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需人才先行,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

为“卡脖子技术”开绿色通道 加大高层次人才项目团队引进力度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1月17日        版次:GA07    作者:蒋臻 吴璇 陈卓睿 伊晓霞

  省人大代表蒋伟楷

  民盟广东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委员陈颖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委员李楠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3年要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并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产业人才的支撑,制造业当家说到底是人才当家。那么,在广东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好高质量产业人才的培养呢?今天,我们推出广东实施“制造业当家”系列报道的第五篇,来听听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对于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的相关看法。

  现状

  全省技能人才达1357万人 高技能人才占比33.6%

  截至2022年9月,广东省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70万以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当前新冠疫情深度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背景下,高质量学成归国人才数量也有所增加。”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伟楷为此次的省两会专门进行过数据收集。“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35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6万人,占比33.6%。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技能力量。”

  但是,通过对广东一定范围内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调研后,蒋伟凯发现了一些问题。“人才政策门槛仍然偏高,对不同产业方向不同领域的政策缺乏细致划分。不同行业具体需求不同,所在领域内创新所需的技术或经验积累突破方式也有不同,一味以高学历和高职称来作为人才政策的限制条件反而会影响人才吸收,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产业人才的培养主体 主要在中职、高职层级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提案》,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楠是执笔人。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单位面积上的科技创新人才平均密度为45人/平方公里,低于京津冀等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也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同时,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存在合作机制不够成熟、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各主体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科技创新合作成果较少。

  在民进广东省委会为大会提交的一份集体提案则提到,目前广东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现有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产业人才培养,层次偏低。提案指出,目前广东产业人才的培养主体主要在中职、高职层级,侧重于培养产业工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又是培养传统产业的产业工人,人才培养的层次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特别是战略新型产业对创新型、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要。现代产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数量和培养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建议

  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制定细化政策

  蒋伟楷认为,在充分利用当前利好的人才资源基础上,广东应当制订有的放矢的人才吸纳政策,在深入了解企业行业需求后,细化人才政策。“对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集成电路等一大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制定行之有效的细化政策。对我省发展关键领域的紧缺型青年人才可降低门槛,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人力缺口等。”

  同时也应鼓励民营企业按照高科技转型的实际情况及具体需求招收科技型人才,对优秀企业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另外,根据企业实际,应有的放矢制定政策。他建议,像人才认定权、审核权等可进一步下放,对高科技企业单位等人才载体加大落实力度,对地区龙头企业可酌情制定指标及相应奖励政策,形成示范效应。

  探索有效的产教融合组织新模式

  今年,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了集体提案《深化产教融合 为我省突出制造业当家提供基础性支撑》,民盟广东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委员、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陈颖是执笔人。“深化产教融合对不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强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为我省突出制造业当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陈颖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仍有差距。校企合作多数还停留在“企业要人和学校送人”的浅层合作,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尚不稳固;产教融合效能评价缺少准确具体的数据化信息分析,评价体系尚待健全。

  高校向制造业输送人才,如何能做得更好?“首先是要加强政策体系与法律支撑,强化产教融合落地实施保障。”陈颖建议,应在《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基础上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的产教融合政策,研究制定产教融合激励政策措施。

  她还建议探索有效的产教融合组织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当家战略的契合度。“比如,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由制造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牵头,组建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做优做强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她还提出应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产教融合评价标准和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过程、结果的监测和评估。”陈颖说。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

  “当前,我国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情况,解决问题要靠科技创新,创新就需人才先行。”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楠表示,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吸引高端人才加入,这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广东提出实施制造业当家,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的助力。

  李楠建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同时,制定人才供需总目录和各市的分目录,共建共享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政策信息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精准填补各市各类高层次人才供需缺口。

  对于制造业人才的发展,她认为可加大高层次人才项目团队引进力度,瞄准“卡脖子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开辟“绿色通道”,重点引进具有开创性、颠覆性理论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和科研团队。

  李楠建议,对于在制造业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人才,应加大力度给予奖励。“鼓励个体自主自发研究和自下而上探索研究,鼓励企业、社会机构等自主建立研发团队,并在项目立项、资金资助、成果转化、荣誉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还可聚焦不同城市的产业特点,出台个性化人才引进政策。”李楠认为,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放宽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课题申报以及实验室使用等方面的条件,完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实施细则。  

  统筹:伊晓霞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吴璇 陈卓睿 伊晓霞 实习生 林亦青 刘禹 李涵颖

  摄影:南都记者 杨杰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