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移植受者的mini马拉松:

12人都完赛 最小仅8岁 最快的30分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31日        版次:GA15    作者:郭若梅 宋承翰

  无锡肺移植跑团成员在赛场终点合影。

  张海超(中)、李志(左)在终点合影。

  参加马拉松的肺移植患者在做心肺运动试验测试。

  入春后天气渐暖,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也逐渐回温。3月26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2023阳山半程马拉松”现场,众多参与者缓慢穿过起点的拱门后,开始加速奔跑。

  5000多名跑友中,有无锡肺移植跑团的身影,其中包括12名肺移植受者。

  组织跑团参加马拉松的是国内著名肺移植专家、无锡市人民医院院长陈静瑜。赛前,他发布微博向外界预告了这次活动,吸引了不少关注。当中或许会有人产生疑问:他们能跑吗?

  现场

  12人都跑完5公里 数人曾患尘肺病

  无锡肺移植跑团有10名成年人和两名孩童,最小的年仅8岁。他们都做过肺移植手术,有的人已经术后10年。此外,还有陈静瑜和病友们熟悉的护士长。他们参加的是5公里的“mini马”。

  从现场情况来看,肺移植受者们和正常人无异,大家都完成了“mini马”,最快的用了30分钟,甚至超过了很多正常人。较慢的用了将近1个小时,跑不动了就走走,多位肺移植受者告诉南都记者:“重在参与”。

  张海超是无锡肺移植跑团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名。2009年他因开胸验肺轰动各界,最终才拿到职业病诊断证明。开胸后,他的肺部状况持续恶化,出现气胸,肺部的破口不能愈合。2013年他在无锡人民医院接受了肺移植手术,重获呼吸和行动上的自由,后来他积极为尘肺病患者发声、奔忙,甚至建立了个人网站帮助尘肺病患者打官司、找医生。

  李志也是由于尘肺病接受了肺移植手术。2008年,下矿的第二年,李志开始咯血、咳嗽、胸闷、气喘,后来被诊断出尘肺病。起初,他也打听过肺移植手术,有一位医生曾告诉他:“没听过,没见过把气儿断了,还能给你接上的,这不可能。”

  直到他通过网站找到了张海超。李志还记得,2013年的寒冬,他跟随妻子从陕西汉中卧着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河南灵宝,一路上特别难熬。在灵宝一处宾馆见到健步如飞的张海超时,他看到了一线希望:“只要能好好地呼吸,哪怕两三天,我也满足了。”他用汉中方言说道。

  李志留意到,那天,妻子平日紧皱的眉头也松了。在这之前,“看我每天喘不过气,我们全家人就没有什么幸福,吃饭都没有味道。”他说。

  现象

  肺移植跑团多次参赛 呼吁关注器官捐献

  这不是陈静瑜第一次动员肺移植受者参加马拉松,2021年无锡肺移植跑团就参加过当地的马拉松。陈静瑜有着充足的信心:“肺移植受者除了需要每天吃抗排异药物外,和正常人无异。多锻炼可以增强肺活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肺移植受者确实比肺部正常的人面对着更多风险,哪怕是普通的感冒也需要留意,避免出现肺部感染。早在疫情前,张海超就习惯每天开公交时佩戴医用口罩,防流感病毒、雾霾颗粒、花粉和粉尘等。

  之所以组织大家参加马拉松,陈静瑜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希望通过马拉松,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肺移植这项技术,同时呼吁更多人关注器官捐献。

  陈静瑜参加马拉松的同时也在一边直播科普器官捐献的基础知识。他对着屏幕介绍,我国目前每年有6000个左右的心、脑死亡供者的爱心器官捐献,由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的协调员来协调器官捐献,每一个爱心器官捐献供者的家属也会得到政府相应的补偿。此外,爱心捐献出的心脏、肺、肝、肾脏,还有眼角膜,最终可能会有6个生命因此受益。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可以让器官捐献者的生命得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

  同时,陈静瑜还希望,张海超、李志等尘肺病患者参与马拉松这件事,可以在精神上鼓励更多的尘肺病患者。“也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肺移植技术,很多二三十岁的尘肺病人找到我的时候太晚了,来不及做移植就因心衰或者心搏骤停走掉了,让人痛心。”他说。

  现状

  器官移植手术量增加 但供需关系仍然紧张

  近年来,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量逐步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器官移植年手术量占全球年总量的13.8%,占亚洲年总量的比例也从2015年的27.1%增加至2020年的43.3%。然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放缓了全球器官捐献和移植数量近十年的增长趋势。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有30万人因末期器官衰竭需要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例左右,供需比为1:30。

  在等待匹配的供体器官这一重要步骤上,李志的经历可以称得上顺利。

  2014年3月中旬,在张海超的介绍下,李志来到无锡人民医院找到了陈静瑜。考虑到李志的家庭条件特别困难,陈静瑜向他推荐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首例双肺移植项目。4月中旬,在家等候了一个月的李志,接到了主刀医生的电话通知,说找到了与他身高、体重和血型等指标相匹配的供体器官。当时手术总共要60万元,算上工作单位承担的10万元,李志四处借钱东拼西凑出37万元左右,剩下的由医院的项目承担。

  “在手术室醒来的时候,我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能自由呼吸了,那一瞬间,我高兴得不得了,心里特别舒服。”他说。

  患病5年后,李志终于再次体会到一口气吸到底是什么感觉。主刀医生告诉他,手术很成功,但是现在心率很高、心跳得有点快,需要进入麻醉状态再休息一下。李志想,不管后边发生什么事,我都已经很满足了。

  李志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参加马拉松。他说,我和正常人一样了。

  讲述

  “国内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

  “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肺移植技术”

  此前,无锡市人民医院为保障肺移植患者的运动安全并评估运动体能,医院康复医学科联合肺移植科为肺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免费提供心肺运动试验测试。

  “从测试结果来看,大家的心肺功能都很好,这就是肺移植的魅力所在。”“国内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说,除此之外,医院还配有医护人员在赛道旁全程陪同,为肺移植跑团保驾护航。

  看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移植受者积极来参加马拉松比赛,陈静瑜感慨,“看到他们通过肺移植如今能重返正常生活,能够有很好的生活质量,对我们医生来讲是最欣慰的事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推动我们这个团队不断地取得更多的成绩,成为我们提高肺移植生存率的一个主要动力。”

  “很多人不了解肺移植,觉得肺移植后活不了多长时间。但从全世界肺移植患者的生存情况来看,最长的已经近30年。由我主刀的肺移植患者,现在生存期超10年或者15年的也越来越多了起来。”陈静瑜呼吁,我国肺移植目前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希望所有呼吸衰竭的患者,一定要尽早寻求肺移植的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宋承翰

  综合人民日报报道  受访者供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