译”,搭建起连接参展商与采购商的沟通桥梁。

  有些目标客户习惯用邮箱联系,而参展商则习惯用微信,为了帮助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在采购商提出要电子资料时,苏韶辉会先把资料发到他们的邮箱,还会在现场教采购商学会用微信。“有很多采购商会用微信,尤其‘老广交人’特别懂,有些还会把微信二维码设置为手机背景。”他发现,“蛮多俄罗斯的采购商都会讲中文,还讲得很好。”

  而加上联系方式只是第一步,对于不懂外语、没有外贸业务员的参展商来说,苏韶辉发现,如何在微信上形成有效对话才是难点。“其中一位老板觉得没必要这么麻烦,有时候我想帮他用微信跟采购商聊天,问采购商的需求,但老板觉得没有必要这么的主动出击。”

  尊重参展商的意愿,同时也想尽力做好自己。展位的另外一位老板则会受到苏韶辉的感染,主动寻问沟通方式,“那位老板会很认真地问我怎么跟采购商在微信上沟通。”苏韶辉会辅助他,帮忙分组编辑好几个产品基本信息、组织好语言再群发消息给意向客户打招呼,“开场白其实都一样的,然后会加上公司介绍、产品质量、价格优势、怎么过来展位等等的信息。”群发完消息,有部分采购商回复了,苏韶辉继续做进一步沟通。

  “如果能帮到他们,做成一单,促成出口交易,还是件挺值得骄傲的事,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能通过翻译这个方式,成为连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桥梁。”他说道。

  能够接触更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拓展自己的视野,对接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我是比较期待的。

  如果能帮到他们,做成一单,促成出口交易,还是件挺值得骄傲的事,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能通过翻译这个方式,成为连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桥梁。       

  ——苏韶辉

  07-10版

  南都要闻出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田霜月

  统筹:陈实

  执行统筹:方军 江英

  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董晓妍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