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赵晓光:

建议工信部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高质量研究院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07日        版次:GA11    作者:杨博雯

  全国政协委员赵晓光。

  聚焦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的落地,一直是一个颇受瞩目的话题——即使高校、科研机构在前沿领域取得了成就,也未必能快速转化为企业或市场直接需要的解决方案。今年全国两会,一直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科研和实践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样机小批量试制与测试扶持政策,以降低企业获得科技成果的成本。谈及未来应该如何与日渐强大的机器人相处,她认为人类始终是机器人的研制者和操控者,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伦理的层面来看,机器人都不会替代人类,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为我国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落地应用铺平了道路

  说到机器人,自然也不免提到人工智能。赵晓光表示,这两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完整的实现实例,也承载了人工智能技术模仿人类智能的全过程:即从感知、学习到记忆与推理,再到行动。在外形上,机器人似乎也在不断向真正的人类靠近。

  “机器人源于科幻小说。人们一直梦想着能够制造出与自己相近的智能机器,不仅长得相似,智力也相似。”赵晓光介绍,人形机器人属于仿生机器人的类别,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尽管在技术上需要突破很多难点,但是仍然代表着未来仿生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的前沿趋势”。

  人形机器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她”拥有由橡胶制成的人类女性的皮肤和外观,能够通过算法识别面部,并与人进行眼神接触和话语交流。因其自称想去上学、“要毁灭人类”等发言,曾引发极大关注。

  赵晓光坦言,索菲亚的“智能”其实是根据程序员编好的程序实现的。她解释,要将机器人造成人类的形状并不难,但要使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运动和操作能力,如类似人手的灵巧结构、有如人体的精巧下肢,就很困难了。至于让机器人达到人类的智能程度,就更困难了。

  因此,人形机器人更适合需要机器人与人类协同作业或灵巧操作的场景——换句话说,就是人形机器人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及其变化,完成一些柔性操作环节——但在结构和智能上也需要提升。“所以,从技术的角度看,机器人要达到与人类相似的能力还很遥远。”赵晓光说。

  另一种机器人形态是四足机器人(如机器狗)、扫地机器人等服务于垂直领域的机器人。

  赵晓光表示,让机器人知道自己在哪、要去哪、怎么去,一直是这类机器人的通用问题。这与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前者靠传感器,后者则在于算法的推理和决策,需要依赖传感器、芯片、算法等单元技术的不断进步。

  同时,她也提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机器人应用最多最广的国家,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为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落地应用铺平了道路。那么,随着各类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机器人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应该与其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

  “机器人始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人类始终站在地球智能的制高点上。不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伦理的层面来看,机器人都不会成为人类的替代者。”赵晓光表示,持续开发先进机器人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力、更美好的生活。因此,人类始终是机器人的研制者和操控者,机器人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考核机制 为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和积聚力量

  作为第一年履职的全国政协委员,赵晓光不仅持续在机器人领域进行科研和实践工作,也特别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工作。今年,她带了来一份《关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赵晓光指出,我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已取得大量优质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成功转化,能够直接促进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和技术的研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但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企业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市场需求,没有更长远的规划,使得本应需要科技成果落地的企业反倒没有了需求,通过市场需求“逼迫”科技研究快速落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要让科技研究快速落地或转化,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主要力量。然而,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大多面向世界前沿领域,而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尚不健全。

  此外,作为科研工作者,赵晓光发现,科技成果要“从1到10”很难突破。

  她提出,科技成果从一个想法(0阶段)到样机研制成功(1阶段)的过程有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撑,因此科研人员通常能够依靠单位和团队的力量攻坚完成。但从样机(1阶段)到小规模应用测试(10阶段)的过程中,却存在发现样机的成本过高、市场的需求点掌握不准确,以及技术超前、市场尚未培育起来等问题,因此风险更大、投入更高。

  对此,赵晓光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质量研究院,解决供需技术融合对接问题。比如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高质量的企业研究院。

  二是优化大学、科研院所的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的动力。可以通过优化考核机制,为多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和积聚力量。

  三是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解决从样机到小批量应用测试的卡点。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样机小批量试制与测试扶持政策,在纳入研发经费加计扣除范畴的基础上,建立小批量试制产业联合基金,以降低小规模研制和测试的成本和企业获得科技成果的成本。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杨博雯 受访者供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